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煜词中春字的寓意

2015-08-15 00:44邢敬慧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后主春景花间

邢敬慧

(青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0)

李煜短暂的一生经历了皇子、太子、君王、臣虏的大起大落,体验了极尽风花雪月和国破家亡的浮浮沉沉。他的词作以国破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主要表现出两方面的内容。前期多写宫廷奢靡生活和男女情爱,题材较窄;而后期词主要与亡国之君的囚徒生活相关,写故国之思和人生愁苦,词的成就大大超过了前期。但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可以说他对春字情有独钟,一种“依据王仲闻《南唐二主词校订》,原书所收及经考证确为后主所作的36首词中有一半以上(20 首)含有‘春’”,[1]而因李煜词各家收集数量不一,存疑者较多,在他可明确的32 首词中,春字却出现23 次之多,有些春字是春日景物描写,如春风、春红、春殿等,还有一些是运用春字修饰抽象事物,如春梦、春羞、春半等。春,一个季节名词,引申一点可以说春代表的是温暖舒适,欣欣向荣。但因为李煜一生跌宕起伏的际遇,他词中的春字蕴含的寓意不同常人,甚至不同于其他词人,春景春词不仅是他一生的写照,更寄寓着李后主内心最真最实最纯的情感。

一、李煜词中春字的情感意蕴

四季之中,春光景色最为美妙宜人,桃红柳绿,草长莺飞,这与李煜早期的生活模式,心情状态甚为相符;然而,春又是一个敏感善变的季节,在阳光明媚、气候宜人后也会乍暖还寒,阴雨连绵,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后也会有落花流水、春意阑珊,这些自然物候的显著变化,最易刺激、引发人的情感波动,而“多愁善感的李后主,在亡国前夕及亡国之后的词作中,大量渲染春之凋残寒冷,当是借助春之敏感多变,来抒写他在当时敏感环境中的敏感心态”;[2]同时春是一年的开始,有着强烈的时间意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字在李煜词中也体现着他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煜借景抒怀托物寓意,所描绘的各种春景都蕴含了他在各种境遇中不同的思想情感,春字也就有了丰富的情感意蕴。

(一)春字充溢着故国深宫的安闲逸乐

此类春字基本存在于李煜前期的作品中,此时李煜或具体刻画春日的景物或以春光为背景,写深宫的清歌艳舞,宫苑和户外游赏,用清新柔美、欢愉率真的笔调述尽了他故国深宫的安闲逸乐、惬意自得。如《子夜歌》: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

何妨频笑粲,禁苑春归晚。同醉与闲平,诗随羯鼓成。[3](P23)

这首词用了三个春字,刻画出一幅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春景图,词中后主把春作为人物活动时间和氛围的大背景,写驾车出游,会赏春光,游乐赋诗、行乐及时的过程。虽没有写烂漫的早春风光,但却烘托出温馨喜乐、闲逸自得的春日氛围,情景交融,感染力极强,这正是前期春字描写的整体概括。此外后主写与小周后幽会偷情的《菩萨蛮》皆写宫廷春景,“花明月黯笼轻雾”,[3](P25)开头一句即点明季节和环境,而在另一首末句的“魂迷春梦中”,[3](P30)明确运用了春字修饰梦,是指这个美丽的季节,更是指那种沉醉在儿女私情中如春梦般的宫廷享乐的生活,似春一般温润迷人,妙不可言。

李煜早期词中的春字虽以描写宫廷生活的奢靡享乐为主,但一些题画词中亦存在着一种潇散闲适的意态。其中的春字就有了一番不同的意蕴。如《渔父》二首: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3](P38-39)

