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两点尝试

2015-08-15 00:51:24
语文天地 2015年14期
关键词:课外阅读创作学生

钱 梨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育大纲,第一次明确指定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课外文学阅读必读的文学名著和中学古诗词背诵篇目,并具体规定初、高中学生的阅读总量。《语文课程标准》建议:“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好的推荐书目和正确的阅读指导对健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提高其自身素质有重大作用。

《教育大辞典》对课外阅读有这样一段解释:“它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的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部分学生却抱怨课余时间已经大部分用来完成作业,实在没有余力进行课外阅读;还有一部分学生读书只是随兴趣而读,读完就抛之脑后,无所收益。有的家长急功近利,只给学生挑选一些教辅书和作文选之类的。可见,如果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采取自由放任的方式,不做任何引导的话,恐怕也是不对的。以下是笔者在优化初中生课外阅读中所做的两点尝试。

一、“阶梯式”阅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新学年,我们对2014 届新生做了一次课外阅读调查。调查中,学生被要求对学习成绩进行自我评价,在“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档次中选择归类。随后,按照学习成绩把受访学生分组,并与他们的阅读目的、阅读内容等指标进行交互分析。从“你爱看的书有哪些”和“喜欢的杂志有哪些”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学习成绩的差异对于学生课外阅读内容选择的影响显著。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选择课外书时,侧重于科普、文学、历史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说明这部分学生善于主动思考,乐于探究未知世界,好奇心强;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侧重于选择通俗性和休闲时尚性的书籍或杂志,表现出这部分学生在学习阶段对于知识的渴求不太强烈。

根据这份调查问卷,笔者为学生了设计了“阶梯式”课外阅读方法。这种方法为阅读起点不同的学生分别设计了三个阶梯。

第一,对于完全没有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学生,笔者推荐购买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沈石溪的动物故事,陆可铎的《你很特别》等。这类书籍故事简单却内涵丰富,可以由浅入深反复阅读,通过介绍故事和提出问题的方式,促进他们自主思考。一旦他们的思考热情被激发,对于某些专门的知识的兴趣就能够得到延续和延伸,同时兴趣会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渴望下一本书的出现。

第二,对于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笔者推荐他们阅读富含人文主义理想色彩的经典美文,选择的重点是既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又能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润泽心灵的文字。如龙应台的《目送》,林清玄的《清欢》、《心美,一切都美》,泰戈尔的《飞鸟集》等等。

第三,对于把阅读和思考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脑力操爱好者,笔者推荐的是社科类和哲学类书籍。如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爱因斯坦、达尔文等人的作品。

在给学生选择阅读书目时,要考虑的是他们的接受水平、兴趣所在。爱因斯坦曾经把已知的一切知识领域比喻为一个圆,圆周之外,则是未知的领域。我们已知的领域越多,圆周就越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接触到的未知领域也越来越大。同样,学生们已经阅读过的就是在圆之内,而他们所读的书越多,那么他们就会发现有更多他们适合读的书,喜欢读的书。老师能做的就是时不时地打破圆的禁锢,向他们展示更多未知的,令人新奇的阅读世界。

二、写“创作本”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才会将外在鞭策转化为内在的自我驱动,才能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持久性,而不是看一两本书只求完成任务。只有这样的阅读才具有意义,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发展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阶段式”阅读进行一段时间后,已经有学生跃跃欲试,希望开始自己的创作。创作,指创造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是我们造型综合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学习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满足学生对于求知和创造的快感需求。可是,如果只是写作文,并不能够实现课外阅读的延伸与辐射。为此,笔者提出了“创作本”的构想。

“创作本”就是学生用于创作的本子,但它与常规意义上的作文本不同。首先,“创作本”没有任何限制,题材不限,字数不限,内容不限;其次,“创作本”向所有人公开,周一由老师统一批阅后,被放置到教室里的书架上,从周一至周五,同学们可以在闲暇时间里随时取阅,并且在“创作本”上写下自己的观后感、建议等。这种开放式的创作方式很快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大家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吴苏杰同学创作了诗歌《爬上树梢的辣椒》:“有一条辣椒/它试着试着/爬上了树梢/发现/树梢真高啊/辣椒在上面/土地真远/月亮真近/它高兴地大叫/辣椒的口水好辣/好辣/辣得月亮哭了起来/天上下起了雨/辣椒没办法/只好回到了地上/”诗里所展现的无所顾忌的天真浪漫,自由奇诡的想象,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班级里因此掀起了一股诗歌阅读浪潮。北岛的《给孩子们的诗》,顾城的《顾城精选集》,普希金的《普希金诗选》,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一一走进孩子们的视野。宋徐贵同学创作的《〈老人与海〉读后感》激起了大家对海明威的兴趣,大家还关注了他的《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付恒的小发明系列,又让同学们走近了爱因斯坦、乔布斯……有人介绍历史人物,有人介绍中医,有人创作歌词,有人创作漫画故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兴趣。正如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对于能不时体验到成功的事情,人们从事此事的内驱力会更强;对于陌生、新奇的事物,人们的好奇心、探究欲也会很强。这个时候,学生就不仅仅着眼于语文学科本身,学生的思维一定也不会固守着原有的疆界,甚至逾越了学科的界限,在自己喜欢的知识领域中恣情地驰骋,老师也因此激发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外阅读活动中来。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阅读。”文化积累和文化建构对一个学生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课外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让他们进行心灵的自我观照即通过阅读来反思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使人得到一种更加真实、全面、深刻、有力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认为,青少年如果没有在书海里遨游,其心灵是会干枯的,长大以后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难以弥补这个缺憾。

相信学生一旦得到了科学有效的指导,一定能够真正喜欢上课外阅读,从而在书籍的海洋里自由的遨游,品尝到醇厚的人生佳酿。

猜你喜欢
课外阅读创作学生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28
赶不走的学生
《一墙之隔》创作谈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9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语文知识(2015年11期)2015-02-28 22:01:5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