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爱军
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越发侧重于对社会热点的观照,闪耀着时代的光泽,这些命题意在引发学生对时事热点的关注,培养学生对事实的辩证分析能力与写作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适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为写好高考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与平时的写作不同,高考阅卷教师根本不知道评判的作文是谁写的,教师是依据学生在考场里写的文章来判断学生的写作能力,所以能不能给判卷教师一个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关键的。而文章的开头就像人的脸面,有一个好的开头就可以在高考写作中吸引判卷教师的眼光,让其对文章有良好的第一印象。然而,一些传统的开头方式与内容显得那么死板而陈旧,而高考呼唤新意,呼唤时代的声音,因此,在高考写作中要通过时事热点为文章增添新的活力,在脸上化最时尚的妆型。
例如,2004 年河南省高考作文题的主要内容是列出了但丁、达芬奇和塞纳克的名言以及一句波兰的谚语,让学生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来写作文。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有很多时事热点供我们参考。如在青海有一名学生叫周浩,高考以优异成绩被北大录取,可是,他并不喜欢北大的学习生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痛不欲生”。于是,毅然选择转入他喜欢的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周浩的选择令人咋舌,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则材料就可以用来表现从自己的意愿出发,相信自己这个话题。
还有“清华城管”的故事,2013 年6 月,广西某城管部门登出招聘启事,要求应聘人员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对专业没有什么要求,月薪1600 元……就在启事发出后,有一名叫小韦的应聘者拿着清华大学的本科毕业证前来应聘,引起轰动,小韦也是相信自己的典范了。这些内容用在作文开头要比“诸葛亮的空城计”新颖得多,也充满了时代气息。
有的考生积累的素材明显不够,考试时除了辛弃疾、司马迁、李白这些中国古代人物,就是居里夫人、爱迪生、牛顿等这些外国名人,这些材料虽然也能用来论证作文主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缺乏新意,给人一种老生常谈的感觉,很难提起阅读兴趣。因此,考生在平时应该多积累一些最近发生的社会时事热点类的论据,运用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来充实自己的文章。考生常常利用多个时事热点论据来论证文章主题,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这些论据中涉及的人物、事件、现象都充满了时代气息,让文章更有真实感。
例如,在2013 年河南省高考试卷中有一篇文章写得非常好,题目是《勇气为帆,轻装远航》,在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新闻人物有韦慧晓、刘洋,新闻事件有辽宁舰、“航母梦”,而且还出现了主流价值观“中国梦”“富裕梦”“强国梦”以及“复兴梦”等。这样的论据都体现了时代的色彩,让人眼前一亮,而且和文章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体,也就是说,这篇作文基本上是通过时事热点论据组成的。
看到这样的文章,读者都会为之赞叹,奇妙的构思、选材的眼光、掌握时事素材的能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能够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这与作者平时用心积累和平时注重写作练习是分不开的。不过,在运用素材时一定要结合作文的主题,如果所选素材不能为论证论点服务,那就必须忍痛放弃,不能为了堆砌素材而选用素材。
一个好的结尾能够形成对全文的总结,或首尾呼应,或总结全文,或升华主题,也可以提出作者的希望,发出号召。无论通过什么方法来结尾,均应注意整篇文章结构的严谨与完整。一篇优秀的作文必须具备强烈的时代感,抒发真情实感,避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实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联系时事热点。这里所说的热点包括社会上出现的热点现象,如某种最新的思想、时尚的言行、某个人的经历等。有个词叫“卒章显志”,因此在结尾联系热点时一定要以文章的主题为根本出发点,一切都是为主题服务的,不能一味追求联系热点,出现文不对题的问题。
在高考作文中,以“青春”为主要内容的话题频频出现,虽然每一年的考生都正值青春年华,但每一年的青春都有其特殊的时代意义。2014 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也是以青春为话题展开命题的。其中有一位考生的文章获得了好评,题目是《一事能狂便青春》,文章末尾提到了刚刚上映的电影《黄金时代》,通过这部电影中鲁迅、萧红、丁玲等作家对于历史的呼声来作结,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也通过那一时代年轻人的思想与当代人的思想的强烈对比,收到了非常好的写作效果。
总而言之,高考写作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对社会热点的关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关注社会时事热点问题。只有多关注社会时事热点,从热点中提炼独特恰当的观点,才能在高考写作中施展才华,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