据《宣和画谱》卷八称,此二词是李煜为其大臣卫贤所作《春江图》而题。春意甚浓,每首词中都写到了春字,后主眼观画中春景,笔写画中春意,心系画中春情,仿佛自己变成了渔翁融入美好醉人的景色里,通过对春景的描绘和春意的渲染,着意写出了渔父春江垂钓的舒适生活与洒脱意趣。反映出后主无意于争权夺势,渴望摆脱尘俗的困扰,在万顷碧波之中享受自由生活的美好之愿。不过,此春虽不同于以往,其实质也是李煜早期那风流才子式的自由怡荡生活的写照。还有另一首题画词《柳枝》,传闻是后主为宫女所作,词中写道“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多谢长条似相识,强垂烟穗拂人头”,[3](P37)其春字的寓意又与前面有所不同,“见春羞”是指女子娇美艳丽的容颜不敢与春光相比,是自觉羞于见春之意。说明了女子年华已逝,美艳不复当初,此处虽说女子亦是后主说自己,通过“见春羞”三个字表现出容颜改变,风情渐老,青春不再的感慨。词中春字虽夹杂了多许伤感,但这亦是文人才子的伤春,是在锦衣玉食,生活享乐的基础上心灵敏感的李后主对春愁的排遣。

总的来说,李煜前期词中的春字的运用,无论是对春日景物描写还是以春光作为词人游乐的现实背景,李煜词中春字表现出的寓意是宫廷生活的安逸享乐和欢乐无忧,即使有脱俗之念和伤春之感也是在宫廷享乐基础上的闲愁。也正是他这种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和享乐,也为他日后的俘臣生活埋下了伏笔。

(二)春字熔铸着异国囚牢的凄苦感伤

此类春字基本存在于李煜后期的作品中。李煜三十九岁时,宋军压境围攻,最终金陵城陷,无奈为苟生只得肉袒出降,并子弟等四十五人随宋兵北上,“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3](P62)李煜降宋以后,从人生的最高点跌到最低点,过着亡国奴的生活,“违命侯”的称号压在他的身上,此时他无论是回忆故国的春日韶光或是驻足眼前的春日残景,内心只剩下无尽的悲痛和凄凉,于是后期词中多为惜春伤春、感叹命运无常之作,春字的感情基调与前期迥异,所表达的意义也相差甚远。

此时的春字寄寓作者感情和表达寓意时有两种不用的倾向:一是通过回忆江南盛世中美好繁盛的春景反衬作者在异国沦为阶下囚的凄凉悲痛心境,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4](P10)。此时李煜心中的暖只存在记忆中,但那些美好的景物也带着浓郁的哀伤,他记忆中的暖更加有力的衬托出当下处境的寒。如《望江南》两首这样写道:

其一: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其三: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3](P66-67)

这两首词都写了故国的春景之美和春日故国的繁盛,但开头一句的“闲梦远”和“多少恨”便已奠定了整首词的感情基调,美好只是回忆、曾经再也回不去了,这里的春景全都笼罩着作者浓浓的哀伤,同样是写美景,但与前期的春字寓意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也正是从后主对这些江南美妙景色的悼念和赞誉中,表达出词人对江南故国的深切怀念和亡国后的孤寂难堪。还有后主最著名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3](P73)中,春花秋月也是江南故国美景的代表,这些以前故国的良辰美景,现在回忆起来却换来“何时了”的一声叹息,悲伤之情直达心底,春花秋月也反衬出昔日时光给后主留下的无尽身世之悲。

二是通过描写眼前衰败凋残的春景直接表现沦为阶下囚的悲凉和痛苦。此时后主词中仍爱用春字表现他的情感,寓情于景,只是与前期幸福的宫廷生活相比,春不再温暖繁盛,而多是暮春和春去,是后主的亡国之悲的体现。如后主在金陵围困和被俘途中写的一些词,其中运用的春字已经能深切反映出他内心巨大的变化了。两首《采桑子》中“琼窗春断双蛾皴”,[3](P53)以及《谢新恩》中“春光镇在人空老”[3](P46)和“樱桃落尽春将困”[3](P47),还有《临江仙》中的“樱桃落尽春归去”[3](P58)等无不是暮春和春意阑珊之景,显出一派稠残、衰败、寂寥、凄迷的暮春景象,衬映着一股落寞、惆怅的意绪。此时后主已丧失了前期生活的风光雅兴,剩下的只有落寞惆怅,后主在这些词中,是以稠残衰败的暮春景象来隐喻其绝望无奈的末世情怀。

