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芬
(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歌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培养音乐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音乐课堂上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其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演唱中感受音乐的美。”
所以,“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教师往往不够重视歌唱的效果,更多地关注教学上那些花里胡哨的手段。既然歌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那么,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就有责任和义务找到一个好的歌唱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让学生从此爱上唱歌。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那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怎样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充分信任老师,愿意和老师友好相处,师生能够形成平等友好的关系,那么,学生更愿意接受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导。所以,只有通过师生之间平等互动与交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之桥,取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真正地关心他们,才能让学生从心里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
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学习歌曲还是乐曲,我们都需要随着音乐认真仔细地聆听,用心去感受音乐的流动,领会歌曲的情绪。在反复欣赏后,再让他们谈谈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时候学生的兴趣必然高涨。
在小学音乐歌唱教学中,教师如果总是让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学唱歌曲,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来培养学生在歌唱中的各种表现能力。
音乐图谱不仅有着丰富的人文因素,告诉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体验歌曲的形象和情感,而且更为形象地展现歌词内容,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画面意境。例如,教师在教授一年级歌曲《你早》时,启发学生观看课件上所提供的音乐图谱,学生便能快速地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迅速降低了歌曲难度,同时,还能直观地看出歌曲的音高走向,大大地帮助了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这样,更容易让一年级的小朋友掌握,更适合一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
音乐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是好的,但许多老师会将运用变成依赖,连教师范唱都用课件替代。其实教师的范唱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演唱好歌曲。要想启发学生正确表现歌曲的感情,教师就必须通过范唱,让学生对歌曲有个初步感受,从而进入歌曲的意境之中。例如,教师在教学三年级歌曲《牧童之歌》时,要求学生体会歌曲中活泼欢快的情绪。于是,教师范唱时用轻声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学生便能主动地跟着老师晃动身体,感受歌曲的韵律和情绪。通过这种范唱的引导,学生学会了轻声演唱歌曲的方法,并把握了此曲活泼欢快的感情,甚至还能够想象到小牧童愉快放牧的画面,如果单纯地利用多媒体,学生就没有这么明显的感受。
在小学唱歌教学中,会经常接触到一些不敢或不爱唱歌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更不愿意当众表演,他们总觉得自己不会唱歌,缺乏自信心。要想使这些学生喜欢上音乐,能在别人面前自信大胆地歌唱,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音乐课有其自身的特点,每首歌曲更有其自身的音乐情境。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语言描绘、图画再现、音响渲染、扮演体会、设悬置疑等多种途径,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我上的二年级音乐课《锣鼓歌》:开始我让学生观看一段《鼓舞飞扬》的锣鼓合奏视频,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热闹的气氛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我便乘势让学生模仿敲锣打鼓的动作,满足了学生动的愿望,再让学生用节奏棒敲击我所设计的节奏,孩子们都很投入,节奏敲得也很正确,更解决了新歌中的节奏难点。这样的导入将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的提高了,而且学生学得非常轻松。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在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想象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授《狮王进行曲》这首乐曲时,我让学生闭着眼睛仔细聆听乐曲的几个乐段,想象不同乐段中的不同场景,如狮王的吼叫、狮王的走路、狮王的心情、小动物们看见狮王的心情等等。学生很快想象到了不同乐段的场景表现,并能自己做动作表演出来。
针对小学生爱学、爱说、爱表现的心理特点,我们在学校组织了各项音乐比赛,如,声乐、舞蹈、器乐等,还在每周二举行“欢乐大舞台”活动,使学生能够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艺,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让孩子唱“火”每一节音乐课,需要教师真正投入教学中,充分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因素,只要教师专注于音乐教育,不断开拓创新,定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