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金波
层递式教学模式主要倡导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步步深入,环环相扣,一步一个脚印地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学习中都能够有所收获,同时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但是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学,不注重朗读的层次性,同时也忽视了学生认知规律,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针对这一问题,下面本研究就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详细分析层递式教学模式应用的策略,以望就教于方家。
所谓初读是指简略的阅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认识生词,弄懂词义,将所阅读到的信息输入到大脑中,有选择及有目的地来阅读。可以快速、简略地阅读全文,进而把握文章主题,抓住文章线索,了解文章大意。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思维还不够成熟,基础相对较薄弱。因此,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主旨。
比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中,首先可以让学生简略阅读,并画出不认识的生字和不懂的生词,摘抄出课文中优美的语句、名言警句等,并让学生了解到杨梅的叶、枝、形、果、味等杨梅的基本特点,然后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积极采用字典等工具书,最后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将遇到的有争议的问题和难点进行共同讨论,并且可以通过多媒体等教具,让学生依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增强记忆。通过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略读,不仅能够让小学生对文本具有一定的感知,同时还能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所谓再读是指再一次阅读,在前一次阅读的基础之上,扩大文章中所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而来弥补一读中所忽视的具体细节。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标题及其图片,而且还应根据段落中的具体句子来帮助学生寻找有用信息,进而解决具体问题。
比如在小学课本中有一篇课文是《可爱的草塘》,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理解题意,问题可以设置为:本文的关键词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学生就会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不至于阅读课文时泛泛而读,读过之后不知道自己读的是什么。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抓住重点,这样学生能很容易的理解文章,不会产生厌倦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然,对于小学生而言,所涉及到的问题不宜过深,帮助小学生弄懂文章内容即可。可在阅读过程中以段落阅读为主,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小学生对本篇文章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进行设置几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在学习《触摸春天》时,可以首先让学生大声有感情的朗读第三自然段,然后再点名让一位同学进行朗读。接着,教师可以向同学们提问:“流畅”和“磕磕碰碰”是什么意思?你能采用这两个词语写出一个句子吗?从“穿梭”和“极其准确的伸向”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然后让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各组由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表述本组讨论的结果。
通过采用类似的方法讲解文章接下来的几段内容,引导学生找出问答句中的内容,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由于找出答案是小组共同努力的成果,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对文章大意进行总结概括,能够为接下来的全文理解奠定良好基础。
所谓终读是在初读与再读的基础上进行的总读,该阶段主要是对深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将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熟读成诵,以能够进一步理解所学内容其中的感情和含义。要求小学生重新仔细阅读文本,教师提出问题,深入思考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总结自己的观点,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叙述出来,因为有前面的初读、再读基础,在终读上,教师提出相对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求取知识的欲望,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层递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让学生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通过采用层递式教学模式,还能够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创新,不拘一格,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循序渐进,教会阅读方法,日积月累,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水平,而且还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