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行为的有效性探究

2015-08-15 00:53:16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学苑教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阿炳师生文本

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王 旌

课堂之于教师,就如鱼之于水,是生存之地;离开课堂,教师便缺失了身份,无法证明自己,也无法获取职业状态和社会地位。前不久,我校开展了语文常态课调研,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62%的常态课堂上,教师平均占时28分钟左右;教师活动中70%用于讲解和提问;在教师提出的20多个问题中,绝大部分指向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没有师生质疑、解疑时间;课堂里我们常听到教师的这些语言:“今天,某某也回答问题了,大家鼓鼓掌!”(这是激励吗?)“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你想和谁说就和谁说。”(这是开放吗?)“说不出来,请坐下,谁来帮帮他?”(这是点拨吗?)于是我们在观察他人的课堂中发现了课堂效度不高的原因所在,我们追问:“我是谁?”“我的课堂教学行为有效吗?”“我们能将意识到的问题转变成改进和完善的教学行为吗?”

课堂上“我”是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那么,“我”应该是“对话”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怎样才能不做“知识的灌输者”“抢答赛中的提问者”,提高教师课堂行为的有效性呢?

1.提问要“少而准”。控制课堂提问数量,无效的问题不提,指向文本内容的问题少提;问题的设计力求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切合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立足文本,凸显“语味”;问题的设计力求考虑学情,指向清楚,语言简洁,有思维含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问题设计时有预案,避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发问得好,也就是教得好。”这是西方学者德加默说的。

2.讲解要“精而透”。 摒弃教师语言太多太碎,十句里若只有一句是金子,但沙砾堆砌,把它掩埋了起来,学生听时费时费力,还不易分辨。课堂讲解语言的磨练,对话式的课堂不是随意的闲聊,而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能够开启心扉的;讲在学生疑惑处,讲在学生动情处。海明威在小说结尾中写道“他死了,一切都了结了。”如此结尾简洁却意味深长。语文教师的语言也应如此。三尺讲台不大,教师的语言却能超越时空。《二泉映月》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以文本的形式再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表现了主人公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学生对阿炳长大过程中的苦难经历和师父的饱经风霜,却无从感知,这也是学生无法听懂音乐的根本原因。有智慧的教师不仅善于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需求,更能巧借文本,抓住表达技巧和语言智慧的结合点,重组课堂教学,在茫然处点拨唤醒。教者引入本册教材中“作家卡片”的制作方式,学生结合课前预习,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然后整理既有资料,独立组织语言,写一写阿炳的身世和经历。既体现了学生阅读活动中个性化的理解与体验,透过阿炳的身世走进那段苦难深重的人生经历,从而走近这首名曲,帮助学生在顿悟中深刻体悟乐曲表现出的强烈的内心情感。这是师生的合作学习,情理交融,受教无痕;这还是生生的合作,思想碰撞产生思维的火花,合作下的顿悟更给学生刻骨铭心的音乐的震撼。

3.示范要“有模有样”。教师的示范透着习惯,透着底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该示范时示范到位,不能保证示范效果的就不要示范。尤其是教师范读,读哪一段,怎么读,课前必须细细揣摩,认真练习;课堂范读时,集中精力,积蓄情感,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课堂板书时,写什么,写在哪儿,事先考虑周全;书写时笔画有力,笔顺规范,工整大方。示范好了,也就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好了。

4.评价要“清楚到位”。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发言,及时评价学生,善于发现,注重激励,不可以以“坐下”等指令性语言代替评价。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更要指向学生的语言质量和思维品质。课堂上通过恰当的评价启发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概括,使师生互动更民主,更融洽。教师行为的转变,势必带来学生行为的转变,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唯有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节课,哪怕只有一个教师行为的自我转变,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就要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抓住每节课历练自己,让学生学得扎实高效,教师一样能够体味有效、优质的课堂带给自己的成功体验。

猜你喜欢
阿炳师生文本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张帮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张帮主
金山(2019年8期)2019-09-03 05:11:32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瞎子阿炳
扬子江诗刊(2017年4期)2017-11-13 22:39:50
瞎子阿炳
扬子江(2017年4期)2017-07-19 22:46:22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