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四化” 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

2015-08-15 00:49:15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钱毓静
新课程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彩旗四化口诀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钱毓静

落实“四化” 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钱毓静

新世纪课改倡导,数学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先知”,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引领,推动数学教学向简化、强化、精细化、美化发展,以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数学,更充分地感知数学,更好地学习数学。

简化;强化;精细化;美化

随着对新课程目标体系的日趋熟悉,广大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更好地将新课程理念贯穿于课堂始终,使课堂呈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态势,学生的主动性在这样的课堂上被激发出来,探究欲望被撩拨上来,学习的效果自然有明显改善。但教师对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不停歇的,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精益求精,落实 “四化”——简化、强化、精细化、美化,以期待更佳的教学 “性价比”。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这4个方面来谈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的追求:

一、简化:让教学重点更突出

这里提出的简化不是指一切教学环节从简,而是要避免一些繁杂的无关事项和繁重的巩固练习。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往往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在课堂上出现过多与数学无关的内容,有时单是情境的导入就耗费了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二是教师将知识点直接告知学生,然后让他们在练习中巩固、强化,这就忽略了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有囫囵吞枣的感觉。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 “谋定而后动”,抓住主要矛盾,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面对教学重点,来进行分层突破。

例如,在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一课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于在情境中呈现将一些物体平均分的现象,然后人为地用一个 “圈圈”将学生的认知束缚起来,强行让他们将这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反复用固定的语式来让学生在模仿中 “强化”。其实,很多学生都不能真正理解这个 “整体”,因此,想要在学生的理解上取得突破,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让学生经历由整体到若干个体的过程,这样学生的理解就自然顺畅了,他们的认识也就清晰了。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就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熊爸爸给4只小熊带了一盒夹心饼干作为礼物,他想考考小熊们,每人能分得这盒饼干的几分之几?学生自然会想到这个数,然后小熊们开始猜想饼干的块数,学生就此产生角色替代,假设饼干数为4、8、12、16等情形,并算出每种假设情形下每只小熊分得的饼干数。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后,笔者再请学生观察各种假设的情况,学生发现随着饼干总数的变化,每只小熊所分得的饼干块数也在变化,但是总是总数的。这样的认识就将学生对分数的主体由单个物体 (一盒饼干)迁移到一些物体 (具体的块数)上,这样就完成了分数涵盖范围的突破。

由此可见,只要抓住了学生认知的主要矛盾,从他们易于理解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环节,学习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备课中我们应该反复推敲,备好教材和学生,从而让课堂重点突出,特征鲜明,让学生的学习 “简约而不简单”。

二、强化:让教学过程更丰盈

新课标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在主动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有各种各样的深刻体验,能累积多样的活动经验和思想经验,这些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宝贵财富,能为他们的 “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 “强化”学习过程,让学生领略 “沿途的风景”。

例如,在 “9的乘法口诀”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多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①利用乘法的意义,请学生用加法开火车算出每次加9得到的数。②根据加法算式,自己编出9的乘法口诀在小组中交流,看谁编的更棒。③观察9的乘法得数的规律,看看有什么发现,由规律记口诀。④观看视频,边看边做,学习9的乘法口诀手指操。⑤对口令,巩固口诀。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与9相关的乘法口诀,而是进一步认识了乘法的含义,知道了乘法口诀的来龙去脉。实践证明,现编口诀让他们的学习更有主动性,也更有成就感。观察得数规律的教学环节,学生更是有了不小的发现:有的学生找到了十位上数依次变大、个位上数依次变小的规律;有的发现得数中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加和总是等于9的规律;还有的学生抓住了9乘几就是用几个十减几的关键……这些规律的水落石出让学生对于9的乘法口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有了更好的记忆效果,同时还给接下来的手指操教学打下了基础。事实证明,这样过程丰盈、层次鲜明的教学让学生的数学经历更广泛,学习效果也更加突出。

三、精细化:让学生认知更轻松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会用特定的方法解决问题,而是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做中领悟,在探索中提升。这就要求教学要进一步精细化,抓住学生认知模糊的关键,帮助他们形成清晰的思路,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面能力。

例如,在 “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中,笔者就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的彩旗按照“红、黄、蓝,红、黄、蓝,红、黄、蓝……”排列,小明从第一面数到第16面旗,提问:第16面旗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在独立思考后,有了自己的解题方式:有的用画图的方法数出来,有的发现可以将3面旗看成一组,用16除以3得到5余1,从而确定第16面旗是红色的,但是学生在介绍自己的方法时并没有将算式与图片结合起来,所以有些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在笔者变换彩旗排列的规律时,他们还是除以3,而且对于余数不同的情况,他们不能独立分析出结果。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利用课件来帮助学生解决认知困惑,用动态效果将算式的意义展现了出来,课件中先将 “红、黄、蓝”三面旗排成一排,再一组一组地依次排出第二排、第三排……由此,学生就可以直观地发现余数为1对应的是红色彩旗,余数为2对应的是黄色彩旗,而没有余数的时候对应着蓝色彩旗,数到第16面旗的时候,学生可以观察到是第6组的第一面,也就是说前面已经有了完整的五组彩旗,这样学生就将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都与图片对上了号,这样的处理显然对学生的理解更有帮助——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其积累的表象和经验就会自然浮现出来。

四、美化:让学生情感更充沛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是数学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体系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突出数学的作用,尽可能美化数学教学过程,从一些细节入手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感知数学对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由很多生活中的现象感知轴对称现象、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数学本质特征之外,笔者还穿插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对轴对称有立体化的认识。首先是从蜻蜓、飞机等自然现象让学生感知对称的重要性,然后给学生带来生活中诸多对称的现象,有建筑物、生物探微、剪纸艺术,等等。学生在这些美轮美奂的图片中对轴对称有一个更深刻的体验,也累积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又如,在 “两位数乘法”教学中,笔者向学生介绍了 “铺地锦”的方法,学生发现这样的方法不但好玩,而且好用,最重要的是,他们还由此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对于数学的独特理解,由此激发出自己学习数学、研究数学、应用数学的自然情感。

总之,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用科学的理念武装自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思考问题,来考虑数学教学的切入方式,设计符合学生认识特定的教学预案。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应不断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整教学的步骤、着力点等因素,让学生的学习因为我们的用心而高效,当我们做到精细、简化、强化和美化的时候,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才能 “像呼吸一样自然”。

[1]杨洁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2]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黄秋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案例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编辑:朱泽玲)

G633.6

A

1671-0568(2015)33-0079-02

猜你喜欢
彩旗四化口诀
小熊嘟嘟备彩旗
口诀与加法
口诀中的规律
怎样熟记口诀
插彩旗
绍兴柯桥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浅析
价值工程(2016年31期)2016-12-03 23:03:14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1:59:09
吉林省新型“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对策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中国广播(2016年10期)2016-11-18 13:35:44
巧用口诀求积商
读写算(上)(2016年3期)2016-11-07 07: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