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云飞
(秦安一中,甘肃 秦安741600)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六个方面都有很大改变。[1]这为我国高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脱钩,从而导致效率极低甚至是零效率的现象。由于考核制度、师资现实、校园文化等原因,低效教学大量存在!甚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负效教学现象[2]。
针对低效、无效教学,配合高中新课程改革,我校提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的课题,我们期望通过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保证课改顺利实施,提高教育教学效益。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所在。
关于有效教学,近年来研究较多,广大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从夸美纽斯开始,“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教学模式”上。《大教学论》的理想寄托在“班级教学”中,它是“有效教学”的初始状态。在这种初始状态的“有效教学”中,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扩大教学的“规模”,减少教师教学的重复性劳动,“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很多学生”。夸美纽斯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倡导的“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后来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们对“普遍有效”的、定型化的教学模式逐渐发生怀疑,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二是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突破教学模式的思路而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这标志着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二个阶段的出现。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的第三个阶段开始转向教学设计。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探索的基础上,人们认识到无论“大”的(夸美纽斯)、“普通”的(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道路上,有效教学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
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目前,我国有效教学典型研究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性和发展性两个维度。基础性包括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和定位、是否注重个体差异、教师的表达是否清晰、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包括是否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是否通过启发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允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发,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3]
本课题利用已有的有效教学理论,主要研究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探讨有效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以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推动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各种媒介和途径关注当前影响高中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及时了解最新课堂改革成果,认真研究并把握与本课题有关的教学原理和理论,以提升研究的理论层次。
个案研究法:对一些成功的教学课例进行研究,以吸收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探索并总结有效教学设计及教学规律。加强校本教研,根据学生情况,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在实践中,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如问卷调查、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开展课堂教学效益的调查研究,以全面了解当前我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征求良好的教学策略。
行动研究法:用最新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加强学习与交流,深入研讨谋对策。我校将3月份定为“有效教学学习月”,坚持引领教师深入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加强读书与交流,推介最新图书,重点是脑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自主学习理论、课堂管理理论、学生行为管理与指导等,每一位教师自主翻阅有效教学理论专著,积极撰写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备课组开展有效教学理论学习交流会,落实分组研讨记录;学科组积极召开有效教学理论学习与实践的交流研讨会;举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扎实推进有效教学”校级交流研讨会,学科组长总结本组教师的学习情况,并对有效教学的实施提出对策建议和意见。
2.举行各种业务竞赛活动,全面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从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说课、听课、评课入手,深入探索有效教学的成功经验,举行各种比赛以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举行三年教龄以上教师“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课评比活动以及青年教师说课展示活动,并两度诚邀专家教授现场点评。通过参与观摩听评,全面提升新老教师教学业务水平,切实推进落实课堂有效教学。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关于有效教学的教育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评比等各种业务竞赛活动。将优胜者推荐参加县、市级以上的“优质课、优秀课件、优秀论文、优秀课例、说课”等评比和竞赛活动,全体教师积极响应。
1.认识了解学生。新学期开始学校编制新生入学系列指导材料,新班级开展“我认识了你”的活动,班主任在两周内叫出学生的名字,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科任教师要在四周内了解学生情况,上课能直呼学生名字。
2.关注学习过程。班主任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学习档案,关注学生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巩固、自己梳理知识、参与检测、参与活动等过程;关注学生课堂的“硬件状态”,即课本、笔记本和学习资料准备情况;关注学生课堂的“思维状态”,包括学生的紧张状态、问题反思状态、思维参与程度;关注学生课堂中的“心理感受”等。
