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科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18)
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对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贡献显著。为解决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国家正积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1],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但在调查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发现,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够准确,顶层设计不够科学,对应用型的理解还存在误差,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在国际化趋势加快、人才分类明确、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发展以及受教育者价值观变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为全面、更为符合社会现实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定位,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学校办学和治校者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笔者提出“大应用观、大工程观、大生活观、大文化观”等理念,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学生成才、大学文化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尝试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形成体现自身特色与个性的办学定位提供一个可参照系。
对于什么是“应用”,社会上常常歧义为“无须掌握系统理论,人家研发出来,懂得使用就行”,这是狭隘的“应用”观。《易经·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在这里理解为“宇宙的本体”“天地运行的规律”,是不可见的;“器”被理解为“物质的具体形态”“有形的器物”,是可见的。中国古代思想中“道”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此,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在儒家思想中,“道”更多地包含着对人的品德品行的规定。儒家经典《四书》中,《大学》首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文化核心是“仁”与“义”,这些都属于道德范畴。儒家文化重伦理,其价值观体现出工具理性的特征,都是以人的道德为核心。《论语》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道是本,德是形,道要通过德来落实,而仁和艺,则是德和才的集中体现。
欧洲应用技术大学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我们正确理解“应用型”的概念带来了诸多启示[2]。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把培养能够适用各行各业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目标,将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实际运用放在第一位,即培养在掌握足够专业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胜任高技术要求的专门人才[3];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旨在提供大学层次且具备科学理论与实务技术的职业教育与训练,以符合奥地利境内各行各业人才需求,并提供可相互转换衔接的教育体系[4]。实践证明,欧洲这一类院校培养的人才体现出“晓理、熟技、创新、敬业”等特点。因此,真正的“应用型”是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熟练的专业技能为表现形式,以良好的职业操守和社会公德为内隐,形而上与形而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通,并具有创新创造能力的应用,而不是宽泛式、机械的、只动手不动脑缺乏职业拓展能力的应用[5]。在当前我国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众说纷纭之际,确立既懂得原理、掌握规律,又能应用原理、规律去创造、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维护的“大应用观”,不但刻不容缓,而且意义重大。
看到“工程”二字,不少人就凭直觉判断为是关涉“理工”科的。实际上,“工程”在中国古籍中的最早含义指的是“功课的日程”,是与学习有关的概念。元代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卷二中写道:“六日一周,详见工程。”《元史·韩性传》写道:“[韩性]所著有《读书工程》,国子监以颁示郡邑校官,为学者式。”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因此,在对待“工程”这个概念上,不能狭隘地用文理来加以区分,更不能以为学好一个专业的课程就能高枕无忧。理工科有工程,人文社科类专业也有工程,且每一项工程都是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融合。一个真正的化学工程师,不但要掌握化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环境保护、材料科学、仪器仪表、人文关怀、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知识;一个称职的教育学专业的学生,学好教育学本身的课程仅是基础,还要掌握心理学、社会学、概率统计、多媒体技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目前,不少大学参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项“工程”不但需要擅长文学、艺术、历史、民俗等专业的人员参与,还涉及影像、电子、信息技术、图书情报等多个专业。
