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寿青
(甘肃省积石山县积石中学)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必考题之一,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分值为19 分。考点稳定,注重文言文实词的考查,信息筛选、文言断句、内容概括分析、句子翻译(句子翻译往往涉及文言句式、一词多意和词类活用等)。近三年新课标卷所选文段大多是人物传记,其他议论文、游记等文体有涉及。传记类文章旨在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体现对“浅易的文言文”的考纲精神的严格遵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对教材的复习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二)常见实词和虚词的过关
1.实词复习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
2.虚词复习
虚词量少,但使用频率高,变化大,用法活,因而复习时强调反复记忆,适宜进行同义多例的练习。(1)熟记字典义。如“与”。字典解释有:①给予,授予;②结交,亲附;③对付;④和,跟,同;⑤参加;⑥赞许;⑦句末语气词。(2)给字典的多种解释分类。如“以”,它复杂的解释我们可以简单归结为作介词、作连词、作动词三类。(3)将意义和用法结合起来考虑。首先考虑它在句中位置,看是动词还是连词或是语气词,然后缩小范围推断它的意义。(4)看和它前后搭配的词来确定。例如,“之”字,常见用法有代词(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助词两类。而且在名词前多作指示代词,如“之二虫又何知”“均之二策”;用在动词后往往作宾语,如“逐之”“闻之”;用在两个名词之间多作助词,如“吾之妻”“古之学者”;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多用作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注意不同虚词的相同用法。如“乎”用在句中,其用法基本与“于”相同,如“生乎吾前”“叫嚣乎东西”。“然”“乎”“焉”前面是叠音形容词时,这三个虚词都是形容词尾“地”“的样子”的意思,如“硿硿焉”“恢恢乎”“欣欣然”。“以”和“而”作为连词,“仅”和“但”和“特”作为连词也基本意义相同。(6)注意实、虚词的词义交叉。如“之”“予”“若”“犹”等。(7)注意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无乃……乎”“奈何”“如……何”“孰与”等。
(三)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
文言特殊句式要掌握三个层面的内容:(1)识别特殊句式。(2)区别古今句式的不同。(3)翻译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直接关系我们对句子结构的把握以及句意的理解。在复习中首先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特殊句式的基本结构(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等);另外教给学生借助提示语判断句式类型(如根据“……者也”“乃”“则”“皆”“本”等确定判断句;根据“唯……是……”判断宾语前置;根据“于”“见……于”“为所”“受……于”等判断被动句等);第三教给学生借助句子本身结构与现代文的差异来判断,如今天状语通常在谓语前,若一个介词结构放到了动词后面我们便可推断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同样疑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到了动词前面,我们便可认定是宾语前置句;我们可用同样方式来推断定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
(四)文言断句要注重
文言断句是2014 年全国卷中的一个新题型。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原则,是要读懂文义。在这里,句读的正确与文义的通畅相为表里。文义弄懂了,句读自然无误;句读无误,文义自然通畅。以下讲几种断句的方法。
1.利用标志性的语气助词判定句读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2.利用特殊句式断句(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
3.参考固定的词语结构来帮助断句
另外还有一些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
(五)把握文言文翻译的复习
1.译文要做到“信”“达”“雅”。“信”,即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和改变风格;“达”,即文字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三是要做到“雅”,指文句流畅,具有文采,准确、鲜明、生动。
2.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指按原文逐字逐句对照翻译,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意译是指按原文的大意翻译,即允许在内容不走样的前提下,用合适的话和表达方式表示。这两种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兼用,视原文情况而定。凡是遇到古今异义、词义通假、词序颠倒、句式特殊的句子,直译后语意不通顺,表达欠准确,则可练习上下文,适当用意译。
3.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翻译时,先要读懂原文,综合运用学过的古代汉语知识,理解词义,弄懂句意,理清层次,了解写法,掌握原文的概貌,还要了解原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境遇。翻译时可采用"留、换、补、删、调、贯"六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