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玉飞
所谓“陌生化”,是一种重新唤起人对所看事物兴趣的方法,它要求人们对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事物保持一种“陌生感”,保持一种新鲜感。儿童阅读教学中采用“陌生化”,旨在让儿童对文本进行细读,激发儿童文本阅读的积极性,调动儿童文本阅读的主动性,让儿童对文本进行欣赏和品味。
课文是儿童直接感知的文本。教材文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时常和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在对话中,儿童需要带着一种“陌生化”的眼光,对文本中不经意的关键之处进行阅读,对文本的“空白结构”进行意义补充,对文本的创作手法进行品味,对文本的表现手法、作者的布局构思、选材立意等进行揣摩。
由此给予儿童智慧,让儿童获得文本的文化滋润和人格濡染,并且不断生成文本阅读的新意义。惟有如此,儿童在对教材文本进行阅读时,才能读出许多自我的文本感受来,读出儿童的自己的个性来。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儿童不应被文本“牵着牛鼻子”走,丧失自我的阅读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应主动解读文本,读出文本的原意、真意,并且自主地创生文本丰富的多元意义。
1.品味阅读,读出言语的秘妙。言语是文本的细胞,是文本的基本单位。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读者时常观照文本的意思,文本的情节,获得一种篇感、段感。但其实,文本中有许多被容易忽视的能对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这些“文眼”或许是解读文本的“密码”,文本中的许多信息或者文本旨趣就隐蔽在“文眼”之后。为此,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读、精读,在读的过程中读出文本的言语秘妙。例如《凡卡》,一般教师都是围绕“凡卡”的生活是多么悲惨的直接描写展开讨论。而笔者教学时,却抓住了被读者容易忽略的信息元素“狗”展开。笔者让孩子们对文本进行品味:文本中几次写了“狗”?同样是“狗”,“狗”和“狗”有什么区别?凡卡觉得自己连“狗”都不如表现在哪里?
生1:我觉得狗也是家乡的好,人在异地的处境是悲惨的。
生2:鞋匠夫妇就是凶恶的狗。
生3: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人不如狗,凡卡的生活就是这样。
在这里,笔者抓住被人漠视的言语深度发掘、深度耕犁,文本的主题渐渐变得明朗起来。由此,儿童在获得文本写作处理技巧的同时,其人文与人性修养也得到了提升,儿童栖居于言语曼妙之中。
2.比较阅读,读出文本的独特。在熟悉文本后,读者往往产生一种“审美疲劳”,产生一种解读惰性。由此,文本的独特意义时常被遮蔽、被放逐。由此,在文本解读中,有必要让读者与文本拉开一段距离,用不同的视角观照文本,由此带来阅读的新鲜感。例如,教学《最后的姿势》,文本中有许多文字不是对谭千秋老师在震中的描写,而是对谭老师日常生活的描述。孩子们很纳闷:这样写有必要吗?是否是一种写作的另类技巧?为此,笔者从网络上下载了当时的一则新闻报道,让儿童比较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文本创作的渲染性。孩子们经过小组交流后,立刻产生了“陌生化思考”:这样写人物是为了让人物更丰满,如果只写谭千秋老师的震中表现,文本显得很单薄。而写谭千秋老师的日常生活正是诠释了谭千秋老师的伟大中的平实。谭老师是一个好父亲,谭老师更是一个好老师。
3.还原阅读,读出文本的意境。文本是一个开发性、富有召唤性的结构,文本的想象力空间有着无限的张力。文本“无”的空白孕育着文本丰富的“有”。文本的意义存在与文本与读者的意义互动之中。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还原文本的情境,让儿童设身处地,让儿童换位思考。如此,儿童获得一种阅读的新的感受。例如,教学《赠汪伦》,诗歌中的“忽闻岸上踏歌声”,是有着丰富的意蕴的。笔者启发孩子们进行“陌生化”想象还原:汪伦为何要在岸上踏歌相送?请您想象一下当时送别的情景。
生1:送到岸边表达了汪伦和李白的依依不舍,不忍离去。
生2:李白可能怕汪伦伤离别,先悄悄走,后汪伦追上了他。
生3:也可能李白喜欢喝酒,汪伦买酒去了,李白走后,汪伦紧追着送别的。
生4:我觉得最大的可能还是汪伦送李白送得远,边送边叙旧事。
文本作为一个开放的意义结构,总是召唤着儿童的创新性阅读。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唯有给予儿童新鲜的文本内容,才能唤起儿童对文本的解读兴趣,让儿童获得鲜活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