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丹
(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幼儿园)
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刘莉丹
(福建省漳平市实验幼儿园)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他们乐于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给别人的行为。由此造成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的培养势在必行。
在学期初,我曾结合“我的玩具大家玩”活动,对本班43名幼儿的分享(独占、霸占)行为,发放调查表,进行了调查统计:
问题:你愿意把玩具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玩吗?为什么?
结果:愿意19人,占44.2%;引导后愿意32人,占7%;不愿意21人,占48.8%。
在其他的问题上,如“你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吗?”“你会和小朋友交换玩具吗?”“别人的玩具借你玩的时候,你会怎么做?”等等,多数孩子的回答也不尽如人意。
第一次开展“我的玩具大家玩”活动前,我问孩子:“你带来的玩具要怎样玩?”幼儿回答说:“轮着玩。”“和小朋友一起玩。”“跟小朋友交换玩。”而在活动时,70%以上的幼儿就只顾拿着自己的玩具在一边玩,有人找他们借,他们不是跑到别的地方去,就是一口回绝掉。还有一些幼儿不懂得与他人商量,直接用抢,或者找老师求助……从以上现象看,幼儿虽已有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但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要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就需要我们教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反复培养。
1.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征明显
小班的幼儿处在自我为中心阶段,他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理解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以满足自己的情感为目的,这样就不会有太多的分享意识和行为。比如,在玩玩具时,幼儿经常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冲突;有的幼儿在收玩具时,会把自己喜欢玩的玩具藏在活动室的某个地方或者带回家去……这些都是幼儿分享意识较差的明显特征。
2.家庭教养观念偏差,导致孩子霸道作风严重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父母的迁就与忍让及溺爱的教养态度,都会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如:一些父母给孩子带玩具到幼儿园,就叮嘱孩子玩具很贵,不要给别人玩。还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吃亏,有“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的思想,有意鼓励孩子不分东西给别的小朋友,这样就更加强化了孩子的霸道思想。
由于以上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幼儿既缺乏分享的意识,又缺乏分享的能力。如何把小班幼儿尚处朦胧状态的分享意识变成内化的自觉行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1.抓住有利时机,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
所谓移情是指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感情。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在刚开展“我的玩具大家玩”活动时,沁沁(化名)不肯把自己的玩具与他人分享。一次,我当着全班幼儿的面拿过他带来的玩具汽车,对沁沁说:“这辆汽车现在是我的了,你想玩吗?要怎么办?”沁沁马上说:“汽车借我玩一下!”“这是我的汽车,不借你玩,你会弄坏的!”我边说边把玩具举高。这一下,沁沁又跳又叫:“我要玩,我要玩。”看他这样子,我又继续问他:“你现在心里觉得怎么样?”“我很难受。”沁沁低着头含着眼泪说。其他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也说了起来:“别人玩具不借我玩,我会哭的。”“心里很难过。”……我趁机对沁沁说:“你现在觉得很难受,是不是?你的汽车不借给小朋友玩,他们的心里也和你一样难受,知道吗?”沁沁点点头,拿过遥控汽车递给旁边的小朋友,大家一起高兴地玩了起来。通过引导,幼儿逐渐认识到,得不到分享的心情是难过、痛苦的,与别人分享可以使别人快乐。
2.坚持正面引导,让幼儿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分享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共享,幼儿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对此,在对幼儿的教育中,我坚持正面引导的方法让他们明白分享实际上是一种互利行为。如,潇潇(化名)也是不肯带玩具来园的幼儿。到活动时,我让大家把玩具拿出来和同伴一起分享。才一会儿,潇潇就遭到了多次拒绝,只好跑来求助:“老师,小朋友都不给我玩。我都跟他好好说了。”我把准备好的一个玩具拿出来,告诉他:“这是老师借给你的玩具,你试着和别人交换,看他们肯不肯把玩具换给你玩?”这一下潇潇成功了,而且玩得特别开心。于是,我连忙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一起玩你开心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老师借你玩具,让你和小伙伴一起玩,所以你们很开心。要是下次你能把你的玩具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你会更开心的!”通过这件事,让孩子明白了: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
3.创设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分享的机会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如在一起绘画、玩娃娃家、搭积木、看图书等。我们应该及时创造并抓住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会分享。
(1)物质分享
在“我的玩具大家玩”中,每次幼儿带来的玩具都是各式各样的。在分享过程中,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中玩着各自喜欢但不是自己的玩具,从“分享”中体验到了快乐,更激发了他们下次继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精神分享
通过物质的体验后进一步转向精神分享,促使幼儿心理素质的提高。我设计了一份“今天你快乐吗?”的记录表格,里面画有“笑脸和哭脸”的图案。幼儿每天来园后根据自己的心情在记录表上做记号,然后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心情,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或共担忧愁。另外,每天离园前请幼儿把自己学会的歌曲、谜语或者高兴的事等分享给其他幼儿,让他们尽展才华之余给每个人更多精神上的分享。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我的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4.家园共育,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榜样。平时我们通过“家教园地”“家访”等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我们还为每个幼儿准备了“我是好宝宝”的记事本,请家长将孩子在家的表现记录下来,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育。我们还邀请家长代表参与我们的研究探讨,为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出谋划策。
经过一学期的观察引导,我再对幼儿带玩具来园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愿意41人,占95%;引导后愿意2人,占5%;不愿意0人。
由此结果及部分幼儿的回答可以明显看出,本班幼儿与人分享这一交往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从最初不愿带自己的玩具,不会分享与合作,到现在的乐于主动与他人进行交往、互助、合作和分享,学会了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庄周赟.2~3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J].少年儿童研究,2011(06).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