钱学森的导师、美国著名学者冯·卡门指出:“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来的世界。”[6]这就意味着“工程师”不但不比“科学家”易做,而且其工作更复杂,更具有挑战性。“工程”的复杂性正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应有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融,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并重渗透,复合、动态、先进的知识结构。因此,对培养“工程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要用“大工程观”来引领学科专业建设,撤除狭隘的“专业观”藩篱,提倡相近学科搭建平台、文理工之间相互渗透,开展学科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方式、职业素养、生活态度、社会责任等多元融通的学习,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植学生的职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塑造学生敬业乐观的道德操守。
中科院杨叔子院士认为,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多学科融会贯通于一项工程中的例子举不胜举。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发现了黄金分割点,这个数学上的发现给其他学科很多启发,使人们明白,乐器上黄金分割点位置发出的声音最悦耳,舞台上站在黄金分割点的主持人最和谐,人体上各个部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则最美丽。最突出地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生产的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大众公司推出的奥迪 A6轿车,它的灵感来自于一位工业设计师,其在观看一场“世界小姐”选美比赛后,将当时评选出的最美的一位非洲小姐的身材比例转化为轿车外形设计参数,从此,备受爱车族青睐的奥迪A6诞生了。爱因斯坦、钱学森、李政道、袁隆平等许多中外科学家从人文和艺术学科中获得灵感的例证更是不胜枚举。科学,是立世之基,只有懂得科学,掌握科学,才能立身于这个世界。人文,是为人之本,只有重视人文,领悟人文,融入人类社会,尊重人类尊严,才能合乎人的基本规范。科学教育,主要启迪灵性,而人文教育,则启迪人性。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培养理论与实践统一、专业技能与真善美相融合、兼具高智商与高情商的复合型人才则是不二选择。
孙中山先生不无感慨地告诫青年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孙之本义非指做大官不好,缘自机会和位子较少,绝大部分学生做不了大官;做不了大官,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挺好,就是今后做上“大官”的人也都是从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开始的。在目前我国浮躁、攀比和“趋钱趋官”之风严重的社会现实之下,这句朴实的哲言意义非凡,提倡普普通通的人要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生活,小人物要有大生活,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与迫切。
这里倡导的“大生活观”既包括职业观也包括人生观。学好一门专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然后热爱她,钻研她,享受她,这是职业观;在职业生活的同时,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民族,热爱家庭,热爱自然,豁达乐观,善良友爱,这是人生观。职业观和人生观两者偏废一个,人生就不会幸福。一个人如果具有正确的“大生活观”,小人物照样有幸福生活,正如台湾著名音乐人罗大佑的一句歌词所说的,“野百合也有春天”。
马克思主义强调,真正的幸福既是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也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在学生成人成才教育中,应彰显“以生为本”的理念,应摒弃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虽不言却暗行之的“学好一个专业,掌握一门技术,找到一份工作”之传统观念(实际上是单纯狭隘的职业观),以学生今后真正具有幸福生活的态度和能力为出发点,提倡“小人物”要有“大生活”,倡导“幸福生活观”。
“大生活观”的培植虽然宏观,但只要积极践行,积跬步可以至千里。笔者借鉴德国、奥地利等国应用技术大学之做法,倡导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五个一工程”,以点滴之为为学生幸福人生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为社会上对应用型人才“懂技术,没文化,少品味,缺后劲”的思维定式之改善助一己之力。一是至少系统研读一本书。学生在学好专业书籍外,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系统研读一本书,读完之后还要能加以阐述。这本书可以是名人传记、长篇小说、世界史、中国史、工程技术史,等等,但不能是穿越、玄幻、修仙之类,因为只有前者才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净化心灵。二是要学会一些音乐知识或者一种乐器。人类虽有不同的语言,但有共同的情感,能够于语言文字之外传达这种情感并引起共鸣的就是音乐,音乐可以使人消除烦恼、陶冶性情、激励斗志。因此,大学四年,学生要学会一些乐理知识或者掌握一种乐器。三是要爱上一项体育运动。在西方,体育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大学期间学生应该爱上一项能伴随自己一生的体育运动,它可以是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也可以是游泳、瑜伽、健美操或者桥牌,运动可以使人增强体魄、激发活力、绽放青春、快乐生活。