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姣丽
(太原学院社科部,山西 太原 030032)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转引自《人民日报》2015-01-20.当前,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高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广大师生的任务更加艰巨;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的任务更加凸显;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加紧迫。[1]这种新形势新任务也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必须面临的教育新生态。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是指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及其效果产生各种影响的内外部因素之间关系及结构的总和。[2]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中,教育过程是一个教育对象、内部条件、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生态过程,教育者、教育内容则既是维持并改善这一生态、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主要作用力,也是构成教育生态的基本要素。[3]当前影响教育活动的宏观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微观因素如学校、群体等都呈现出了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前中国的真实展示。当今世界全球化不断发展,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交流更加频繁,且不断深化,这既为我国发展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现阶段,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影响从政治、经济等领域逐步深化到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等内在领域,有内化的趋势,成为造成人们思想、价值观混乱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除了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对我国展开有形攻势外,在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战场也展开了多形式、深层次的攻势,通过多样化的文化渗透、社会思潮兜售一些极具迷惑性的生活、哲学、政治价值观等,影响着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性。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不高,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还客观存在,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结构分层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转型带来了人们思想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深刻变革,人们价值观念中既有符合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积极因素,也有一些功利、拜金、自利、享乐的消极因素。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主导作用,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以及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深刻反映到了青年大学生之中。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35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4]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从虚拟世界变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影响着社会现实,网络热点焦点事件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热点焦点相衔接、重合与渗透,成为影响事件发展的重要渠道。网络信息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言论提供了新的载体、渠道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纾解社会不良情绪、化解社会矛盾的减压器;另一方面,互联网具有开放、交互、多元的特点,多种思想价值取向交错其中,正能量的事件对人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亦然。从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可以看出,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善于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并参与其中。但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网络正面事件,一般会对其产生正面的价值导向,而负能量事件,也可能影响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偏离正确的方向。
网络信息化催生的新媒体,成为影响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子,当前高校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很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新媒体具有虚拟化、自由化、速度快、辐射面广等特点。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中信息传播在时间空间上的无屏障性、平民性等特点,使一些不良信息泛滥,甚至有些媒体为吸引受众的眼球,肆意发布一些负面的、不负责任的信息,对社会特别是青年大学生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辐射面广,有些社会、网络热点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或者在媒体的不断发酵之下,会使事情不断恶化,造成不好的后果。
教育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现阶段,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方面,从教师的情况来看,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要由党政工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五支力量组成。据山西省教育行政部门统计,山西省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33%,40岁以下的辅导员占辅导员总数的77.9%(其中,30岁以下的占31.8%,31~40岁的占46.1%),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90后的教师群体。[5]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状况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影响非常大。年轻化的教师群体富有活力,积极向上,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也存在着工作经验不足、部分教师政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模糊、自我定位模糊、过度功利性、重教书轻育人、教学水平较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从学生情况来看,学生年龄状况已基本集中于“后90后”群体,他们有着90后学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上的普遍特点,但各种特性更为显著,心态更为开放、自我意识更强、思想观念更为前卫、表现自我的欲望更强、特立独行。同时,他们身上也打上了所处新媒体时代的烙印,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为多样、参与意识提高、追求个性、依赖虚拟空间、内心敏感脆弱、理想信念易受影响等,独立、求异的思想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将受到国际环境、国内形势、社会教育现状等多种因素影响,这也是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直面的新因子。
一是思政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由于现实中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地位不高,甚至受到一定的歧视,因此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人不是太多,人员流失也比较严重,造成了整个队伍人员短缺。
二是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问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不够,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业务水平及专业素质的提高和持续发展,有些思政工作者不具备思政专业背景,也未经过正规长时间的基本知识培训,甚至有些人员在理想信仰、师德师风、道德品行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三是教书育人脱节,工作形不成合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骨干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书不育人、育人不教书、管理不育人,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有些专业课教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自己只管教书,育人是党务工作干部和辅导员的事情,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质的教育。个别教师在课堂上为调动所谓的“课堂气氛”一味揭露“时弊”,哗众取宠。更有甚者,传播西方价值观,诋毁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造成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当前,大学生思想整体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状况。
