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卢龙县雷店子中学 孙晓红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影响学生学习的诸多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起着特殊的作用。兴趣是求知的起点,直接关系着学习的成功与否和效果的好坏。因为只有让学习者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只有让学习者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努力改进学习方法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只有让学习者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有真实的情感体验、真切的情操陶冶。因此,培养初中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就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学、乐学,还能培养和发展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与顽强拼搏的毅力。为此,我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认知实际和学科知识的特点,采用了如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
学习目标是学好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出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不论是在学期伊始的开篇课中,还是在每一阶段或每一章节导入中,甚至是每一节课的新知引入中,我都把确定的学习目标出示给学生,将这些告诉给学生能使学生知内容,明方向,有奔头,从而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比如“本节课我们将学哪些内容?重点、难点是什么?学后能解决什么问题?对我们下一步学习有什么帮助”等。
亚里斯多德曾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问题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以问题引路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迫切要求学习的欲望;思维的具体过程也是我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疑难和产生欲望,并渴望解答,从而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例如“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成功的做法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而是先出了问题:△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倘若不小心,它的一部分被涂没了,只留下一条底边BC和一个底角∠C,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ABC重新画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要不时地进行提醒、引导、点拨,促使他们走向思维顶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知识就学懂学会了。可见,教师提供的较为合适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强烈内驱力的推动下把思维机器开动,为求知而快乐,为探究而兴奋,用心去感受,用心灵去体验,很自然地就能走向新的成功。
精彩、绝妙、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强烈的召唤力和感染力,恰似优美动听的音乐、引人入胜的解说词、迷人忘返风光、芳香宜人的美酒,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终生难以忘怀。数学是实际学科,可以让学生多参与进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就一定要善于运用生动的课堂语言,寓教与学于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比如,我的一位学生,初中入学时成绩平平,通过我三年坚持不懈地赏识激励,经常对其细微的进步给予鼓励,不断地找其谈心以及推心置腹的帮助,到初三毕业时,成绩名列前茅,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省重点高中。
指导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新问题,品味成功的喜悦,享受学习成就感,对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起到推动作用。例如要对a4+a2b2+b4分解因式,学生感到困难,可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将a6-b6分解因式:
解法一:a6-b6=(a2)3-(b2)3=(a+b)(a-b)(a4+a2b2+b4)
解法二:a6-b6=(a3)2-(b3)2=(a+b)(a-b)(a2+ab+b2)(a2-ab+b2)
两种方法两种结果,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便可自然产生猜想:a4+a2b2+b4=(a2+ab+b2)(a2-ab+b2)。至此,学生情绪激昂,信心十足,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毫不费力地利用“拆项法”分解出:a4+a2b2+b4,从而对于这类问题便找到了很好地分解的方法了。可见,学习技巧可以激发他们从全新的视角出发去探索、发现,掌握灵活多变的思维方法,培养科学探索精神,而这些本领的掌握与否,往往可以决定他一生事业的成败。
数学中的难题游戏,一题多解,举一反三,适当充实课堂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比如,讲“圆周率”可介绍祖冲之刻苦治学的故事;讲“勾股定理”可介绍毕达哥拉斯因发现勾股定理而杀一百头牛庆贺的故事;初学“几何”时,可讲几何起源的历史故事等等,这些对于激起学生心中求知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进而提升学习兴趣。
华罗庚先生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哪里有“形”哪里有“教”,哪里就离不开数学。可见,数学有多方面的美,在教学中通过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图形的对称美,数学题目的和谐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和数学解题的方法美,去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通过“打桌球”的技巧讲“轴对称”,用“打皮弹弓”讲“点的轨迹”,通过“海上日出、日落”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通过“解放军准射击目标”讲解“三角形求方位角”等都会起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激趣导学效果。
人们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构成了它的感性基础,教师要从贴近生活出发,把科学性强而又较抽象的问题变化成伸手可及、触目可见的实际例子,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如在教“全等三角形”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许多这样的物体,如同一模子打出的月饼;同一底片冲洗出来的相片;同一文件或图片复制出来的多个文件或图片等等。请同学们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点?用什么方法检验它们是否一模一样?引导学生答出“将它们叠在一起,看能否完全重合”,和学生一起动手剪一个三角形,之后这样再剪一个与之完全重合的三角形。问这样的两个三角形在几何中称为什么关系呢?由此引入课题“全等三角形”并得出它的定义。
良好且积极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并增进对教学活动的热情、兴趣和参与意识。良好的师生感情是学生“亲师乐学”的催化剂。《学记》“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优秀教师在教学中总能通过与学生的目光接触、言语交谈等微妙的情感接触,于语气中、眼神里流露出来期望之情,并把老师对学生的爱、期望和信任融入其中,产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效果,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之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也利于发展素质教育,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