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伟
(青岛市市北区教育局计划财务审计办公室 山东·青岛)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预算管理是国家财政管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单位通过编制财务预算数据、监督预算执行、调整预算信息等一系列步骤合理约束单位的经营行为,提高单位的运转效率,从而保证单位既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如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好坏也直接反映出该单位管理水平的高低。
第一,财政资金分配不合理,单位的资金使用没有真正站在经营角度,资金没有被最大限度的使用,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有超支以及资金用途使用不当的现象发生,造成资源利用不合理。
第二,资金预算的编制较局限。现在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不仅包括政府拨款,而且还包括部分自身的经营收入,而现有的预算编制却往往将这部分资金游离于预算体系之外,使得预算资金缺乏统筹管理。
第三,财政资源浪费行为时有发生,我国财政资金按规定一旦审批拨付便不可随意改动其用途,但现实状况却并非如此,预算资金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特别是部分资金在审批通过之前便挪作他用,使得自资金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第一,预算资金常被擅自挪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部分单位的领导对预算管理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预算资金的挪用现象严重。
第二,预算管理中缺乏监督约束机制。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对国民经营有着重大影响的经济个体以及带有一定社会服务色彩的组织,其预算执行情况应当适当的对社会公众加以公开,提高单位的透明度,保证预算管理的公平和公正性,但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正是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外部监督机制,致使预算执行力度不强。
第三,缺乏合理的激励问责机制。随着财政资金投入的加大,行政事业单位亟需建立较为完备的激励问题机制,以强化预算资金的合理支出和预算管理的贯彻执行,但如今,这样的问责制度迟迟无法落实,预算执行情况也无法与绩效工资进行有机挂钩,导致预算约束力的下降。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也是实行预算管理的基础。预算数据编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预算管理的效果。然而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没有对预算编制持有足够的重视,编制过程时间较短,编制的预算数据质量较低。另外,预算的编制方法不够科学。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依旧延续着“基期预算"的编制方法,在去年的预算基础上稍加调整便形成了新的预算指标体系,编制过程中多是依靠编制人员的主观判断和以往经验,这样产生的预算数据科学性、合理性显然较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会造成预算与实际的存在较大偏差,预算管理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如今的很多事业单位都开始接触和认识全面预算管理这一有效内部管理工具,并将是否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标准,但对于预算管理的具体实施细节和方法尚缺了解。不少单位实施预算管理的目的并不是想切实的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战略目标,而是为了获得某些部门的认可,于是在管理中只是制定了一些有关预算管理的制度性文件,但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加以落实。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单位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计划和安排,对单位的内部资源和人员使用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控制,以提高单位的运转效率,从而实现企业的整体战略目标。所以,是否实施预算管理并不能作为衡量一个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标准,预算管理的有效性才是单位评价管理水平的关键标尺。
预算管理应采用上下结合的编制方法。在具体实施中,首先,由事业单位高层设定整体战略目标,再根据单位的架构对整体目标进行分解,确定每个部门的目标;其次,由各部门根据本部门目标制定自己的预算草案,预算部门对各部门预算草案进行汇总整理、综合平衡,制定整个单位的预算管理方案;最后,将预算方案反馈给各职能部门,了解部门意见。如此,经过这样多次的汇总、调整、反馈,形成最终的预算管理方案,经单位高层领导审批通过后,下达各部门具体执行。
大部分人认为,对于管理费用进行预算管理就是通过预算指标限制费用的支出,使之不超过规定的限额。在此背景下,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针对管理费用的预算管控都是根据实际费用的超支或者节约来进行针对性的惩罚和奖励。但这样做的直接后果便是,部分部门出现了消极怠工的现象,以实现节约费用、赢取奖励的目的,这与管理者实施费用控制的目的相左。所以单位进行费用预算的实施步骤应当为:第一,采用零基预算编制方法,根据单位实际开展的管理活动内容,分项制定预算数据;第二,定期考察预算进展情况,审查经营管理活动是否按质完成,在管理活动高效完成的前提下再考察费用的节约情况,根据节约多少进行奖励。
如今,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开始渐渐转型为自收自支的模式,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则成为企业预算管理的中心环节,实施中,收入一方面关系到市场预测的好坏,另一方面影响到整个经营计划的安排。收入预算的合理性决定着整个预算体系的可行性。成本费用预算则是预算管理重点,在企业收入确定的前提下,合理的限制成本费用支出将企业效益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实施中,企业应注重对于期间费用的管控,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减少不必要的费用支出。现金流量则贯穿于整个单位的生命线,它是单位进行经营管理、和谐发展的有力保障。具体实施中,单位要注意对于资本性支出的考察和管理,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合理控制现金流量的稳定。
第一,设立专门的预算监督小组。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组建自己的预算监督小组,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监督督促预算贯彻执行情况。预算监督小组需由单位高层领导直接负责,工作中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对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和判断,并将执行情况及时的反映给领导知晓,从而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预算执行效果。
第二,通过外部审计机构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聘请社会上有相关专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审计事务所对单位的预算执行加以监督,从而保证预算监督的专业性和公正性。
第三,通过社会监督。如今,随着服务型社会理念的推广,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透明度也在逐渐增强。单位可以适当的将自身的财务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对社会进行公开,让社会大众来监督,从而更能够体现监督的公正性。
行政事业单位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进行预算监督,都需要建立完备的反馈机制,对反馈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使监督行为不会流于形式,保证监督的有效性。
1.高筠,王喆,徐克广.如何发挥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核心作用.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06).
2.罗丽萍.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问题探讨.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3.余敏.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资金管理的策略分析.中国外资,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