等到被囚禁在开封时,后主的词仍在写春,但其词中春字所表现出的情感与被困和北上时有了更深更沉的痛苦。在《乌夜啼》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3](P68)表现出的是暮春残景,纷繁褪尽似乎只一夜之中,直率地抒发了对春光的依恋和对人生哀愁的强烈感叹,是后主凄凉寂寞心境的写照。又如《浪涛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3](P79)

此词写词人在梦中的偷得的片刻欢愉被窗外雨声惊醒,醒来发现春天已快过完,四周一片清冷寂寞,自己一个人即使凭栏依然看不到梦中的故国。“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篇的“春意阑珊”相承接,是春意阑珊的具象化,作者也许认为此时春的离去也正象征着自己的生命也如春景般来日无多,将不久于人世,流水、落花、春去三个一去不复返的意象进一步表现出李煜对人生的绝望。

总的看来,李煜后期词中的春字有不同状态的表现,然而,李煜所用春字的寓意却是一致的——国破家亡后作者内心的愁苦凄伤,悲痛欲绝。李煜后期的词作哀婉凄绝,我们能在他春的描绘中感受到这个懦弱君王“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3](P71)的哀愁情绪,他的伤心事太多:且不必说昔日国主的威风与尊严,就连一个普通人的人身自由也被剥夺;生命没有安全保障,随时可能杀死;妻子常常遭到凌辱,这些他都无力抗争,也无法摆脱,他内心的沉痛难耐也只能借助词表达出来,春字便是故国之思和处境之寒的强大载体,他只能和着逝去的温暖春光和迎面而来的春寒诉说“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愁。

(三)春字饱含着宇宙人生的感悟思索

李煜词中的春字,不仅是抒发词人内心真实情感的载体,同时也体现着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春作为一年又一年的开始积淀着后主敏感的生命和时间意识,又加之其人生的巨大反差,春是他感悟宇宙人生不可缺少的媒介。词中,春字就体现出后主对生命的众多感悟:《子夜歌》中“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3](P23)是写人生苦短,要抓住时机,增加生命的密度,行乐及春的思想,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的体现;《乌夜啼》中“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3](P68)和《浪淘沙》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3](P79)是抒发时光易逝美景难留和人生无常沉浮难定的感慨;《谢新恩》中“春光镇在人空老”[3](P46)是时光永在人生易老的哀叹;以及最著名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3](P73)用他历经的心酸生活体验展示这普天之下永恒(月)与常开(花)同短暂(人生)之间的对比,月缺了会圆,花谢了又开,永无尽时,而以前的繁华匆匆走过,人的生命何其短暂,后主写出了一份特有的悲哀和一种无可奈何的共感,最后,李煜用其沉痛的人生阅历发出了彻底的质问,并作出了感情真挚奔涌的回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人生愁恨就像永恒流逝的江水一样浩浩汤汤,不舍昼夜。李煜把这些人生的思索用春字在他的词中寄寓出来,使得他的词能充分反省人生的本质,这也是他的词能高出唐五代词的根本原因。

李后主有着词人敏感而多情的心,特殊的人生遭际也让他体验到了一般人无法体验的人生悲剧,然而他却从亡国之痛中直悟人生苦难无常之悲,写人世茫茫,众生苦恼,从一己的现实悲痛中体上升到了普遍的人生感慨,把自己人生体验转化为深层审美感受,从而使人世无常的悲苦获得了诗意的普遍性,获得了一种广泛的形态和意义。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后主独爱春字,春的自然特性契合了词人心性的自然,李煜借春字不仅描写自然景物,更是用来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王国维言: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5](P17)春字的巧妙运用,创造出含蓄婉转的意境,极大地扩展了他的艺术蕴藉。春本来是美的,正如此人所描绘的那样“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3](P66),但它们经过苦难的熏染带有化不开的哀愁,直至最后词人把这种个人之愁、家国之愁升华为生命之愁、人类之愁。因此李词中的春字,无论是生活中的平常之景,还是寄寓身世之感的春景春情,亦或消逝难守的时岁,李煜的词都以一种优美的方式表达了他一生的深切体验“后主之词,真所谓血书也”。[5](P21)也正是这个意义上他的词能得到许多读者的共鸣和亲睐。

