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北仑区商务局 庞博
宁波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功能定位是:“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支点城市;投资合作和经贸交流的先行城市;网上丝绸之路的试点城市。作为宁波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强区,北仑区(开发区)一直是全市开发开放的始发地和领跑者,对外开放时间早、领域宽、层次高。从2006年开始,全区进出口总额始终位列浙江首位。2013年,北仑区对“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地区)进出口额达138.28亿美元,境外投资额4.09亿美元,分别占全区总额的71.5%和70.0%;其中,与东盟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额达到17.28亿美元,已成为北仑第五大贸易伙伴。
2013年,北仑区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地区)进出口额为138.28亿美元,同比增幅12%,高于全区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7.11亿美元;进口71.17亿美元,增幅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北仑区对“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地区)进出口前五位的国家(地区)分别为东盟、日本、韩国、德国和伊朗。主要出口产品为纺织服装、电机电器、塑料制品和纸板纸浆;进口产品为化工原料、机械器具、矿产品和木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政治环境稳定、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特色明显,历来是我区外贸企业境外投资的热点地区,投资总额占全区外贸企业对外投资的七成以上。
北仑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在资本、技术、设备、产品等方面优势明显,全区拥有工业企业586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59家。2014年1~9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273.66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2.74亿元,是十年前全年的6倍多。能源、石化、钢铁、汽车和零配件、造船和造纸等六大临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大关,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矿产、原材料等优势产业具有较强互补性。
优越的港口条件和地理位置是北仑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以北仑港为主体的宁波港现有生产性泊位305座,其中万吨以上深水泊位60座,已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连年来,港口吞吐量位列大陆第3位、世界第6位,是远东地区最大的液态化工产品中转基地和我国最重要的铁矿石、原油、煤炭、粮食中转储运基地。
北仑拥有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5个国家级开发区,对外开放政策和海关特殊监管功能在北仑高度集中和叠加。2013年初正式挂牌运营的“宁波进出口商品采购贸易改革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全国首个物流服务品牌示范区和检验检疫市场采购模式的先行试点区域,亦成为北仑贸易便利化的高地。此外,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北仑疏港交通、区际交通、区内交通的协调运转,公路集疏运网络和城区内部交通路网完善,“北仑速度”正在逼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以现有贸易便利化高地为抓手,以宁波力争建立全国首个贸易便利化试点城市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我区贸易便利化水平,争取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政策,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投资便利化和贸易便利化政策、综合保税区“一区多片”的特殊监管区政策等覆盖到北仑。
3.1.1 建立口岸贸易便利化平台
拓展平台的服务功能,打造集聚国检、海关、港口、税务、金融、信保等各部门职能的公共服务平台,开展集电子数据申报,物流、通关状态及商品税价于一体的信息查询业务,实现监管部门与区内贸易企业、物流企业、监管场所等的信息互联和监管流程的实时查询。
3.1.2 推广“港口+物流园区+贸易市场”的整体开发模式
将港区监管功能延伸,使之成为港区后方堆场以及连接港口与贸易市场的特殊监管区域,具有集疏、储运、包装、理货和分送等综合功能的海运始发地和目的地。货物一次性完成组货、装箱、报检、报关、查验等手续后可直接进港装船,实现货物直卸直通。
3.1.3 搭建物流集疏平台
建立大宗及特色进口商品物流集疏平台,为大宗商品、汽车、冷链商品、活体植物等商品的跨境贸易提供包括进口分拨、出口配送、国际中转、保税物流等多种物流信息服务。
3.2.1 以转型升级打造外贸产业新名片
外贸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实施三项创新:一是企业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外贸优势企业向供应链管理公司转型,培育外贸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二是企业品牌营销创新,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公共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从“制造”向“创造”转变,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在沿线国家(地区)打响“北仑制造”、“北仑创造”品牌,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和技术服务的出口,优化货物贸易结构;三是基地建设创新,着力打造国家、省、市三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在抓好现有国家级出口基地建设的同时,积极谋划新的出口基地申报工作。
