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静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阶段,是一个有些奢侈的话题,虽然课标主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仅以初中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程度,其探究的深度、广度与高度都是极为有限的。笔者理解的课标观点,应该是重在参与,让学生能感受、熟悉、掌握这样一种方法,而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探究出什么结果,换言之,这是一个重过程甚于结果的观念。因此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探究阅读时,教师必须要把握好其中的度:既不要放任学习结果的天马行空,毕竟初中语文教学贯穿了众多的知识点;又不要禁锢学生思想的多维发散,因为思维的碰撞正是探究的途径之一。
探究文本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加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但由于学生阅历的局限,他们的生活经验难免会带有幼稚、偏颇甚至偏激的特点,所以在引导探究时,教师要注意站在文本立意的高度,给予学生以阶梯式的点拨,否则容易将阅读滞留于生活化的初期阶段,导致探究成为学习的障碍。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外国小说,通过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而假如联系到学生生活,让他们感受在自己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个像于勒一样的赌鬼叔叔,他们会怎样做呢?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选择如菲利浦夫妇那样的做法,有的学生还直接喊出:“撵出去!”笔者就曾经因为在让学生联系生活时,表达不够细致而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最后即使强硬给出教参的中心,学生也口服心不服。所以得当的引导表述,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生活价值。我们不能只让学生从原始的生活经验中感受文本,也要让文本阅读的收获,促进学生对生活的认知。
探究性阅读需要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分析、整合文本以形成新的信息体。这个过程必须强调探究的基础,做到尊重原文,不随意超越。阅读本就是“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旦只顾围绕学生自己转,即使再有个性的新解,也会偏离正道。
联想和想象是教材文本经常使用的两种表现手法,也是学生进行探究时常用的两种思维形式,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如果教师没有做好探究前的引导,是十分容易出现思维渐行渐远的情形,尤其是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的时候,小组讨论的自由度比较大,他们就更有条件让思想疏离。所以,教师应当对每一次的探究都做好预设,在可能运用联想、想象方式的时候,有时有必要将引导语都要写在备课单上,而探究的中间,也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行进,避免学生有如聊天般地脱离了探究主题。
如《鼎湖山听泉》中有超多的泉声描写,在赏析精彩语句的探究学习环节,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再从给出的重点句式中选择一句,一共是两句进行赏析。首先自主思考,将赏析的词语写在书上,然后小组探究。结果班上有个别准备考艺校声乐专业的学生,随机哼出一两句改编的乐曲,开始笔者还不甚在意,可一会一首熟悉的旋律就以小合唱的形式在班上响起,另一组还准备“拉歌”,完全脱离了赏析。笔者连忙喊停,大家笑着说:“唱歌比讲话好玩。”所以后来再上这一课时,笔者就会做好前期预设,及时跟进学生的思考。
所谓逆向,是“正常情况应该如此,而我偏不如此”的思维方式,它在阅读学习中,是站在传统理解的对立面思考的,虽然因大胆打破定式、不拘常理而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也会由于个性太强、观点小众而不被认可,尤其是初中生在视野并不开阔、认知偏于狭窄的状态下,更可能会钻牛角尖,于是教师便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趋利避害。初中学生的思维极端化很多见,课堂上,只要有一名学生逆理而上,而语言或内容又比较有趣,就会立马引来一片故意的附和或放大,这时万不可进行批评,特别是玩笑式的批评,那只会引发更多的玩笑。笔者通常是随之一笑,紧跟着就接过话题引回原思路,不待任何停留地一掠而过。
《智取生辰纲》讲述的是乱世英雄的故事,那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痛快生活,与当代初中生严守校规的生活相比,不是一两公里的距离。尤其女生,有一部分人对梁山生活成见甚深,十分反感好汉们手起刀落、草菅人命的行径,所以在探究吴用的性格特点时,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用“奸诈狡猾”、“阴毒险恶”这样的贬义词形容他。这种逆向其实是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的,因为反感所以牵强,有些同学对此发出了窃窃的笑声,笔者也笑着说:“这个同学很有个人想法,哪位同学还有不同观点?”一句话将这种逆向拉回了顺向。
总之,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初中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向,一则防患于未然,二则在学生偏离课标要求之际,及时拉上一把,让探究既能活跃课堂,又能启迪学生思维。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伪探究、虚探究,当然也要避免不探究,这样才能使学生朝着高效的语文学习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