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凯燕
(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215500)
李白成长在盛世,但由于一生放荡不羁热爱自由,遭权贵排挤,以致为国家效忠的时日短暂。李白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于是全身心投入诗歌的创作,寄情于山水,最是寄情于明月。古往今来,夜深人静之际,也就是文人骚客思乡怀旧、感慨人生百态之时。但是,历史长河之中,没有哪一位诗人写月能够与李白比肩,无论从诗篇的质量还是数量来看,李白当之无愧是写月第一人。我们阅读李白的咏月诗,不难发现世间百感皆存其中,李白咏月诗的主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在《关山月》[1]这首诗中,“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否这样清丽的诗句间蕴含着李白在朝两年自比皎洁光亮的明月?许多人知道李白有无限的才气如那空中明月光彩夺目,但李白身陷其中,很多时候茫然不知前方归路。明·胡应麟评这四句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学而优则仕,最初李白像其他很多诗人一样具有仕进思想,慢慢地变成只想参加政治活动,而不是通过参加进士考试为国家办事出力。
李白在应召入京,在翰林院从事期间,更是经历了朝廷中的腐朽,深感复杂丑恶的权贵纷争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正是如此有了《月下独酌》这样流传千古的名篇,“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在政治失意之时,与明月为伴,把明月看作酒友倾心相待。
李白一方面心心念念着国家和老百姓的安危,希望可以尽自己之力效力国家,李白内心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方面随着在朝廷入职时间的推进,越来越无法忍受权贵之间的阿谀奉承,李白傲然超群无法在鱼目混珠的朝廷生存。怀才不遇的李白,于是“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夜泊牛渚怀古》)。
天宝初年李白应召入京,后来被“赐金”还山,两年之后看到名士被害、军阀纵横,百姓遭到无法抵制的劫难,李白在政治上的远大抱负和理想终于轰然倒塌。
李白写了大量诗篇表示对荒乱现实的愤恨不满以及强烈的无奈之情。这个时期,李白更是将大量笔墨倾注于“月”这个意象,唯有借“月”这一超脱天地间的美好存在,才能将心中尘世的纷扰慢慢涤荡,于是便有了“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这样让人读过便能瞬间忘记烦恼的诗句。“这一轮永远皎洁明亮、高悬中天的明月,分明是诗人那颗坦荡高洁、傲视独立的心灵的象征。”[2]
李白就是在无数个这样的夜晚,看到大厦将倾回天乏力,百般无奈之下,李白痴迷于饮酒做诗,望月生情,执笔抒尽胸怀,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样气势如虹的千古绝唱。“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玉壶吟》),李白的咏月诗没有一首不是倾注了全部的感情在抒写,感人肺腑,动人心魄。
李白在表现对一生过着隐居生活而未入仕宦的孟浩然的钦敬之情时也少不了“月”:“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江上吟》)。时间会漂白一切,除了深沉凝重如屈原的词赋会经久不衰。李白感慨自身的经历遭遇,屈原不苟合、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格呼唤着李白最深处的自己。
此外,李白听闻来唐留学研习汉文的日本人晁衡不幸溺死于海中之后做诗《哭晁卿衡》哭奠故友,诗中李白仍是将友人出众的才华、高洁的品德执著地比作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月亮的光辉普照大地,月亮的永恒性吸引着诗人的心境,心中最神圣最完美的一处被明月占领着。
《古朗月行》委婉地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样看似清丽童稚的诗句隐射自己过去政治观念的年幼无知,以及对最高统治者黑暗政治的痛心和批判:“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催心肝。”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酒问月》),就是在无数个这样的夜晚,李白把酒问月,向无声的月亮倾诉着自己多年来的忧喜苦悲。哪怕世人都看不懂认不清我李白,明月啊,你一定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心之所向。
朗朗上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多少漂泊在外的人们在月满之时举头望月。《静夜思》的思乡比较含蓄,然而在《渡荆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直接袒露了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这两处明月,或作为抒情的对象,或渲染烘托,都表达了身在异乡思念故土的深情。
《长门怨》中,“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月亮的光辉照到长门殿本是自然,然而大诗人李白巧妙运用人类的情感加于明月,一个“欲”字,让深宫的愁思与众不同。此外,“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园吟》),“咸阳市中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襄阳歌》),都表达了对物是人非的感叹。
李白一直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希望过上“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生活。李白气宇轩昂、才情斐然,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首次碰面便惊为天人,直呼:“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这与后来贺知章称呼李白为“谪仙人”相似。但是李白同时也希望在朝野之上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于是“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缠绕着李白。李白思想根源复杂与矛盾,让他一经发现“月”这个意象超脱天地之间,可乐可悲可诉可望,便再也忘不了月,也不难想象为何李白如此执著地热爱着“月”这一意象。
白居易曾致辞李白“但是诗人最薄命,就中沦落莫如君”,道出了李白寂寞悲凉的一生。欢乐时望月,“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忧愁时望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思乡情深时更是少不了望月,“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月不是挚友亲朋不能言语,但是你抬头便知它久伴着你。
李白的咏月诗表现出来的非凡的人格力量、个人魅力和艺术审美给后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用袁行霈先生的话说就是“李白就这样用他的诗笔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天地”[3]。李白的咏月诗涵盖范围之广,表达的主题之多,不仅可以全面地反映李白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还可以折射当时社会历史的变迁,对后世咏月诗歌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1][唐]李白/著.李白集[M].张瑞君/解评.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本文所引李白诗、文等均见《李白集》.
[2]施常州.以心驭象,雄奇多姿——论李白的咏月诗[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中日李白诗词研究论文集)[C].中国展望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