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兴
语文教学是否彰显了文本的文学特色和人文内涵,语文教学是否带给学生上下五千年厚重的传统文化熏陶和影响深远的人格重塑,其根本在于文本解读。
只有经过认真阅读,才算完成了“入乎其内”,走进了文本,才能做到倾听文本,做到朱自清先生主张的“设身处地的看入”,即进入作品的世界,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想,感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感;同时也要把自己放进去,沉浸进去,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理解作品,如此方能真正“出得其外”,对文本做个性化的创造性解读,收获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把握这个文本解读的根本,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守住阵地,正确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以《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描写为例,学生阅读之后,可以直接从文本概括出林黛玉的性格特点“细心、多虑与自尊”,但曹雪芹是如何刻画的呢?这就需要再一次的阅读,也叫精读。通览全文,等待学生一条一条地列举出来,并加以概括,林黛玉的人物形象也就呼之欲出了。
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婉言拒绝了,她说:“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一番十分得体的话,既表达了对邢夫人的感激和尊敬,又表现了自己懂礼节、识大体,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处处留心在意。在王夫人房里。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连坐在什么地方都不肯轻易从事,可见黛玉行事谨慎小心。一个“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林黛玉便再现在读者脑海里。可见,解读文本应首先进入文本,玩味文字,在字里行间感受语言的魅力,领略作品的精妙。学生进入文本阅读,文本的艺术感染力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字斟句酌、咬文嚼字的基本功上,无需教师多讲,学生便感同身受,获得了阅读经典的愉悦。
对学生来讲,高中语文知识体系里,最难的莫过于文言文和古诗。其中,古诗最令人头疼,因其时代久远、言简意赅,学生难以穿越时空,无法与古人对话,理解起来自然觉得晦涩难懂。那么,“知人论世、阐释真义”可算是对症下药了,这是文本解读的第二个根本。如果没有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立场、创作心理、社会时代背景,那就很有可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这对文本的解读是非常有害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提倡学生刨根问底、深究文本背后的故事,这有助于全面具体地进入作品中。试想:一个连苏轼的坎坷人生都不知道的人,又何以品出《赤壁怀古》的吊古怀今之悲壮情感呢?
我们来看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诗人登高,眺望远方,为何写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还用了一连串动词——看、拍、会、登?此时,就要将辛弃疾其人其事告知学生了。南宋时期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1161 年他21 岁时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第二年他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五十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部队投奔了南宋。这个人,就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作者——辛弃疾。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重用。此后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宋高宗死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施展,转战于各地,战功卓著。但是辛弃疾为人有些自负,又不会拍马奉承,因此遭到了很多人的嫉妒,五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江西隐居。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接下来,再让学生带感情地诵读全词,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深入文本,是解读文本的根本。当学生自觉地站在作者的创作立场上尝试回到作者创作的原点时,才能产生新的思维生长点,文本解读才是真正有生命力和有活力的。让学生学会反复涵咏,仔细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了解文本背后的故事,探究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这样的文本解读方可避免以偏概全,无中生有,方可达到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全面性、深刻性。由此说来,只有建立在品读鉴赏、知人论世,并坚持在正确价值导向的基础上,语文教学才可能把握文本的内涵,彰显其文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