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古老的紫砂陶艺,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了各种美妙的装饰技艺,或清秀飘逸,或古朴敦厚,或轻快明朗,或粗犷简雅。
宋代陆游曾有诗曰:“太平有象无人识,南陌东迁捣麦香。”太平有象,表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意境。而“吉象”谐音“吉祥”,说法来源于民间,太平有象,龙凤和鸣,祥瑞安康。
《吉祥壶》型制沉稳厚重,别有韵致。壶身扁圆,而又不失饱满,有圆满厚润之境,又似潭水集于幽谷,有象嬉水于期间。壶盖与壶身结合严密,旋转而作圆融之声,起落有致,欲荡而回环,似大象顿足于水中,涟涟波纹而生,可谓巧妙。
《吉祥壶》壶嘴以象鼻为形,曲折有度,自然流畅,且有生动之感。壶嘴与壶身衔接处有象面浮雕于上,正面观之,若一象啜饮水中,昂首挺鼻,生动活泼。若注入茶水,流水之状恰似象鼻喷水嬉戏之状,颇有趣味。观其壶盖,纽为一小象,似沐于水中,自在而乐,形态刻画惟妙惟肖,似在回首,似在垂饮。壶把取自象尾,非圆融而作挺拔,显正稳之态,且易于把握,手感舒适,兼顾实用性。
《吉祥壶》用柴窑烧制。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在不确定的土、火关系中展现出不同的风华,呈现意外的惊喜。柴烧作品不上釉药,体表的色泽完全来自土胎、火候和木灰的交融,藉由自然落灰留在作品上形成的自然釉,烧制过程留下的火痕,构成作品中人工难以达成的美妙纹路。
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与陶坯上中的铁则使形成的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坯体上产生的落灰釉颜色会因烧窑的薪柴不同、落灰的多寡、烧窑时间长短、及温度高低、摆放位置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火痕与釉色。所以柴烧无法烧出两个同样色泽之物品。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环环相扣,是多次烧成实验调整所获得的心得,不是靠运气。土质和土胎的配方是决定作品好坏的关键,柴烧的垂炼中,土胎与火交融,经过火炬及火痕引出红榴、黑榴、胡麻、闪金、闪银等颜色,甚至一件作品呈现七彩色泽,在温和的火侯配合之下,表面亦能呈现斑驳点状的特殊效果。
这种柴烧技能,曾经是最落伍、最费力的烧陶方式,却因柴火直接在坯体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与落灰釉,色泽温润且变化多端,而再度兴起,落灰经高温溶融,形成自然的落灰釉乍看不起眼,但越看越耐看这就是柴烧作品的迷人之处。烧出之效果是电窑、瓦斯窑所不能达到的。
摹仿,复制经典作品,是一种不可缺的基本传承方式,而创作新品,努力运用传正的紫砂陶艺的制作技艺体现紫砂陶艺内在的传统神韵和时代气息,则是一种更为重要的传承,是传统生活的所在,艺术魅力所在。《吉祥壶》正是创新的代表作之一。
[1] 《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