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琼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人物塑造的里程碑,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关云长的忠义都令后人赞不绝口。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其中曹操的性格相对复杂,其在治军方面彰显唯才是举的特点,而内心却过于狡诈多疑,其人物形象塑造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三国演义》之所以被后人喜欢,主要在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尤其是曹操,其在乱世之中礼贤下士的高尚品格被罗贯中刻画得惟妙惟肖,与其奸诈的阴暗面自然地融为一体。曹操生性多疑且手段残忍,出于稳固军心的动机,又被赋予了善作表面文章的特点。
曹操率军讨伐张绣,为了表现爱民如子之情怀,便公布践踏农田必杀之的命令,却阴差阳错地惊了自己的战马而误入农田,随后立即摆出拔剑自刎的姿态,当然瞬间被手下制止,于是便成就割发代首,三军肃整的“历史佳话”。诸如此类虚伪奸诈之行径,对于曹操来讲原本就是小菜一碟,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种细节为其日后军事上的拓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无论是立下汗马功劳之人还是平民百姓,一旦所作所为与曹操期盼相违背,必遭杀身之祸,生命于他来讲尤如草芥。以神医华佗为例,曹操头风病屡屡发作都借由其圣手转危为安,后因为召见不愿动身而被处死。从《三国演义》内容来看,曹操一生招揽笼络的人才不可计数,但大多数最终没有落得个好下场。这和其一生的处世理念“宁教吾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惊人一致,为后人研究此类盖世枭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罗贯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经验,更是值得大力推广和传承。
曹操之所以留给后人如此深刻的反面印象,可以说和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正因为历史材料叙述中的曹操是如此阴险狡诈,老百姓才会顺藤摸瓜,进行各类曲艺等形式的演绎,无疑令此类反面人物形象经久不衰。其核心动机,主要是为了揭露压在人民头上的那些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目,唤起人民同他们斗争。所以,《三国演义》中曹操这一反面艺术形象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够在文坛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其对人物性格的多重审视和精确表现。尤其在描绘曹操这一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作者借助其在军事上的雄才伟略凸显其机智勇敢、求贤若渴的性格特征,曹操这一原本在基层大众视野下模糊的形象,开始朝着更加丰满、真实的状态过渡转变。作品也正是满足了各层次人民的心理愿望。最能表现曹操这一核心人物英雄气概的章节莫过于“煮酒论英雄”。当时,曹操明确地给出了“袁术的好谋无断、刘表虚名无实”等定论,并坦言天下英雄,唯有刘备和曹操。由此可以发现,曹操的确拥有气吞天下、壮志凌云之胸怀。而事实上,经过长时期的战争考验,其建立起的功勋地位的确超凡卓越,包括统一北方和雄视江南等,甚至获得后人苏东坡的连连好评。
历史证明,任何成就大事的英雄,其背后必然拥有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尤其在群雄割据的乱世环境中,完全凭借曹操一人之力赢得天下是完全不现实的,其之所以能够在几十年时间里赢取北方统一的功绩,和他吸纳人才的思维有着本质的关联。如关云长在归降曹操期间曾经一举斩杀袁绍手下两员大将,一解曹操白马之围,在得知刘备具体下落后匆匆辞行,曹操纵有千万兵马也不忍残杀关羽,反倒亲自送行。由此看来,作者描绘的“美髯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重头好戏,却包含不少对曹操爱才惜才情怀的认可赞叹态度。
总的来讲,《三国演义》对于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罗贯中全力挣脱以往史学题材规范准则,映射出特定年代的人文生活情境,又赋予读者多元化想象元素。作为一类超脱世俗概念的艺术形象,《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无可置疑地攀登到社会宣传意义的巅峰,这与其不完全附庸于历史权威的理念有着直接关联。可以说在整个文学史上,很难找到能够与其并驾齐驱的作品,毕竟其反面典型人物塑造的实力是如此的强大。
综上所述,曹操被认定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最佳代表形象,能够时刻表现出阴险狡诈、韬光养晦、礼贤下士等相互冲突的性格特征,这正是小说《三国演义》能够长期吸引人们欣赏阅读的重要原因。正是作者对曹操这一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文学塑造,才使得历史、艺术真实性浑然一体,为后世客观评价曹操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以及文学人物形象描写技能的提升,提供更加丰富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