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彬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基于课堂上传授的语文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倡导个性化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读者在阅读时运用自身阅读技巧和阅读水平对文本进行感悟鉴赏,刺激阅读能力的变化。阅读的过程是两个平行空间里的生命体的碰撞与交流,它把生硬的文本变成了流动着的文化血液,激发读者内心的知识渴求,在阅读教学中也该如此。教师是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引导者,要尽量丢弃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功利性目的,把学生带入文章之中,使学生在阅读中得到陶冶和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本质上的阅读。
如北师大语文教材必修四中的《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散文名篇。它显示了作者的独特气质和生活感受以及文化品味,倾注了作者心力与浓浓的感情。文中以少量笔墨描写了秋天的景物,却饱含无限深情。教师应让学生做好预习,以第一印象感知文本,形成自己对课文的看法和理解。在课堂上,教师要摈弃以往传统的讲授模式,利用循循诱导的方式让学生抒发自己的见解,更深层次地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高中生的学习思想渐渐僵化。高中语文学习只是为了吸收考试所需的知识,由此形成的阅读习惯让人担忧。从综合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可以对文章有追问探究精神。能够独立思考才表明学生具有阅读鉴赏的水平,而追问和探究则是学生与文章之间的深层对话,是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大胆提问,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再度阅读,把被动阅读转化为主动阅读。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可由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并配合教师自主探索文中隐藏的深沉情感,对文本进行深层品析,形成自己对文章独特的品读,领略自主阅读的乐趣,并养成追问探究的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加互动环节。首先立足文本,找出学生对文本的兴趣点,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以《养花》为例,学生想到的应该是“养什么花”“怎么养花”“为什么要养花”或者“养花之后怎么了”此类的问题。根据这些疑问,教师可以设置教学问题,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出学生对课文的遐想。也可让养过花或养过动植物的学生分享当时的心情,以此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情感共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普遍性意义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共同交流,相互启发,促使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以此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是教学目标的实现途径。单一的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文本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边城》为例,教师在讲授之前,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边城》。利用电影导入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将课文与电影进行比较,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文本的印象。《边城》的内容涉及朦胧的爱情,教师也可以把沈从文与张兆和的浪漫爱情作为课文的切入点,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像资料,为学生创设文本意境,引发阅读期待,让学生感悟文本之美。
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对事物和文本的感受因人而异。而阅读具有内省性,重在感受和体验,这就体现出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不同学生在阅读《养花》时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对不同的声音要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主导学生自主活动,既使教学过程具有完整性,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体验和文本的再创造。
总的来说,个性化阅读是在一般语文阅读规律之上,学生由于自身情况不同而对文章产生不同感受体悟的过程。这种阅读习惯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阅读视野的增加,也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体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能够打开更多的世界。
高中语文要求学生扩大阅读视野,积累更多知识。但是,高中语文的教育目的不仅是要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应对高考,更多的是要把学生从课内带向课外,把学生培养成独立的阅读者,用不同的阅读期待开拓更宽更广的阅读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