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香
(河北省乐亭县胡家坨镇胡家坨初级中学)
创新意味着新意、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导向,表现为求新立异,多角审视和广泛思考,对中学生而言,其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他们创造性的学习活动的开展。数学学习上的创造主要的指学生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或“创造性”的运用,其实质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创造性思维品质。这种创造性以学生自愿的创新意识为前提,以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为保证,以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数学能力为依托。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成了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应当有意识地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创造条件、机遇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促进学生创造的发展。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于那些看来古怪可笑的念头要有容忍精神,要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喝彩。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上不求民主,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上讲权威,满堂灌,不但无创新意识可言,就连原始的创新欲望也终被扼杀。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其前提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应是一个授予者或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而是要做好一个“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与参与者;让学生“开口说,动手做”,在“做”中体验、感知、建构数学知识,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助产士”。改变传统的课堂知识,增强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主动活动时间,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友好的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降低过度的焦虑,只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及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数学科学的内容,包括数学知识和蕴函于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两个组成部分,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是数学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数学的思想方法则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着数学事实的发现和繁衍。精神源于动机,培养创新的精神,必须激发学生创新动机。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在备课时应牢牢抓住教学材体系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同时要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学生的思想火花加以提升,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创新精神。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要培养创造型人才,仅有通常的选择题、填空题、传统解答题训练是不够的,为了促使学习向发现的转化,有必要对学生最大量接触到数学习题的拟造来一番研究和改革。教改实践使我们看到,即使普遍的常见传统题,经过恰当的组装与改造加工,不仅能保持巩固双基,提高技能原有功能,还可以获得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培养探索创造精神的新的功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利用“变式”手段在“新”与“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适时地创设新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意识。使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目前,数学评价依靠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应结合平时的教学,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创新学习。当学生有了创新的意识,出现创新的“苗头”,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引导,给予积极的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互评。在培养学生求知创新过程中,对有专长、有创见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表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好问、好奇、“插嘴”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份天性,创设氛围,给予肯定,使学生乐于创新,并从中享受到创新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悟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叶圣陶先生说过:“人人既是创造之才,时时既是创造之机,处处既是创造之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蒋宗尧.创新教学引论[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1.
[3]关文信.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指导[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