一是政治素养不够高、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有些大学生平时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多是娱乐八卦等信息,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国内外重大事件等信息,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有些学生不问政治,不关心形势和国家大事,只关心自己的学习和能否就业。这将导致他们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认识较模糊、反应冷漠,缺少政治敏锐性。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不良甚至错误思想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以及党的一些政策措施产生错误认识。一些大学生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萎靡不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浪费学习时间和教学资源。一些大学生在专业、知识以及行为上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泛滥。
二是集体主义观念弱化、诚信意识淡薄。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负面效应对社会阅历浅、思想不够成熟、“缺乏免疫力”的青年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有些大学生颠倒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将个人利益作为唯一价值追求。个人主义盛行,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诚信危机在大学蔓延,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论文剽窃、逃缴学费、拖欠助学贷款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心理问题突出、网瘾综合症严重。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大学生患抑郁症、孤独症、自闭症、厌食症甚至自杀的案例越来越多。当前,信息网络化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学习方式,许多大学生几乎以网为“家”,严重依赖网络,网络成为影响他们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另外,新媒体环境下,大量的负面新闻、非主流意识形态和小道消息等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从一定程度上混淆了视听,导致不少大学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的盲目崇拜,对国内主流意识形态产生逆反情绪。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最大短板。
一是在内容上,适应时代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新内容少,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现实情况脱节。由于脱离实际,无法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出现了很多人只是为获得学分、应付考试被动学习的局面。
二是在方法上,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没有与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身心特点、现实生活相结合,教学的艺术性、生动性、感染力、吸引力普遍不强。在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时,要么过高难以实现,要么脱离实际缺乏现实意义,使思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在运用新媒体上不够有力,没能有效贴近学生,内容和形式缺乏新颖性,语言偏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无法得到学生的关注和认同。甚至很多教师仍倾向于使用传统教育方式,对新媒体采取消极态度,出现“本领恐慌”。
在教育新生态背景下,通过“认知—价值—行为”的教育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抵御西方社会思潮以及不良社会思想价值的影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激励,奋发有为、健康成长。
一要以认知为根本,使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在高校思政工作中,要通过宣传思想、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全面掌握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重要意义,真正理解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要求。二要以信念为灵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大学生价值体系之中。在认知基础上,通过情感认同,进一步上升为坚定信念,才能使其成为大学生价值体系的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通过正确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对于党的方针政策、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国内外重大事件能够进行客观认识、理性分析,从理论和实践中真正懂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性、重要性,将其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价值目标和要求。三要以行为归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大学生的行为之中。做到知行合一,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引领作用。
青年教师是知识分子群体与青年群体的交叉集合体,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力军,他们的政治素养、理想信仰、社会认识、专业素质、生活态度等各方面,都会对大学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要提升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要加强青年教师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年教师,引导他们树立“三个自信”,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帮助青年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及错误思潮的侵蚀。
二要树立青年教师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贯穿于学校育人工作的全过程,改变当前部分青年教师中存在的“只教书、不育人”现象,使他们真正成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直接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杜绝青年教师在课堂发表不当言论和传播错误观点。
三要创造条件推动青年教师的不断发展。目前,大部分青年教师面临着教学科研、职业职称发展、生活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学校要给予青年教师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帮助,在学历提升、职称评聘、改善住房、提高福利待遇等方面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有职业幸福感与优越感,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促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新媒体是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打破了过去信息传播的单一性和单向性,使学生不再单纯地依赖书本、老师及学校获取信息,而是更多地通过网络接受新鲜事物。面对新媒体环境,要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的“升级换代”。
一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打造一支由校领导、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优秀骨干学生组成的高校网络宣传队伍,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克服“本领恐慌”;要加强监管,建立大学生网络诚信体系,形成大学生网络行为约束机制,提升学生文明、理性上网的自觉性;要建设网络思政教育平台,有效延展思政教育的时空维度。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运用微博、微信、QQ、论坛、微视等新媒介,主动介入到学生所在的新型虚拟空间中去,增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全面及时地了解他们的现实情况,实现对他们的吸引和凝聚,真正让“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
三是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可以融入新兴媒体和时尚元素,可以用微课、慕课等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理论与现实热点、实体课堂与空间课堂相结合,以有效有趣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1]袁贵仁.把握大势 着眼大事 努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176/201502/183554.html.
[2]邱柏生.要重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5).
[3]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J].理论与改革,2007(2).
[4]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502/P020150203551802054676.pdf.
[5]山西省高校青年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现状调研报告[R].山西省教育厅,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