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学英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教育应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这就是说,真正的教育,就是唤醒思维、激励思想,张扬个性、探求真理,获得新知,其目标是让师生都获得真、善、美、情的纯化与提升,其最终目的是师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要实现真教育,教师首先应在教学伦理、教学方式、教学话语、教学思路、教学过程等方面实现真正的回归。
王尚文说:“作为心灵,教师未必比学生高尚;作为人,教师未必比学生高贵;作为读、写、听、说的言语主体,教师未必比学生高明。”但骨子里浸透权威意识的教师却很少如是想,这就动摇了师生间平等对话的基石。现代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从外在于学生情景转向与情景共存。师生间相互依存着,在平等中实现着心灵的对话。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向导,是朋友,引领并与学生一起进入人类的文化世界,去穿越其中的原野,去渡过其中的河流,去探险其中的森林,去攀登其中的山峰。
今天的许多语文课堂教学仍是“独白式”的,“独白式”教学的实质是:“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失去观众;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忽视了意义。”对话教学用“对话”革新“独白”,它将教学从单向的、线性的、封闭的静态中解放出来,而走向一种相互的、交流的、合作的、开放的、生成的动态(过程)关系。对话教学主张教师和学生具有对话心态,坚持对话原则。在对话中生成,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突出个人的品格、精神、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学要突出和尊重“个体话语”。鼓励学生用自己富于个性的言说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思想。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作品、探究作品,生成、建构自己独特的意义世界。这就需要能唤醒主体、彰显个性的对话教学,从公共观念的驯化教育中回归到关注个体人的精神培养的层面。如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学习中,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把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用精美的语言恰当地表达出来,然后展示成果,交流提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也体现了对话真精神。从阅读的过程来看,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从阅读的成果来看,学生对人物的评价虽有偏颇之处,但大多放射着“个性阅读”的光芒。
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当做一种理想状态来精心预设,严密的预设使教师只按教案中规定的内容、方法展开教学,学生的思维和活动被束缚在教案框架内,主体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在阅读教学前就不必进行充分的准备。相反,课堂上完美的“生成”来自于课前精心的“预设”,教师只有精心地预设,才能在课堂上碰撞出“生成”的火花。但是,教师在上课时却不可死抱预设的教学程式,而应及时地抓住无数美的瞬间,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使教学成为一次张扬个性、释放创造力的神圣之旅。教学的预设应以不影响课堂的活力和生机为前提。当课堂的生成性、生动性受到预设的钳制时,我们必须抛弃预设,无论这种预设是多么的完美,转而尊重课堂本身的开放性,运用教育机智引领教学积极发展。
对话教学的认识论基础是怀特海的过程哲学。怀特海十分强调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的心灵是成长着的有机体。相信通向智慧的唯一途径是面对知识的自由。他认为,思想是从“未经探索的联系”之中,从“半遮半掩”和“半透露的可能性”之中“逐渐地创造出来的”。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对话教学关注过程,并非忽视结果,它是追求过程的展开,并在过程的展开中追求结果的获得。对此,王尚文有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说:“文本好比一部侦探小说,小说中的案件都是作者一手设计出来的,他当然知道罪犯是谁,整个作案过程也一清二楚。与作者不同的是小说中的探长探员,破案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探长一般更富经验,但探员也可能提出富有价值的见解,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在破案前都不知道罪犯是谁,藏在哪儿。教师实质上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切早巳了然于胸的侦探小说作者,他只是小说中一个富有经验的探长。”这段话十分准确地诠释了对话教学的过程观。
然而,注重过程的对话教学不就意味着需要足够多的课堂讨论时间吗?对此,多尔根据怀特海“过程哲学”的理论,提出了“少而重要”的教学原则,认为不要上全部课程,只上一部分,而所上的一部分就上彻底,耐心地弄出个所以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