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琴
文言文教学一直被众人关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老师“一言堂”,从作品出处,作家的出生年代、姓名、字号、地位、影响到实词的解释,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翻译,从篇章的疏通到文章的写作特点、艺术特色等,老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学习、记录,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新课标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和知识获取的动态化,强调一种探索,一种发现。显然,前者早就偏离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定位,“高耗低效”在所难免。
笔者认为利用网络搜寻功能和ppt展现之优势,加以整合,而不仅仅是依靠课堂教学这一个单独、孤立的环节来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应该会是适应社会发展、活跃课堂气氛以及在语文教学中“探潜增效”的好方法,即所谓让文言文教学“动”起来!
文言文,是用过去的语言,讲述过去发生的人和事。而且每一篇课文,往往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呈现的大量知识信息只会让其变得迷惑不解,失去信心,教师随后的讲述也就变得徒劳无功。
其实,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大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这些古诗文用语考究,内涵丰富,极富表现力。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五楼春》),这一“闹”字,境界全出展示了一副“杏花争春图”。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州》)中的“绿”字,既表现了锦绣江南春意盎然的颜色,又具有动态感,能引发丰富的联想。而《诗经》的铿锵有力,《楚辞》的抑扬顿挫,《滕王阁序》的骈散结合等又无不体现音韵美,节奏美。学生单纯诵读,反复品味,本就易感受其中的奥妙。如果再辅以信息技术,来开拓新境界,创设新情境或者说是一种新意境,以帮助学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诗文美以及学生个人的审美也就不在话下了。
另外,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设计“诵读点拨”、“配乐演绎”、“让我试试”等环节,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课堂教学动起来,响亮起来,活跃起来,在这种互动气氛之下,学生可以更加有效地感受、体悟古诗文之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古诗文,往往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理解古诗文内容,首先要弄清这些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的收集、获取,可以留给学生课外寻找,如去图书馆、新华书店、网上搜索等。信息技术的成熟给学生查找、收集信息提供了便捷。把这些工作放手让学生去做,不但节省了上课的时间,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比如在上庄子《秋水篇》的时候,对于庄子的道家思想的理解,学生可以从多方面收集庄子关于“有无”的哲学思想;在上《饮中八仙歌》时,可以就“诗人与酒”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李白、杜甫、曹操、陶渊明,这些大诗人,都与酒有不解之缘,究竟是酒成就了这些大诗人还是他们赋予酒以生命,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以汇报的形式进行课堂交流。
学生领取了老师布置的任务后,自己通过各种信息渠道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提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加工,以得出比较完整的答案,还可以传递给他人。
如通常对于《木兰诗》的主题理解,学生一般停留在木兰勇敢、忠孝、不慕荣华,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思维很单一,互联网的最大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互联网上,学生可以接触到各式各样、方方面面的信息,如《中国女性的命运》等观点新颖的文章,阅读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的视野不再局限于书本,可以培养学生在掌握了充分的知识后大胆提出自己观点的创新精神。在《木兰诗》课文分析结束后,学生能认识到“男尊女卑”是封建伦理道德的主要内容,是束缚妇女的沉重的精神枷锁,而木兰以超出一般男子的卓著功勋和藐视功名富贵的美德,无情地嘲讽了封建统治阶级轻视妇女的伦理观念等等,这就丰富和发展了原来的主题,表现出创新思维的品质。
学生通过各种信息资源的获取,分析加工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在网上发表。教师和其他学生就可以看到每一个人得出的结论,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还可以得到反馈信息,及时纠正自己答案的差错,这对学生正确掌握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毫无疑问,借助网络实施探究式学习,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将信息技术引入文言文课堂,从教学目标设置,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效果的评价都会突破原有的模式,从而有效改变“高耗低效”的文言文教学现状,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文言文教学真正“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