熊春阳
(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
叛逆心理是人们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是心理发展的一个过程,叛逆心理多数会出现在初中这个阶段,如果在学生出现叛逆心理的时候,教师、家长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那么可以使叛逆心理对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语文是初中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也是学生掌握和了解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语文课程的影响,可以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从而缓解学生的叛逆心理。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都是“00 后”,这个时代的学生都生活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阶段,由于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影响,当代初中生的思维方式和以前的初中生有很多的不同,相比于以前的学生,他们具有热情和激情、具有更加活跃的思维、具有更加强烈的生活欲望。但是,由于在初中这个阶段他们的心智和思想还不是很成熟,使得他们的思想以及行为方式都比较不稳定,并且体现出矛盾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思想和行为上的叛逆性。当学生生活在客观的环境中时,出现了和环境不相符合的心理活动,就会对客观环境产生比较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情绪就是叛逆心理的初期形态。叛逆心理是初中生在青春期的常见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却对每一个学生以及家庭都有很大的影响。初中老师对学生的管教会让学生更加容易叛逆,这让老师的工作更加辛苦和力不从心。但是,面对这一问题,老师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手段,课堂上进行简单的填鸭式教学,不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忽略了语文教育对学生心理的疏导作用。
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课程的标准有了明确的说明:语文课的开设和改革,目的是要让语文教育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同时要重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发展,使学生在掌握自然科学的同时,也能够得到人文氛围的熏陶。通过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的教学很拿手,缺少对学生心理的了解和教育方法,对叛逆学生更是无从下手。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文章的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他们自己在阅读中品味作家的思想和心境,给他们以最大的自由空间,从而让他们的心理受到一个良好的熏陶和影响。相比于老师和家长苦苦相劝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更能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作用。老师在课文讲授之后,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和课文相关的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及一些流行的文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阅读和思考,能够体会作者更加深层的含义,对自己的心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然后老师再进行一些讲解和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就会产生更加良好的效果。同时,一些比较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优秀杂志和中外名著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中学生阅读》《名人传》《飘》《简·爱》等等。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作为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开阔他们的眼界,也可以很好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让他们能够自己分辨善恶,树立远大的志向。
初中生处在一个由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阶段,他们对于很多的事物和行为都有自己的理解,都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对于家长和老师的说教以及管理有很强的抵触心理。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个不成熟群体,教师要更加地关爱他们。而要想了解学生的想法,首先要做到的是和学生成为朋友,被学生接纳。因此,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和师生关系,要主动和学生做朋友,倾听他们的心理诉求,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苛责和管束。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要更加的关注,不让他们对学习和老师产生排斥,不要总是一副严厉的面孔来面对他们,要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他们才更加愿意讲出自己的心里话,打开心结,积极地面对自己成绩的问题,进而改正学习上的不足和缺点,提高自己的成绩。
在生活中,老师也要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探讨问题,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课堂上要多进行鼓励和表扬,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肯定学生付出的努力,坚定他们的信念,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
总的来说,在初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干预和疏导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需要根据每一个人不同的特点采取不一样的方式,同时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语文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李春艳.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J].教书育人,20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