二、李煜词以春寓意的原因、成就及影响

李煜这位帝王词人,用简单的一个春字寄寓了他一生跌宕起伏的情感,李煜喜欢用春入词、以春寓意的真正动机,有以下几点关键因素值得注意。

(一)词人的身世经历、情感信仰是春字寓意形成的坚实基础

李煜自幼天资聪慧,“多才多艺,工书画,知音律,能诗文”[6](P333),同时生于钟鸣鼎食的帝王之家,对春的喜爱有其雅兴更有其物质基础。“李煜以销金罗罩壁,以绿钿刷隔眼,糊以红罗,外面种满了梅花;梁栋、窗壁、拱柱阶砌并作隔筒,密插杂花;又在宫中悬挂大宝珠,日夕作乐”。[7](P10)凭着他优越特殊的生活条件,他可以长夜欢饮,宫闱调情,游乐赋诗,而别无他事可做,因此无论是美还是伤,那些春景春情在他的词作中可以一一细致的刻画出来,试想如果没有这些优越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他顾春惜春的情致恐怕会大打折扣。因此前期词中春字大多写江南秀丽美景,人生恣意欢乐,而且也注定他一落千丈后频频写对往事的回忆、故国的思念和现状的悲凉,面对异国他乡的春光已逝和春寒侵袭,故国美好的春景不免作为回忆的内容写入词中,且在回忆的美景中多了不尽的哀愁,也真正体会到因春伤怀感春落泪的深意。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李后主“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为词人所长处”,[5](P19)李后主性情温文尔雅,敏感细腻而且心性真淳。他虽生于帝王之家但无意争权夺位,因此描景填词绘画作乐也是他心性的一种体现:春,温软柔美,温润万物,这是符合他温文尔雅的心性。同时更应注意李煜笃信佛教,在他眼中春是唤醒包容万物,洁心净性的季节,而春去春又来是一场场岁月的轮回,人生的轮回,在他的后期词中更能体味出他思想中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轮回之感。

(二)江南地域的宫廷环境和古来的文化传统是春寓意形成得天独厚的条件

南唐的国都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可谓江南水乡,那里气候适宜,环境优美,不似北方这样四季分明,春秋的时间范围较长,李煜生于金陵,长于宫廷,放眼望去一片大好河山,处处皆春,景色优美怡人。长年生活体验在如此环境中,李煜多描写春景、以春寓意则是情理之中。而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便喜欢借景抒怀,无论是心情愉悦时的赞春还是心情沉痛时的伤春,描绘春天成为经久不衰的主题,早在《诗经》中便有“春日迟迟” “桃之夭夭”“杨柳依依”等描写,再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杜审言)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等等不胜枚举。且由于当时南唐和西蜀国家的相对稳定,盛行于世的花间词人,他们多写轻软柔靡之词,对于春景春情的大肆描绘,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南唐内一批文人学士如冯延巳等人亦多写一些春日之景。在这些大环境的熏染下,李煜多用春字不无道理。

(三)李煜词中春字写意抒怀的成就及影响

中国文人赞春或伤春的情结自古以来,文学史上亦多此类题材的佳作。喜欢写春用春字寄托情感者并只非李煜一人,中国词坛上相继出现的花间、南唐,婉约三大词派,他们都喜欢用春字写意抒怀、托物寓意,然而后主用春字寄独特托寓意表达人生情感却是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李煜词上承花间,特别是在早期词中,尚有花间的余风,在李煜的词中,春字的运用有20 多处,这无疑是受花间词的影响,而李煜并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在刻画描写中加入了自己的真挚情感,不再是对物象的简单描摹。“《花间集》中的描写以春为最多,如温庭筠的66 首词中有42 首涉及春天,韦庄的55 首词作中与春天有关的也有35 首之多”,[8]在《花间集》中更是比比皆是。如“人远泪痕干,燕飞春又残”“春又暮,思欲无穷,旧欢如梦中”等等,春字多为时令,表达一种哀伤,这种哀伤基本离不开闺怨的范围,具有一种普遍性,类型化和代言性的特点。而李煜词中春字是词人对生命情感的独特体验,基本不用代言体,欢乐或是悲伤都是一己之情。后主春词体现出情感抒发由共性转向个性的一大跳跃,春字在李煜词中虽有继承但最终是得到了发展,并走向了更加能表达自我情感的个性化。