3.指导学习方法。设计学生自主学习记录表,跟踪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4.组织学生活动,拓宽学生实践渠道。为学生提供劳动机会,如参与食堂、公寓、实验室、图书馆、超市等场所的管理与服务工作。
为了保证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我们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确立了学校领导包教研组的工作制度,制定了考核、评价、奖励等一系列工作办法,将每周二下午第二节课后的两小时确定为专题教研时间,开展学科教研活动,形式有专题研讨、案例分析、问题会诊、师徒对话等形式,集中力量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备、说、授、评系列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形成教案学案。开展说课、研究课和观摩课活动,做到有研究主题,有分析探讨,有总结点评,有感悟收获,有教后反思。
集体备课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备课组活动,每次活动不少于2课时。备课组长负责组织、安排备课组活动,至少提前一周督促主讲人做好准备工作,并协调、指导组员参与合作,安排专人及时做好备课组活动记录。
每位备课组成员都要在每次集体备课活动前认真做好个人初备工作,主讲人须备出完整的教案、学案,并将其制作成电子文本。开展专题教研活动时,由备课组统一为同组每位教师配发、共享主讲人的教案、学案。主讲人针对教学设计内容说明设计的依据、意图和思路,重点阐释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课组成员要围绕知识建构、能力发展、教法学法等深入进行研讨,充分发表见解,优化教学设计,形成集体备课教案,并可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案。在集体教研过程中,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教案、学案进行分析研讨,经补充完善后,统一内容、重难点、学案、教学活动流程、典型例题、一课一测以及作业等。
在集体研讨基础上,针对所教班级和学生的特点,在充分考虑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教学习惯和风格,教师个人对教案、学案进行个性化处理,即二次备课。教学实践后,进行教学反思。这种形式既集中了集体智慧,又发挥了教师个人的特长,同时能够培养和带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骨干。
1.注重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课堂教学首先是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其次是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再次,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精选教学内容。教师应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教材中精选教学内容,并做出适当的信息处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从而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结构,应综合考虑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理念;二是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三是体现课时特点和课时目标。其中学生是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
兼顾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联结点在于学生。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如果说教案是教师的课前设计,那么课堂就是教师的现场设计。具备这二度设计,课堂教学才是科学的、艺术的。
2.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教师常常习惯性地充当权威的角色,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课堂主体意识。二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三是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四是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要求,贯彻落实。五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拘一格,因材施教。
3.关注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应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教师应关注教学的进程并作适当调控,如对有效资源的开发、对问题深层的引领、对思考方向的纠偏等。再次,教师应适度调控教学的节奏变化:一是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为了研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在深入调研、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出台了《秦安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决定把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创建有效课堂作为当年教学教研重点目标之一,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学案教学。
1.学案设计的原则。学案设计要体现主体性原则、探究性原则、主导性原则。教师在设计学案时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做到心中有“学生”。使设计的学案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学法指导的渗透,使学生懂得如何学。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导学问题链。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是主线,导是关键,备学案要在“如何导”上下功夫。
2.学案设计的要求。吃透和挖掘教材的育人因素,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知识体系;吃透教材中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吃透让学生参与知识发生、发展与应用全过程的脉络和布局,把握知识的停靠点、能力的生长点和思维的激发点。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明确学生的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的有效设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学案的出发点。学案的设计应以个人设计为前提,以学为主,集体研讨优化设计,分层把关确保质量。
3.学案教学的实施。分为五个阶段:第一,在集体备课中敲定教案和学案框架,分解任务,由本备课组富有经验的教师牵头编写完成细节。第二,各科任教师负责实施。每节课上课前向学生印发学案,按学案设计分步推进,包括指导自学、问题思考、督促检查、随堂练习、集中讲解、归纳总结等。第三,确定和布置分层次完成的课后作业,对作业的批改和检查依学生的层次分别实行全收全改、抽查批改和面批面改。第四,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辅导课上限时解决。第五,通过“单元考”测试阶段性学案的有效性,及时总结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弥补不足。