四是要认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是结对帮扶孤寡老人的义工活动,可以带着问题深入社区或农村的调查活动,也可以是到工厂企业参加锻炼的学以致用活动。因为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对社会的深入了解,提高动手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参与类似的市场调研、客户调研和产品分析调研树立样本。五是要参加一个科技创新团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是学生大学学习的关键所在。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则是参加科技创新团队,这些团队可以是老师的科研项目团队,可以是独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也可以是科技竞赛小组团队。在团队里,不仅可以锻炼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且还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一所大学要有性格,一所大学的性格就是其特色与文化。大学没性格,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性格、有特色、有文化。文化,不像制度和技术那样容易模仿或扩散,其演变和形成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但优秀的文化一旦形成,又往往构成最基本和最持久的竞争优势。综观世界一流大学,其独特的性格无不是蕴含在其长期积淀的大学文化精神之中。实际上,这些著名学府与其他大学在基础设施、课程设置上可能相差无几,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各自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内化于专业教育之中的专业文化。1933年5月10日,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法律专业的部分学生参与焚烧了犹太籍自由作家、出版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著作。二战后,该专业就在自己门口竖立两块牌子,一块自曝如上“家丑”,另一块牌子刻着大诗人海涅在100多年前写下的“焚书者,必焚人”,让每个法律专业的学生和教授每天都能看到,每天都接受诫勉。“人权、公平、正义”是法律专业的核心要义,但他们专业的学生却在历史上带头违背这些要义,是对法律专业要义的亵渎[7]。这两块牌子对该专业学生的警示意义十分明显,据统计,洪堡大学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当大法官、大律师者是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好几倍,这些学生在审理案件时,没有发生一件侵犯外籍人的歧视事件。这就是专业文化对学生专业素养以及灵魂塑造起到的巨大作用。
我国同样也有经典案例。2009年,笔者曾作为主要设计人和主持人参与了我国化工教育学会对化工大类中“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的大规模调研,在回收的上千份个案调研报告中,对该专业核心要义(用几个关键词表述)的统计结果出人意料,大家都以为该专业传统上倡导的“精确”或“严谨”会排在最前面,答案却是“诚信”高居于榜首[8]。长期以来,该专业培养的人才虽然掌握了利用现代仪器设备精确测量物质成分和含量的技术,但不少机构和个人利欲熏心,接受非道德企业“赞助”和“捐赠”,违背职业操守出具检测报告,直接造成了“大头娃娃”“毒牛奶”“毒蔬菜”等系列事件,而且这些现象屡禁不止,至今泛滥猖狂,学校在该专业教育中“重技轻义”的育人方法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国传统上提倡的大学文化,重点在于“校园文化”,注重“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观教育相关报告和活动的开展,注重大学校园育人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注重校园内育人标语、座右铭、雕塑、警示牌的建造,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没有与学生所学专业精神紧密结合,没有与专业教师紧密结合(绝大部分由辅导员、班主任承担),因而学生记忆不深,理解不透,离开校园后也就不会带入职业生活。在现阶段的大学文化建设上,必须既重视校园文化,也重视专业文化,只有包含校园文化和专业文化的“大文化”,才能真正体现大学的精髓和灵魂,塑造出学校独特的性格,且让学生融入生活,享受终身。校园文化是基础,是环境,是氛围;专业文化是载体,是平台,是落实。
为顺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准确把握“应用型”办学定位,形成“应用型”办学特色,打造“应用型”办学性格。科学合理、适合国情、满足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办学定位,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消除社会误解与歧义,提升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最终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5-06-0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
[2] Reuter L R,Fuchs Hans-Werner.Bidlungspolitik in Deutschland[M].Opladen:Leske+Budrich,2000.
[3] 张新科.德国高等教育管理及大学治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张智.奥地利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研究[J].大学:学术版,2013(9).
[5] Paulsen F.Die deutschen Universitaeten und das Universitaetsstudium[Z].Berlin,1992.
[6] 金亮.冯·卡门 1937年的中国之行[J].力学与实践,2007(4).
[7] Universitat zu Humbold.Universitat zu Humbold[Z].Berlin,2008.
[8] 张新科,邓虹.论高职教育专业文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