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绽放光彩

2015-08-15 00:51赵会莲
语文天地 2015年19期
关键词:意涵柳宗元内心

赵会莲

传统文化在我国文化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语言艺术、道德精髓等,这些文化财富成就了今天汉语文化的灿烂,让中华文化光芒万丈。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以应试教育为核心,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基于此,语文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徜徉其中,深受熏染,而后获得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精神的提升。

一、从问题入手,找准文化定位

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认为学这种老掉牙的东西没有什么用,但为了应付考试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因而学起来存在敷衍应付的心理。事实上,传统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古汉语文学为主,学生学习起来确实存在困难。再加上很多学生大多依靠工具书理解字词字义,不加思考,有时候过分机械照搬,在对文章内容的解读方面断章取义,导致理解出现偏差。古代汉语文学中有丰富的人文之美,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也都蕴蓄其中,可惜教师忽略这方面的引导,让语文课堂变成了机械的抄写背诵,学生学习味同嚼蜡,课堂教学波澜不惊,一潭死水。语文教师要从问题入手,找准思想和文化的定位,进行引导,由此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其中。

如在执教苏教版课文《赤壁赋》时,文章描述苏轼泛舟赤壁,饮酒作歌感概天地,抒写心中情怀。针对这篇传统文化名篇,教师思考的问题是:到底让高中生从中学到什么?让他们的思想受到什么样的熏陶才是有效教学?基于此,笔者从文本入手,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文章的精髓部分,细读这段话,能够看出苏轼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针对这段话,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应展开引导教学:“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想象一下当时的明月,结合自己的生活,假设你就在此时此地,你有什么感想?”

这个教学过程,是以传统文化的思想境界作为文化定位的。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徜徉感悟,从中领会到苏轼的内心变化,感受到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但如果并非自己所能拥有的,就不必纠结其中,而是要放下这一切。对于自然造物所赐予的美景,如清风明月,应当尽情享用。从这里学生获得了一种精神的提升和领悟,能够将之应用在生活中,解除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从中学到了苏轼的大智慧。通过这种分析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和影响,并能够从中自悟自得,提升思想水平,加强文化素养,使高中语文教学充满了浓厚的人文精神,也是有效的人文启蒙。

二、扣文字意涵,加强文化渗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者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文字来传递内心的情感,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涵。因而,教学中,教师要紧扣传统文化的文字表达形式,让学生理解文字的内涵,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历史、背景、情境等多重要素,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层次,从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柳宗元被贬之后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文章主要写了西山宴游后天地合一、万物皆忘的内心感受。文中有这样一段:“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段话充分表达了柳宗元超然物外,不与尘世同流合污的勇气和信念。教师可以让学生由此思考:柳宗元为什么说自己真正的远游是从西山游这里开始的呢?学生从中找到相关描写:“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那么何谓心凝形释呢?从字面意思解释,是指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何谓与万物冥合呢?字面解释为与万物变化暗中相合。也就是说,柳宗元似乎得到了内心的解脱。此时再引导学生思考:这种解脱是什么呢?你怎么理解柳宗元的自我解脱呢?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到柳宗元的生平简历,他遭遇多次贬谪,写就了文坛史上有名的永州八记,贬官为永州司马,这一贬就是十年。这十年也是柳宗元人生中最为黑暗愤懑的时光。这段时间里,他纵情山水,希望通过山水解脱自己内心的痛苦。西山游这篇是他想要放下内心的纠结,获得内心解脱的第一篇。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学习主体,通过分析和解读,紧扣文字意涵,让学生细细体会其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而且能够对传统文化中的贬谪文人的思想脉络有所了解,从而奠定对古汉语文学的赏鉴能力,为下一步继续深入学习古汉语文化做好准备。

三、品伦理思想,提升文化素养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伦理思想,教师要先对教材进行钻研和探索,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会。同时要注重对蕴含其中的感情进行分解,逐步体味,让学生感悟情感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不可否认,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存在着一定的糟粕,并非全部都是精华。这就需要教师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获得洗礼。在古汉语文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先秦的诸子百家散文,学生应当加强语文素养,对传统文化着力进行把握。教师也要从文化的角度多加钻研,加深理解。

如在教学《阿房宫赋》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思考:杜牧在这篇赋中想要阐明什么观点?你认为灭六国者是什么?《阿房宫赋》在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找出文中的精髓部分。学生能找到相关的段落:“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那么到底是什么呢?作者在这里感叹:要想六国兴盛,最好的办法就是仁爱世人,世人人人有仁心。只要有仁爱之心,哪里还会被人灭掉呢?可见,只有看透历史的真相,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使后人不复哀后人”。在这个教学中,教师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历史观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由此带领学生探究中国古人的智慧。

总之,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的传统文化意涵,将其中的精髓部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引导,通过学生的品读赏析感受传统文化的广博,与之产生共鸣,最终获得熏陶。高中教师的责任是重大的,只有对传统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展开有效的渗透,让学生的素质获得有效的发展。在不远的未来,高中生都会因为自己受到传统文化教育而获益匪浅,并乐此不疲地继续钻研,这正是语文教育的目的,也是我们所期待的。

猜你喜欢
意涵柳宗元内心
柳宗元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江雪
雨来了
听说,陈意涵充满了正量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一块生锈的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