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芳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唐诗散发出的是流光溢彩的绚丽;小桥流水,杏花春雨,宋词透露的是沁人心脾的韵味。在唐诗宋词美的殿堂里,学生特别是理科班的学生,很多时候却困囿于诗歌鉴赏,虽然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效果甚微。不仅在默写中千奇百怪的错误层出不穷,如“危樯独夜舟”中的“危樯”写成了“微墙”,“人世几回伤往事”后一句写成了“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青山隐隐水迢迢”后一句接成了“河中鱼儿味正鲜”。就连在诗歌鉴赏题中,也出现了把《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的情感写成了“来到百越被迫纹上文身,想向家人求助却又音讯不通的痛苦之情”。这些错误虽有时让教师忍俊不禁,但也不得不让人反思,这些美丽的诗词在学生眼中为何就变成了怪物猛兽,不仅没体会到其中的美,有时甚至看见诗词就心生厌烦,胡乱解释。
那么,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唐诗宋词,掌握诗词所使用的手法及所表达的情感,让这些经典篇目滋润学生的心田,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呢?
在接触一篇新的诗词时,首先可以或听录音或听教师泛读,把字音读准。如“铁骑绕龙城”中的“骑”、“月照花林皆似霰”中的“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姥”、“将进酒”中的“将”等都是比较容易读错的。当字音读准之后,就可以开启“疯狂”阅读模式,大声地旁若无人地甚至可以“放浪形骸”式地阅读,让自己能听到自己的声音,能让自己的声音走心,从而培养对这篇诗词近乎直觉的认知体验。
另外,读的时候要注意节奏。郭沫若曾说过:“节奏对于诗,是她的外形,更是她的生命。”掌握了诗词的节奏,就掌握了诗词的生命。一般来说,五言诗三节奏,七言诗四节奏,如“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就可以读成“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可以分为四节奏:“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此外,有的学生习惯于把一句话反复读三四遍,这种读法是要不得的,这样读割裂了诗歌的连贯性,容易断开思维,在诵吟的时候一定要把诗词从头到尾连贯地读下来,初步在思维上有所定向。读是理解诗歌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认真阅读乃至熟读,读出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味。
文章有文章的写作脉络和写作层次,诗词也不例外,而高中生的思维更倾向理解记忆,那就决定了理解诗词要梳理它的写作思路,化整为零,分片段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厘清诗词的脉络,或以板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如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以表达方式“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的顺序来组合四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岁月推移、日往月来的感伤,到登山行为,到登山所见,最后到作者用典式的历史叹息进入学习模式。
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从入梦的原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到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再到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最后转到揭示全诗主题的主旨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理清诗词的情感脉络或结构脉络,能让学生走进作品,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美,从而品味到诗情、诗境乃至诗道。
唐诗宋词很多时候给我们展现的是古人的生活际遇、人生感悟,或风骨兼备,或豪放飘逸,或沉郁顿挫,或缠绵悱恻,或格高韵远。在教学过程中,要扣题眼、抓关键,理解作者意图,走入诗境。
如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抓住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归思”,那自然能体会到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理,只有远离故土的人,才会感受到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再如李璟的《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抓住其中的关键词“愁”“憔悴”“不堪看”去理解诗词。荷花落尽,荷叶凋零,西风涌动,环境的悲哀让人发愁;人的青春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消失了,憔悴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不堪直视。又如晏殊的《破阵子·春景》上片的“燕子”“梨花”“碧苔”“黄鹂”“飞絮”等构成了清新自然的春天之景,而下片充满青春气息的采桑少女活泼可爱的笑脸,将“闲适宰相”的闲雅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乃至关键句,就相当于打开这首诗词的钥匙,有了它,观文者自然能披文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诗词是阐释心灵的艺术,作者以成熟的艺术技巧,按照一定的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沛的情感来高度集中地表现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那么,诗词鉴赏就要求阅读者能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现诗词的情感意境,以此来获得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和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如韦庄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春水碧波清澈,比天还蓝,依偎在画船里,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如音乐般催人入眠。江南水乡的美景,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的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自然表露了出来,为上文的“人人尽说江南好”提供了依据,也为下文的“未老莫还乡”蓄势。
再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天连水,水连山,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组成了色彩鲜明、辽阔苍茫的秋景,显示了词人开阔的胸襟。将诗词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再现诗词内容,凸显诗词画面,和作者、文本进行平等对话,从而发掘前人灿烂的智慧和灵感,理解他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最终能感悟到人生哲理,塑造自己的人格操守。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把诗词和音乐结合起来,诗词原本就是可以入曲的。如讲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时,可以和学生一起来欣赏歌曲——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还可以把方文山等人所写的中国风的歌词引入课堂。也可以把诗词和散文结合起来教学,以散文来引导诗词的理解。如讲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可以把它和梁衡的《把栏杆拍遍》结合着讲。
总之,教无定法,要改变以往的千篇一律的枯燥的诗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学生的兴趣为支撑点,刺激学生探究唐诗宋词的欲望,从而实现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丰富学生诗歌积累的语文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