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源
课堂教学设计是最能体现教师业务能力的一个着眼点,也是名师与普通教师业务水平差异的区分点。名师可能普通话不标准,制作的课件不是特别精美,但名师的课堂教学必然能展现他的个人风格,教学目标必然会体现他的教学理念,将风格和理念落实在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上,就能产生课堂的“亮色”。
为了追求“亮色”,不少教师在备课时细心研究文本,精心设计问题,希望通过精妙的教学设计,展现完美的课堂教学效果。不过真理往前多跨一步就可能变成谬误,片面追求对文本的深挖,就可能变成误读;只求教学过程环环相扣的完整性,就可能丧失课堂自由生发的活力;一味强调教学设计的新颖,课堂就会变为秀场,思维活动变为表演活动,失去了语文的味道。
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正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不少赛课、公开课、展示课过度追求所谓的课堂教学亮色,把光芒集中到授课教师一人身上,目的只是为了体现教师个人的脑力、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存在价值,甚至将学生的作用异化为配角、陪演者,丢掉了课堂的核心意义。课堂不是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不是忽略亮色的作用,而是需要考虑“亮”在何处,“亮”出怎样的价值。如果一堂课仅仅是教师光芒万丈,那恰恰是本末倒置,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亮在学生身上,亮出学生的风采,这才是课堂“亮色”的本真所在。
对于大部分课文,学生读一遍就能了解基本内容,但了解内容并不等于把握内涵,内容是浅层次的范畴,属于知识层面,而内涵则是深层次的理解,属于能力层面。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只满足于知识层面的“知道”,囫囵吞枣式地阅读,不能真正进入文本去分析鉴赏,而浮于表面的阅读难以从文中读出一个“我”来。
一堂有教学效益的课,其实是教师引领学生从表层的内容把握走向深层的内涵分析的过程。在这个由表及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领阅读的角度不能太大,提出的问题要小而得当。几乎所有的文本在教学引导时都需要一个切入点,不少教师喜欢设计“高大上”的切入角度,所谓“高大上”是指教学目标定得高,课堂问题提得深。
比如有位教师讲《项脊轩志》时,首先请学生读书,说说哪些文字让人感动,接着在对课文内容还不熟悉的情况下,教师就说:“这篇文章不仅仅在怀念亲人,在回忆往事的背后还包含了作者的家国情怀,请大家分析一下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的家国情怀?”且不说“家国情怀”这个词本身是什么含义,单就这个问题来看,提得就太大、太高了。原本希望用一个看似深刻的词语串起一堂课的教学,形成课堂小“亮色”,结果弄巧成拙,学生答得不知所云。虽然教师后来的分析很精彩,学生听得也很感动,但亮色都集中在教师身上,用学生的无知衬托教师的全知全能,这样的教学设计并不合适,这种课也不是一堂成功的课。
所以,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小而得当”,既要由文本的基础内容生发,贴近学生水平,又要有深入挖掘的价值,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吸取这个经验,后来笔者在讲《项脊轩志》这篇文章时,问了一个问题:“文章主要写了三个女性(母亲、祖母、妻子),请分析描写其动作的词语,说说三个女性形象各有何特点?作者写她们的角度有何不同?”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不去含糊地进行人物形象概括,而是通过对一个词或几个短语的品味,从细小处入手分析人物,再由小及大,上升到作者寄寓其中的坎坷身世之感。
现在的语文教学流行一种教学方式,就是所谓“个性化解读”,强调教师对文本的个人化理解,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再认识。“个性化”解读是好事,因为文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从不同的理解角度入手,在不同教学目标的设定下,的确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教师从文本的语言和逻辑思路出发提出个人的理解,既能反映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也能扩大学生的信息量,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更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但是如果为了个性化解读而解读,那所谓的深度和广度只能是无病呻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刻意拔高、求新,反显艰涩。
比如有的教师在讲《西地平线上》时,不去带领学生感受壮美景象和宏阔精神,而将重点放在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上。这样的解读打破了学生阅读文本的正常感知,刻意往“偏、奇”上牵引。猛一听这样的课似乎让人“耳目一新”,但其实这样的亮色是“伪亮色”,课堂当然艰涩无味。所以,预设的文本内涵不能跳脱出文本的实际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离开文本的挖掘看似深刻,实则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是天马行空的漫谈而已。
活动是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开展的科学组织形式。课堂离不开活动,朗读、回答、训练、讨论都属于活动。一堂课可学的东西很多,如何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这需要教师设计科学的活动形式。而现在很多教师上课时为了求得先进、丰富,将十八般武艺一一在课堂上展示。所谓“十八般武艺”即纷繁复杂的活动形式,或表演,或多媒体,或讨论交流,或师生角色互换,甚至是唱歌、变魔术,只要是能搬上课堂的活动,都能引进教学中。
以《老王》为例,不少年轻教师在上课时使用课件呈现画面,教师让学生看过画面之后谈感想,这样的活动就不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还有的教师让学生扮演老王,请其他学生评价其演技如何;或者让学生站在一个普通邻居的角度,说一段对杨绛评价的话。这些教学活动看似新颖,课堂上声、光、音俱全,看似热闹,但实际效用不大。智慧的教师也使用背景资料,但背景资料只是教学内容的补充,是为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服务的。花哨的形式只会淡化教师的指导作用,如果学生的展示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流,那么学生将失去个人安静思考的时间。
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师要设计出训练扎实、紧扣素养的课堂教学活动。语文课堂上的活动,应该以提升语文能力为目的,教师的活动设计、创新都应该围绕“语文”一词,以“新而不繁”为原则,设计出能适应社会变化,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又不花哨、繁复的教学活动形式。
综上所述,什么是课堂的“亮色”?它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体现,但更应该是在教师教学设计的引导下,学生思考火花四射、思维力飞跃的体现。“亮色”建立在教师丰富的知识储备,厚重的文化积淀,有效的教学经验,明确的引导意识,先进的教学理念等素养的基础上。只有教师充满教学智慧,认真研究教法,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学习,课堂才会经常闪耀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