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阕《江城子》人间“最情书”——《江城子》“原味课堂”的教与学

2015-08-15 00:51吴开宇
语文天地 2015年34期
关键词:原味江城子苏轼

吴开宇

“原味课堂”旨在回归教学本源,体悟教学真谛,培养性灵学生,追求教学“厚积”之后的“薄发”。所谓“原味”:其一,真实(原生态),朴素而粗糙的生命力;其二,感悟(原思维),灵性而多变的创造力;其三,多元(原色调),丰富而多彩的个性力;要多种声音自由发声,最后汇聚成思想的清流。为了实现这样的“原味”,笔者进行了教学模式的“删繁就简”,以苏轼的《江城子·记梦》为例,尝试一种以思促悟的“师生从游”式教学。鉴赏这首词,情感上必须具备一定的厚度,而且像这种脍炙人口的经典篇目,早已被无数种教学模式“展览”过无数次,如何挖出新意,上出“原味”,值得思考。

导入由学生来展示,以“推荐词”的方式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喜欢这阕词?没想到,学生“推荐词”写得很好。

生1:人说苏轼豪放,却不知苏子多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大气磅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何等乐观旷达。就是这样豪迈不羁的苏轼,却也有他的软肋。苏轼的笔用来挥洒悲情,同样感人肺腑。一首《江城子》,苏轼将离愁别绪挥洒得淋漓尽致。

生2:有人说,时间可以治愈一切伤口,但苏轼告诉我们,也有时间治愈不了的伤口。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十年前的事又有多少人可以记得,但苏轼办到了,他清楚地记得他的爱妻,即使已经死去,但她依旧活在苏轼心中。人,无法起死回生,但只要在你心中活着,那他就一定活着。接下来请感受苏轼的内心——《江城子》。

生3:点一盏灯,听一夜孤笛声;等一个人,等得流年三四轮。在这悲凉的深夜,是否有人,独自相思垂泪?跨越时空的局限,是否有人诉说着心中离愁?现实与梦境的交织,是悲还是喜?是逃避,是无奈?让我们一起聆听情感时空栏目——《江城子·记梦》。

与众不同的“开场白”设计,效果相当不错,师生一下子沉浸在这史上最沉最深的情怀里。

在课堂的整体设计上,笔者采用了“中路突破”法:本词题为“记梦”,词中点题的是哪一句?处在全词的什么位置?这样一问,顺利架构了全词的脉络——梦由、梦起、梦碎。同时以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生死相许”,点出金庸一部《神雕侠侣》翻来覆去讲的是一个“情”字,学生心领神会,悟出《江城子》通篇讲的也是一个“情”字,从而顺利奠定了本词的情感基调。

整堂课紧扣“限时讲授、合作学习、踊跃展示”,打造出45 分钟和谐碰撞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扮演了“幕后推手”的角色,以“吟诵翻叠”贯穿始终,“推荐词”佳作频出,《江城子》的“别名”丝丝入扣,“苏轼独白”动人心魄。在多元诵读、回炉诵读、个性诵读中,学生的思维在梯度碰撞中层层跃升,更上出了“语文”特有的词味与情味。

其中的小组赛诵,各组给《江城子》取个别名,结果每一小组都亮出了自己绝妙的答案,“别梦”“流伤”“殇”“断”等。如果说“推荐词”是学生与文本的“初遇”,那么取别名这个环节就是学生与文本的“再逢”。

整堂课的吟诵分成了前后两场:第一场是学生与文本的“联谊”,男生(女生)独诵——男女对诵——同伴点评,完成“第一回合”的“情感交锋”。第二场的“吟诵回炉”安排在“小组争鸣”之后,是学生与文本的“深交”,男生二重唱(男男复诵,莽汉柔情)——男女对诵(另类穿插诵,别出心裁),用这样一种涵咏静思的方式,引发出“静”课堂背后的“沸”思维。

在本课的组际质疑与解惑(小组争鸣)环节——笔者以“你们发现苏轼的逻辑错误了吗”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第一小组率先发问:为什么苏轼说“不思量”,“自难忘”?有矛盾,都没有去想,怎么会难忘呢?各小组争相来破解:因为不敢想,怕一触碰就泛滥成灾,所以尘封起来,放在一个角落,所以设了一个感情上的“禁区”。不思量,是因为这种思念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身体的一部分,这里的“难忘”,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深入骨髓的一种本能,一种条件反射,一种无处不在,一种自然萌发。

第二小组紧随其后:前面说“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那是苏轼感慨,因为你不在我身边,所以无人倾述,那后面好不容易他们在梦里相逢了,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不是反常吗?各小组又来精彩破题:因为有太多的话要讲,百感交集,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所以会“无言”,这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这样一种智慧与情感的双重“对抗”下,笔者追问学生一个问题:最后的“明月夜,短松冈”,为什么不是“残月夜,短松冈”,后者不是更符合情境吗?没想到班上一学生一下子跳起来,抢着回答,说圆月用来衬托人缺,更显悲情,不经意间,学生已经掌握了“反衬”手法的妙处。

随着苏轼的“逻辑错误”一一被破解,学生领悟了他的写作手法。对《江城子》自然又有了深一层的领悟,后面的“吟诵回炉”自然吟诵出苏子的灵魂,进而叹服吟诵的剧本——苏子的《江城子》。此时让大家“为大师点赞”,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提升了,很快就概括出本词虚实结合,用现实与梦境交织的手法,以梦的虚幻映衬出现实的冰冷、脆弱与凄凉。以料想亡妻的心碎来表达自己的无尽悲哀,更显情致,更见情深。料得年年肠断处,两处黯然,一种情殇。

本课结尾与本课的开场白相呼应,经过与文本深层对话,学生与苏轼进行了一场心灵对话。以《苏轼独白》的微写作,展示这场心灵对话,听苏轼讲那一场宋朝的人鬼情未了。

生4:爱妻王氏,今夜万瓦清霜,我又想起了你。自治平二年,你忽然离世,至今,已有整整十年。我又迎娶了润之,她也一直忠恳待我,如今又被一起累到了密州来。我为什么总是给不了你们一个安稳的家呢?我千百次地回想你当年给我的忠告,悔不当初。世人果真如你所说,趋炎附势者当避而远之。千里外的你,独自长眠于地底,又是怎样的凄凉?

所以选讲这阙词,是因为当下有太多轻漫的东西,缺少来自灵魂的触动,有一种叫“浪漫”的东西已经遗失很久了。所以让学生领略这样一种经典而古老的情感。王弗在苏轼的心里,所以她永不老去,走向了永恒。苏轼用一场生死“对话”,谱写了一封人间“最情书”。这堂课之所以受到大家的盛赞,恐怕也是因为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拨动了他们的情感之弦,他们“听说读写”的十八般武艺全都施展了出来,审美能力、品评能力都跃升了。

让每一堂课,都折射出智慧的光芒;让每一位学生,都发现人性的美好;让每一种教学,都拥有最适宜的土壤——这正是“原味语文”的“理想国”。

猜你喜欢
原味江城子苏轼
江城子·春潮不息
原味天下:筑梦电商 服务“三农”
从善如流
从人出发——评陈其钢《江城子》
苏轼“吞并六菜”
江城子·青木川
初中原味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初中原味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苏轼吟诗赴宴
原味·秭归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