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辨析

2015-08-15 00:51曹光云
语文天地 2015年15期
关键词:如皋古汉语样式

曹光云

方言主要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其在语文教学中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近年来,一些人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且在公开课堂上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笔者在教学中也对此有所思,有所行。

一、方言在教学中有重要作用

方言走入语文课堂,走入语文教学,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2013 年,海门东洲小学祝禧校长,在南通城中小学上的一堂语文课上,让一个学生用南通方言复述了一段《牛郎织女》的传说,全场掌声雷动,教学效果异常之好。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的“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是一幅和平安宁的美好画面。有位老师别出心裁,让一对学生用地方方言表演那对幸福的翁媪,效果可谓艳惊四座。通州区实验小学王笑梅校长,在一堂习作课上让学生用方言叫了一声:“番芋!”那一声“番芋”,喊出了我们同龄人对童年亲切的记忆,直喊得人热泪盈眶。

诚然,让方言进入语文课堂,可能会遭遇到一些质疑甚至是非议,可从现实教学的效果来看,这种作用又是很明显的,看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要求与文化传承之间寻找到一个好的联系点。

二、方言是研究文字训诂的重要依据

南通教育界泰斗方弢老师,用如皋方言:“七”、“八”、“只”、“宿”、“阁”、“鸽”六个字概括了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字,就连笔者这样的后知后觉,用如皋方言都能轻松区分诗、词、曲、赋中的入声字了。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东方文明,有优秀的古诗、词、对联、曲、赋,这些文学样式都有一种重要的元素——平仄。大家都知道“声一,则不美”。我们的祖先发明的这些文学样式平仄相间、相对。仄声短促,平声延长,故高低不一,长短参差,读起来抑扬顿挫,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学样式。还有千百年来活在老百姓口中的一些鲜活的东西,比如“什么东西”,我们如皋人就说“什么gā zē”。带梨先生从古音上研究,认为应为:“教子”、“筊子”、“珓子”;而方弢校长研究认为应该为:“杲昃”。因为杲是个会意字,《说文》:“杲,明也,从日在木上。”“杲”引申为明亮,古已如此。“杲”又多用于日出之时,《诗·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文心雕龙·物色》:“杲杲为日出之容。”出日处为东方,借指为东,该是顺理成章。昃,是个形声字,《说文》:“昃,日在西方时侧也,从日仄声”。昃借指为西,自无不可。“杲昃”相连,可指东西方位,也引申为物事意义的“东西”。看上去土得掉渣,实际上是真正的大雅之言。方言里不知还有多少这样的璞玉没有被发掘。地道的方言讲出来的神话、传说那才叫原汁原味;民歌、童谣本身就是民间的,自然是方言的好听。古城如皋,首先想到它是世界闻名的“长寿之乡”,殊不知它首先是个“文化之乡”。

淳朴的乡音,就连一些语气词,都细细地分级:表示不同意见或轻度不满的,如皋人只在嗓子里发出:“hèi jie”这种声音,而且面带笑容,声音也不高,轻易不用“呸”。说话的声调、用词,那叫一个“讲究”。人在这种和平、融洽的环境里生活,怎么会不开心长寿呢?可是,古汉语四声之一的入声字,现在仅存于一些方言中,方弢校长研究发现,如皋方言保存了中古汉语所有入声字,这一发现是极有价值的。

三、还方言在小语教学中的应有价值

普通话应该推广,其意义不必赘述,但推广普通话的同时,我们的方言该怎么处置呢?诗、词、曲、赋等文学样式,还有保存在方言中的一些美好的东西,它是研究民族语言,传承民族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已发掘的和尚未发掘的,它不同于煤矿、金矿等自然矿藏,可以让子孙万代慢慢地开采,随着方言的消失,它就会永远地消失。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可不可以说越是地方的,就越是民族的?方言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活化石。可是,现在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被有声有色的电视、电脑取代;老师、家长、甚至玩伴之间的交谈都变成了普通话,我们的孩子整天被普通话包围着,淳淳的、亲亲的方言被称作土话,人们弃之如敝屣。

笔者以为,方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是明显的,在追求普通话授课的时候,应当更多地视普通话为一种工具。而蕴含在方言背后的文化,有时候只能靠方言才能完成,而这也正是方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所在。笔者呼吁,让方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属于它的一片天空,让孩子们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呼吸到家乡的文化气息,让方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找回属于它的位置。

猜你喜欢
如皋古汉语样式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CPMF-I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取样式多相流分离计量装置
如皋:围绕“四个来”做实侨务工作
如皋盆景走向世界绽放异彩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李昌钰刑侦科学博物馆——“把世界带进如皋,把如皋带向世界”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