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构建“绿色”语文课堂

2015-08-15 00:51黄婷婷
语文天地 2015年15期
关键词:班长心灵人文

黄婷婷

构建“绿色”语文课堂,意在鼓励教师关注蕴含在教材之中的人文性,从而避免片面追求语文的工具性,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成长蜕变。如何构建绿色课堂?如何让绿色课堂绽放生命之美?

一、让绿色课堂释放人文之美

语文教材收录不少经典文章,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然而,对于生活阅历有限的小学生来说,想让心灵得以熏陶是有难度的。绿色课堂呼唤学生心灵的回归,而要让学生的心灵得以成长,就要借助教材载体提供的人文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感受生命的价值,感受人性的光辉,体会成长中的快乐与痛苦。

六年级下册《苏武牧羊》,内容荡气回肠、动人心魄,如何让此文在课堂上释放出人文之美,让学生收获成长的正能量?此文是两段歌词,我抓住本文运用对比写法,巧妙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精神。如“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我抓住“尽”和“难中难”让学生探究,“尽”到了什么程度?结合上下文和参考资料,学生知道了“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苏武被流放到今贝加尔湖地区,“穷愁”是十九年的生活写照:十九年来,匈奴不给他任何粮食,在天寒地冻之地,他找不到粮食,渴了只能捧一把雪止渴,饿了,扯一些皮带、羊皮片来啃,甚至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饥。在这十九年中,他真的很“愁”,孤独一人生活在茫茫的边境,对比之句:“心如铁石坚。”一个坚字,写出他坚贞的爱国之情。六年级学生对“爱国”两字理解不深,但此文,颂扬的不只是苏武的爱国之心,还有他身上坚忍不拔的品质,他是民族的英雄,他有着博大的胸襟。因此,文本蕴含的人文之美在有效品读之下,逐渐散发,学生体会到了成长中只有超越痛苦才能蜕变。

二、让绿色课堂传递情感之美

不少作品洋溢着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它是学生成长的能量剂。教学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在构建绿色课堂时,情感是教师必须直面的,小学生正处于成长期,情感对成长的作用明显,绿色课堂要考虑情感对学生成长的作用,通过感悟实现蜕变。

如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课文非常感人,在一个人的生命终点之前,能有如此伟大情怀,难能可贵。文章写得很美,又有深度,如何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人的故事是用心感受出来的,为此,我以情感为基调,引导学生用心朗读,用心感悟。比如,面对死亡,琳达一家人对此事却是那么的平静。他们没有哭得死去活来,没有发疯,而是在失去亲人那极度悲痛中还能够捐赠出器官给别人,并以此为骄傲。这样的情感是隐含的,它衬托了人物的精神、品质,它的情感受在读者的感悟得以传递、内化。为此,我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体会人生的最高境界,让爱延续,让温暖传递。

三、让绿色课堂传递心灵之美

在小学生的内心深处总向往美好的东西,但心灵美的源泉在哪里?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积累语言外,还要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涤。绿色课堂不仅要求教师是文本的传授者,还是思想的引导者,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拥有一颗高尚的心。

如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在生与死面前,老班长选择了后者。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舍己为人”会比较宽泛,如何以此文为载体,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绿色课堂要求教师抓住文本的精神内涵,让学生的心灵自主受到启迪,它不是教师的强加灌输,而是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感悟,于是,在生与死面前,“高尚的心灵”就会在学生脑中浮现。此课生动感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的细致入微,教师可以结合六年级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老班长把仅少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了三个病号,而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当“我”想起这些,“我”于心不忍啊;在茫茫的草地上,我们相依为命,然而在生与死面前,老班长选择了后者,所以,“我”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学生心灵的成长并不依靠空洞的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事例让他们有所触动。绿色课堂要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成长,他们会在课堂学习中逐渐体会生命的意义。

总之,生命是教育之本,每个学生都要经历成长的洗礼才能真正蜕变。绿色课堂呼唤教师对生命的尊重,只有让学生真正在语言学习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心灵受到启迪,文本的人文性才能被学生所感悟。生命是个体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有静下心来,和学生一起感受生命的快乐与厚重,绿色课堂才能绽放出绚丽的生命之花。

猜你喜欢
班长心灵人文
差一点儿当班长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班长的烦恼
人文绍兴
唤醒心灵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每天一个新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