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种视角下的组织理论探析①

2015-08-15 00:49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亚森江阿布都古丽朱新武
中国商论 2015年1期
关键词:理性理论结构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亚森江·阿布都古丽 朱新武

无论在人类历史发展,还是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组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组织能够集聚劳动力、资本等资源,通过更合理的资源配置,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和创新。同样,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组织的效率,对组织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纵观科学管理时期到当今的组织管理理论的多元化,组织理论发展历史经历了理论研究重点从组织内部规则制度到结构,再到了组织中的人和环境;组织系统从封闭性研究到开放性研究、组织环境分析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的演进过程。在查阅有关组织理论演变文献综述时发现,许多学者在时间和范式基础上把组织理论的发展分成了古典组织理论时期、新古典理论时期、现代理论时期和后现代理论时期。

组织是个具有明确目标的社会实体,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并受到其内外环境的影响。因此,可以以组织的解释和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解释维度上对组织理论进行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组织理论对组织的解释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着不用的看法。围绕这两个维度,组织理论可分为理性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理论、自然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理论和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理论。

1 理性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理论

理性视角下的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的正式化结构,组织规范,更多的是把组织看成一个实现具体目标的“机器”,主要代表是泰勒、法约尔、韦伯以及西蒙。他们注重组织的理性化结构和非人格化的行为规范。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理性是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不包括组织目标的形成。泰勒的科学管理强调组织实现目标过程中正式的物理技术结构和物质激励手段,要求组织目标实现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法约尔则强调正式化的管理职能和原则化的管理。韦伯的组织理论是以法定权力为基础的,严格分层分等级的职能划分的组织结构——科层制,更强调组织的正式化结构和非人格化的运行机制。西蒙的决策理论组织的总目标沿着组织的正式结构向下传达,并影响个人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他认为组织中的人是“决策人”,他们的行为是在“给定条件下的”满意角色。西蒙也强调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的组织内部结构、规则等内部因素。

总结以上理性视角下研究组织的学者的观点,发现他们都强调组织的对追求目标的一种工具性作用,强调组织具体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正式化的组织结构,忽视对组织内部“人”的研究。为此,从理性系统视角下定义组织为:有意地追求某一特定的具体目标,具有高度正式化结构的社会集体。理性系统视角突出强调了组织的两方面。第一,组织具有具体的目标。具体的组织目标会成为行动指南,也就是组织参与者进行理性判断和选择的基础,也会成为组织规则制定及结构设置的准则。第二,强调组织正式化结构。他们把组织视为一组可操作的部件组成的结构,每个部件都可以拿出来单独更改,以提高组织的总体效率。他们认为正式化结构可以为参与者预先设置行为,减少行为的不一致和行为冲突,从而能够提高组织效率。但忽视了正式化结构会产生“训练出来的无知”,剥夺工人的技能。

2 自然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理论

自然系统组织理论认为组织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共性有组织是人组成的,每个组织系统根本上有继续生存的需求。因此,自然系统理论家寻找组织的自然属性,注重研究组织中的人和组织作为社会系统其生存需求。

梅奥及其同事们通过霍桑实验发现人的社会属性,发现人的行为动机的复杂性、差异性。同时又发现了组织中以个人特质为基础形成的非正式组织。因此,梅奥及同事们指出组织中的人的经济需求之外的人际关系需求。巴纳德在组织研究中引入了系统观,指出组织的本质是整合个体参与者贡献的协作系统。他认为组织是具有共同目标,愿意付出的贡献,具有协调系统的社会系统。他强调组织的存在依赖于参与者做出贡献的意愿,组织必须通过物质或精神诱惑来激励组织成员为组织贡献,以此维持生存。帕森斯试图寻找适合各种社会系统的一般性分析模型,他明确具体地描述了各类社会系统所必须满足的四项基本需求:适应、目标、整合和潜在模式的维持。从更大的社会系统到组织内部更小的子系统,他都试图运用此模型分析组织系统。帕森斯的分析思路强调了社会组织系统的相似性,并且包含了组织的正式和非正式一面,又明确了组织生存的具体需求。

自然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理论研究的是组织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的共同属性。研究中他们强调了人的自然本性及心理动机,他们把组织看成一种有机的动态的系统,为组织研究提供了全新角度。此理论指出组织中存在组织目标、个人目标,以及组织生存需求,因此组织目标是复杂的,还有,组织中不仅有正式组织,同时还存在非正式组织,认为非正式组织是工人创造的“情感逻辑”。非正式组织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