1.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定教。“先学”,不是单纯次序上的“先”学,而是学生自始至终的自主学习;“后教”不是单纯形式上的教师在“教”,而是包括先学会的学生对暂时学不会的学生的“教”,教师对学生“先学”中暴露出来的带有普遍性问题的“教”,教师对个别学不会的学生进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三讲三不讲”原则。即重点讲易错点,讲易混点,讲易漏点;学生已经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
“三布置三不布置”原则。即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发现规律和总结方法的作业,布置拓宽视野、引导探究、提升能力的作业;不布置重复性作业,不布置惩罚性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要及时矫正、反馈。
2.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新授课的几种基本模式:(1)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汇报交流——归纳总结,提升拓展——反馈训练,巩固落实;(2)导学读标(学习目标)——自学释疑——精读探究——拓展训练——达标检测。
复习课基本环节:问题驱动,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合作探究——知识梳理,点拨归纳——典例评析,深化提高——变式巩固,拓展完善。
讲评课的基本环节:课前:学生做题(练习或考试)—教师批阅—公布答案—学生自我订正。
课堂:考情分析—交流研讨—探究释疑—学生自我整理—变式训练。
实验课授课基本环节:(1)根据所学知识或情景设置预测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方案。(2)根据现有实验用品及原理评估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选择最佳实验方案。(3)动手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相关数据,处理实验问题。(4)分析现象和数据,得出结论。(5)实验评估(包括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等)。(6)认真书写实验报告。
各学科也可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探索和确立新模式。
3.加大课堂调控力度。(1)备课组开学初要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授课教师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备课组内部要统一教学进度,教务处负责抽查备课组计划执行情况。(2)课堂教学备课倡导教案、学案(课件)一体化,教师上课采取个人教案和集体备课通用教学案相结合的方式,既要利用集体的智慧,又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3)加大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解时间的调控力度,每节课教师讲解时间总量不超过20分钟。(4)加大学生练习时间、练习方式的调控力度,每节课学生练习时间总量控制在20分钟左右。每个学生必须做到“真听,实读,勤思,善问,能议,敢评”。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校重新修订完善了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考核细则。
1.规范课堂类型,指导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新授课:要求目的明确,内容科学,双基落实,方法恰当,效果显著;复习课:应当做到基础知识的归类整理,基本技能的系统训练,知识结构的再完善,解题规律的再揭示,巩固旧知、迁移新知;讲评课:应归纳正误得失,说明命题意图,揭示解题规律,分析错误原因,介绍典型解法,补充纠错练习。
2.力求优质突破,提出有效教学课堂标准。合格课:基本做到讲清、教懂、教会。优秀课:要体现“三新”,即体现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体现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体现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精品课:应体现“五性”。教学要素的立体性,要突出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教学目的的全面性,不但要有认知目标,而且要有情意目标、智能目标和个性发展目标;教学要求的发展性,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让学生动脑动手,直接参与操作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的启发性,课堂教学要贯彻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着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加强质量监督,建立三级听课制度。校级听课小组:由行政人员、教研室成员、各学科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组成学科听课组,加强对每个教师每个学科的随堂、定期听课,督查教师学案教学的实施情况,这样,有利于教师加强对教材的钻研,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同时也改变了以前课前通知、教师精心准备、课后不做反思的情况。
年级组听课小组:由年级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对本年级所有教师的课堂进行跟踪,重点是新教师汇报课、诊断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
备课组听课小组:由本备课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对本备课组内教师的各种形式的课堂进行观察。同备课组内的教师适时推门听课,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听够10节课,大家在听评活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4.促进新教师成长,落实结对子制度。为了尽快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我们实行结对子制度,即为每一位新教师安排一位有经验的骨干教师做师傅,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具体要求是师傅每周至少听一节徒弟的课,徒弟每周至少听2节师傅的课;徒弟上课前必须把写好的教案拿给师傅审阅,经师傅签名确认方可进入教室。结对子制度保证了新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1.营造高效的办公环境,强化办公效率。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营造高效的办公环境,我们制订了《办公室管理条例》,明文规定在上班时间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不准大声讨论问题影响他人工作。
2.开设教师休闲室,坚持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在休闲室既可舒心“啖茶”,也可放松心情,更可作思想的激烈碰撞。这为教师减少教学无效时间、不断提升工作有效性提供了优质的后勤服务。
3.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关爱教师身心健康。学校教师活动室为下班后的教师免费开放,鼓励女教师下班后参加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充分体现在推进有效教学改革中在领导方式及价值取向方面浓厚的人文关怀。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旭远.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福建教育,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