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承天寺夜游》课例反思当下文言文教学

2015-08-15 00:51杜云信
语文天地 2015年2期
关键词:意蕴赏析文言文

杜云信

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一文中指出,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死角”,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年来,许多语文教师一直信奉“八字真经”,即“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致使文言文已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2014 年山东初中语文教师暑期远程培训选用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经远修语文课题组三备两磨,作为课例供远修教师观摩。通过观看视频和参与课题组成员的讨论,不仅领略了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开阔的思维方式,还给破解当下文言文教学难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突出《课程标准》理念,促进“文”、“言”和谐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以及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对于意蕴丰富的文言文,怎样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品读。这一教学目标准确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方向。

本堂课落实这一课标要求到位,效果显著。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对“解衣欲睡”的“欲”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的“欣然”进行深层的理解。从“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到“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引导学生赏析从“念”到“遂”到“寻”到“亦”到“相与”到“步”,这些字表现出的是“遇月、寻友”的过程。引导学生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句子,引导学生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而”中的两个问号和“盖”字等等。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走进文本,披文入境、披文入情,赏词析句。

但本节课“文”与“言”关系的把握稍嫌欠缺。突出“文”固然重要,但“言”是基础,两者之间关键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言”是基础,是工具,是手段,是方法。“文”是深入,是结果,是目的。讲“言”是为了讲“文”,而讲“文”能促进讲“言”,因“言”释“文”,以“文”促“言”,“言”、“文”密不可分、相互促进。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科学确定“言”、“文”之间的“度”。课例中对句子的疏通和理解,教师没有给学生时间质疑,致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较弱。因为从下个环节赏析品味语句的效果来看,学生对句子本身含义的把握还是没有到位的,影响了其对句子深层意蕴的体悟。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这样一个进去出来的过程,体现在文言文的教学里,“言”是一个桥梁,最终是为“文”服务的。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倡学生质疑问难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留足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唱主角,更多地让学生去思考、去学习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自由时间来自课堂,善于思考的教师能给学生赢得时间。”统计显示,本节课各种角度的诵读用时30 分钟,让学生读深读透,获取资源,理解文本,出色达成了“反复诵读、多角度品读文本意蕴效果”的目标,很好地解决了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具体到课堂上,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质疑。老师从标题问难、释义问难、赏析问难、情感问难这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在各个环节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学生积极的思考,调动情感,使个性思维品质彰显鲜明。不少学生对文本的关键语句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自主理解,其中有学生对“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提出的大胆解读很有诗意,这是在老师层层引导下学生情感体验的自然生成和高度升华。既尊重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又在思维碰撞中升华认识。

三、声入心通的诵读,既悟道又学文

清代曾国藩说:“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朗读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

老师的整堂课“从读中来,到读中去”。咬文嚼字读、声情并茂读、创设情境读,音乐渲染读,重点字重读、拖长重点字音读、稍快一点读、稍缓一点读、结合身体语言读、由动作推想朗读,方式丰富多样,让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体验,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体会出作者苏轼的清闲、悠闲、安闲,指向文眼“闲人”。通过反复朗读、多角度、深层次品读文本意蕴,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这样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出来,引导到位。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

猜你喜欢
意蕴赏析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会背与会默写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意蕴难求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