3.2.2 以跨境电商试点构建“新丝路”
顺应贸易电子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立足于北仑良好的产业和外贸基础,以示范区和梅山保税港区为龙头,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以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为目标,以大宗商品、冷链商品和日用消费品贸易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平台建设为途径,发展特色贸易的“网上丝绸之路”。
力争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并尽快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政策复制等方面率先突破。一方面,推进冷链商品企业触网工程,享受进口海关监管政策,实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口“备货模式”,发挥兴港冷链和太古冷链先进冷链基础设施的优势,打造华东地区进口冷链商品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基地。另一方面,争取出口海关监管政策,推行出口货物“分批出货、集中申报”模式,使出口电商企业可以在示范区内实现快速通关、顺利退税、规范结汇。
3.2.3 以总部基地搭建产业发展新平台
(1)着手开展外贸企业总部基地调研,留住区内优质潜力企业。采用企业自建和政府整体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以外贸企业商务办公为主要功能业态,计划引入仓储展示、会展包装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海关、国检等职能部门的办事机构,打造完整的外贸行业商务办公产业链,最终打造宁波外贸企业集聚区。持续关注意向企业的需求,做与有意向购买企业之间的对接工作,尤其是区内重点企业入驻,加强与有意设立办事处的口岸部门的沟通协调,打造外贸发展软环境,使北仑建设成为宁波市最适合外贸发展的区域。
(2)创新“虚拟外贸总部”。培育综合服务型和供应链管理型外贸服务企业,将区内中小外贸生产企业的外贸总部集聚在线上。该“虚拟外贸总部”将提供报关、报检、信保、物流、融资、外汇等一站式的外贸服务平台,同时将功能由线下延伸至线上,并与相关职能监管部门信息对接,实现贸易物流信息的透明化和监管的便利化。
3.3.1 以信保和参展为保障,继续鼓励外贸出口
充分发挥港口、物流园区、贸易市场“三合一”优势,在稳定发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的同时,积极拓展转口贸易和跨境贸易,提升贸易的增值空间。通过出口信用保险和境外参展补贴等手段支持企业开拓沿线新兴市场。适当扩大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信用保险的承保范围和规模,发挥贸促会公共服务平台作用,组织中小企业抱团参展,提高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3.3.2 以平台和产品为抓手,努力增加外贸进口
发挥政策引导,促进进口贸易做大做强,实现全区外贸产业结构优化。以进口促进平台建设为抓手,打通东盟国家在华大宗商品贸易的主通道,拓展与东盟的水果、生鲜等农产品贸易,提升线上交易。以重点产品为抓手,鼓励原材料和消费品进口,尤其是沿线国家特色生产资料、大宗商品、冷链商品和先进技术设备进口。利用大宗物资交易平台招引新企业开展大宗物资进口业务,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的同时,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
3.4.1 统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投资布局
以北仑特色优势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源产品需求为依据,构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投资布局,建立起以东南亚纺织服装、中亚机电产品、非洲日用消费品和森林资源为基础的投资网络。
以对非商品采购配送中心为重点,扩展境外投资项目功能。在现有物流通关服务的基础上,产业链纵向延伸,建成包含物流通关、市场考察、投资咨询、贸易纠纷、融资服务等的综合性对非贸易服务中心。条件成熟时,将对非中心运作模式推广至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由点及面,提升北仑对“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投资规模和水平。
3.4.2 支持企业赴沿线国家开展实业投资
鼓励类似申洲针织的大型外贸企业开展“跨国产业链”投资,整合沿线区域特色产业,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缓解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把握经贸合作机制平台商机,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提倡境外北仑企业、海外北仑帮人士在沿线国家建立境外北仑商会,建设展销平台。
完善对民营企业境外建立制造工厂、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的扶持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抱团走出去。拓宽外贸企业境外投资的融资渠道,联合各大银行、保险公司,对外贸企业融资开展帮扶行动,破解企业融资的瓶颈制约。
[1] 黄人杰.支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体系研[J].国际贸易,2014(7).
[2] 范爱军.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