3 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理论

开放系统组织理论的提出有些晚,但却很快成为了组织理论研究的主导方向。开放系统理论认为组织发展与环境有密切联系,并把这种联系精炼到组织生存的关键因素。

首先,系统设计学派运用比尔提出的超复杂或然性系统观研究组织系统。他们认为组织是超复杂的,可以分解为多个部分的开放系统,组织内部各部分之间是松散偶联联系,并且会直接与环境进行交换,他们之间的行为联系不可预测。因此,系统学派注重研究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流图,而不是组织正式结构图。系统设计学派还研究了组织各部分的自我调节能力,相互之间依赖关系,发现组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需要外部力量来协调。

其次,权变理论假设:组织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要求匹配时,组织的适应性最强,效率最高。因此权变理论看来,没有一种组织模式能够普遍使用,组织必须时刻与环境互动,与环境保持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至少要两方面的。其一是组织内部各部分与相对应的环境相匹配。其二是组织整合模式必须与其环境的总体复杂度相适应。而维克坚持组织成员个人对环境产生影响并受环境的影响,从而集体谈判形成规则或惯例。他还强调组织对环境信息的态度必须要保留模糊性——信息的认可又不认可状态,以有利于未来的发展。

开放系统学派认为组织是与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织系统以及其各部分都会要特定的环境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开放系统把组织置于更广阔的环境之中,进行分析,打破了封闭性组织理论研究。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是一种动态的人员、资源、能量和信息的汇集。这种汇集将不断变迁的参与者同盟联系在一起,而这些同盟则根植于更广泛的物质资源与制度环境之中。

开放系统视角强调组织的两方面的特点。首先是,组织与环境的匹配。组织需要从环境中输入资源,组织与环境匹配增加了组织的信息加工能力,则组织负熵减少,更能维持自身运转和适应。这种对环境输入的加工能力的不同导致了组织之间的结构差异。其次是,组织系统可分成层次性子系统或部件。组织系统由多层次的、具有自主性的子系统或部件组成的。这些子系统或部件之间的关系是松散偶联的,因此他们行为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且他们可以直接与环境联系。

4 不同视角下的组织理论的不同

在理性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内部的制度、分工、技术和结构等因素,强调组织目标实现过程的物理控制和物质诱导机制。在自然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理论则认为组织目标是复杂的,而且组织中的人的目标与组织目标可能不一致。因此,组织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超出了组织能够完全控制的范围,而且组织与其内部环境之间是一种依赖关系,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组织中的人的行为需要有意识的激励。理性视角和自然视角下的组织理论都在强调组织内部的因素,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被轻视,因此,这两种理论是封闭性的。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理论认为组织有高度复杂,对外部环境有反应性,其内部有子系统成分的特征。要实现组织目标,要求组织要“随机应变”,建立适应环境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模式。综合分析以上的三种组织理论,发现他们之间的研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的处理上,理性系统理论和自然系统理论强调组织内部环境,认为外部环境是问题的来源,它们所构建的组织系统是一种封闭性系统。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研究者则察觉到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换,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看成了组织生存发展的关键变量,他们构建的组织系统一种开放系统。

其次,理性系统视角组织理论提出行为应该以目标为导向的标准化的、规范化的,寻找以最快的途径实现组织目标的途径,认为这种行为可以通过教育、物质诱导来维持和促进。而自然系统视角的组织理论则在讨论组织行为时引入了个人心理,个人动机以及组织文化等因素,强调通过激励,以更加人性化的手段来引导行为更接近于组织期望。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理论则认为组织元素之间的行为是元素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互动,对环境要求的回应。

还有,对组织中“人”的研究上,理性系统视角认为组织中的人是只追求金钱的,辅助于组织设备的“机器”,忽视人的心理、感情。自然系统视角强调人的社会性,提出了人的人际关系需求、行为动机等心里因素,对待组织中的人为有头有脑的、有感情的人。开放系统观把人视为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区别于自然系统视角,强调从群体层面、系统层面上研究组织中的人。

纵观组织理论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何种分类研究,发现组织理论不断地复杂化;对组织中的“人”和组织环境的关注不断强化;对组织环境的研究也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发展;组织理论研究涉及的学科也从管理学科扩大到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1] 邵仲岩,王士龙,马力.基于组织理论发展史的组织脆性前沿探析[J].商业时代,2012(02).

[2] 孙佳敏.组织理论研究的范式演变及其理论见解[J].科技咨询导报,2007(16).

[3] 钱海燕.基于人性假设角度的企业组织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现代管理科学,2008(11).

[4] 王作军,任浩.组织间关系:演变与发展框架[J].科学学研究,2009(12).

[5] 陶厚永,刘洪.组织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生产力研究,2008(17).

[6] 敬乂嘉.实践、学科和范式:组织理论变迁综述[J].社会,2006(6).

[7] (美)理查德·斯科特,杰拉尔德·戴维斯等.组织理论[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理性理论结构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论结构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论《日出》的结构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