后期李煜的词作中的春字更是脱离了花间词侧艳精工的格调,传达出了自我内心纯真挚切的感受,甚至影响了北宋乃至后代的词风。受李煜直接影响的便是婉约派,张德瀛在《词徵》中提到“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即是当行本色”[9](P83)后代人也把他们并称为二李,他们无论从遭遇或是词风都有众多相似之处,而李清照也喜爱写春字,如“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10](P140)(《武陵春》);“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10](P73)(《点绛唇》);“小院闲窗春之深,重帘未卷影沉沉”[10](P67)“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10](P116)(《浣溪沙》)。这些春字都是李易安个人眼中之春,是面对春来春去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这这无疑是受前代李煜的影响,只不过春字的寓意及情感更深度地偏向了个人心灵深处,很少对人生作出李煜式的普遍的总结,如李煜所提出的“春花秋月何时了”等这种普遍的世人眼中之春,带有浓厚的理性色彩。李煜用春字寄托的情感可以看出他是从共性情感到个性情感的一个载体或者可以说是两者的综合体,也正是李煜这种写春的发展,使春字抛弃了泛化的寓意,更能表现个人情感,使后世词人沿着此路更加关注春字寓意中自我内心情感的挖掘,李清照便是一个代表。

于李煜而言,他春字的寓意能够在当时盛行的花间词中描写春的方面打出一个缺口,冲出花间的藩篱实属不易,李煜词的春字扭转了晚唐五代“花间派”写春的那种无病呻吟、雕章镂句的形式主义词风,使它成为抒发真挚情感的载体,使春字的寓意由泛化转向了个性,从而“把词从浅斟低唱的无聊空虚和雕章镂句的形式主义泥坑里推向社会人生”,[11]令这种一直被人们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诗余”“艳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与传统诗文同样的功能,对后世的影响功不可没,为词这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李煜作为一国之君写春,提升了词开创期写春的的品味与地位,使士大夫写春词开始走向了一条新路。李词在中国词史上的承前启后、开路拓疆之功不可小觑。

综上所述,李煜在他跌宕的一生中运用春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春或作为当下的繁荣,或作为逝去的美好,或作为时光的代表都被后主敏感地捕捉到,细腻的描写出,无论是采用正面渲染还是反面衬托,后主的情感通过寓意于春字都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后主词中以春寓意的成功运用,不仅使李煜的整首词取得了很大成就,也为后代词人写春寓春的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素材,扩而推之,李煜对后代词的发展和词人的创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不愧为“一代词人”的称号。

[1]周延松. 李煜词中的春意象[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36-38.

[2]王力坚. 李煜词中_春_的表现特征及涵义[J]. 学术论坛,1997,(2):80-82.

[3][南唐]李璟,李煜. 李璟 李煜词[M]. 詹安泰编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清]王夫之. 姜斋诗话笺注[M]. 戴鸿森笺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清]王国维. 人间词话[M]. 靳德峻,笺证. 蒲菁,补笺.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6]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M]. 周祖譔,编. 北京:中华书局,1992.

[7]周仕慧. 李煜词赏读[M]. 北京:线装书局,2007.

[8]王娜娜. 李煜词与花间词及冯延巳词意象比较[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15):78-85.

[9][南唐]李煜. 李煜词集[M]. 王兆鹏,导读.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10][宋]李清照. 李清照集笺注[M]. 徐培均,笺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1]王恩全.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的贡献与地位[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9,11(6):750-752.

猜你喜欢
后主春景花间
春景
花间少年郎
春天·春景
南唐后主李煜 文艺青年的错位人生
武侯祠
花间炫舞
春从天上来·南唐后主
人间春景
李春景摄影作品选
乐不思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