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在动力

2015-08-15 00:45:02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政党法治法律

何 淼

文化是法治之源,法治文化是法治制度之源,政党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内在动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支撑。政党法治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对政党法治文化的解读应以政党为分析框架、以政党政治为分析平台、以法治文化为分析视角。政党法治文化的建构也应以政党精神、制度、组织、行为文化为着眼点。

一、政党法治文化概述

建国以来,我国走过的法治道路令人深思:从文化大革命时期“无法无天”的“人治”,到肯定“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立法进程用30多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300多年所走过的道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制定了243部法律,700多部行政法规,9700多部地方法规,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然而,与法制体系的建设相比,法治文化的形成却更为艰难。政党法治文化对于全面推进政党法治,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意义重大,应予以高度重视。

“政党法治”是指以政党章程和国家宪法作为政党活动的总规范,依靠政党法律和国家法律对政党权力实行全面规制的政党管理模式,核心内容是政党权力的依法确立、依法行使和依法制约。[1]“法治文化”是指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文化类型; 法治文化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前者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等,后者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2]“政党法治文化”实则由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等表层结构及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等深层结构组成,蕴含着政党的精神、组织、制度、行为文化等内容,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过程中,体现在处理党内、党政、党社、党际关系的范畴内,并将法治理念、法治精神、法治原则、法治方法渗透到政党法治、国家法治的实践中。

政党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内在地要求实行政党法治,没有政党法治,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政党法治能培育一种法律至上的法治文化精神,使党内成员形成一种法律自觉,进而辐射到党外。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法治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使人民对法律真心的拥护和信仰,以及政党对法律自觉的遵守和维护。一个国家的法治,如果没有进入文化状态,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持久的法治。“徒法不足以自行”和“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体现出法律在现实中若想真正得到普遍遵守和有效贯彻,除了器物层面完善的制度和强有力的实施之外,更需要内化于心,得到尊重和认可,进而形成能潜在影响大多数人行为惯性和思维模式的文化力量。

二、构建政党法治文化的路径

政党法治文化是实现依法治国、良法善治的重要力量。政党法治文化建设是政党思想、制度、行为、组织文化统筹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构建政党法治文化,既要重视意识观念的培育,也要加强政党法治文化与国家、公民法治文化的相互涵养。具体而言:

第一,在精神文化层面:一要正确认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并实施宪法和法律,把人民意志经过法律转变为国家意志和主张,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权利。二要树立正确观念,党政适当分开。党的领导不等同于党高于法,法律不能简单看做是党自身的意志,而是党在领导立法过程中经过协商讨论凝聚成的公共意志或社会意志。执政党也不得过多干预法律的贯彻执行,以减少执法者的特殊利益带来的腐蚀。

第二,在制度文化层面:一要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党的领导者应该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作为监督者,他们有权对法律的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以保障法律得到有效的正确的执行。作为被监督者,他们也要接受其他党员、公民和其他民主党派的监督,以防止他们凭借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二要制定完善政党法规,使各项活动依法而立、守法而行。政党法规体现了包括政党意志在内的全体人民的意志。应积极借鉴西方发达法治国家的理念,制定政党法,将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权利与义务以法律的形式公诸于众,纳入法治化轨道,使我们党能够得到各民主党派的有效监督而更加正确地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 使各民主党派能够接受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且更加有效地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政党文明。

第三,在行为文化层面:一方面,政党对内应加强法治教育、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政党法治文化是一种义务优先的文化,既强调党员对党内法规、法纪的遵守,又强化社会对国家宪法、法律的尊重。政党法治文化形成之后, 就会超越党员个体而存在, 成为全党必须认同、践行的思想、制度、取向, 党员个体的言行须受政党法治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政党对外应积极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作用。人们对自身行为的调控,要么出于趋利避害的本性,迫于强力的压迫—这是一种外在约束、硬约束;要么出于内心的认同和自觉遵从—这是一种内在约束、软约束。政党法治文化兼具这两方面的功能,有助于塑造并引导公民行为。应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广大群众树立法治观念、法治信仰,养成法治思维、法治习惯,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第四,在组织文化层面:一方面,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 它的文化也必然具有组织文化的特点。由于民主资源、制度资源的历史积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政党法治文化的组织依托和实践形式也会不同。应科学配置政党权力,为政党法治的践行提供体制条件,为政党法治文化的生成提供现实土壤。另一方面,政党政治本质上是利益政治,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要保障党员个体和党组织的权力,又应履行对国家、社会、人民的职责和义务。应明确政党职能,为政党法治提供价值指向;应健全政党法治,为政党法治提供本体依托;应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深化司法制度改革,全面提高政党的法治化水平。

第五,就文化本身而言:一方面,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同轨。观念支配行为,思想决定行动,法治表现为制度,却生成于精神。以法、法治为原点的法治文化,不仅包含着对现实法治实践的肯定,也包含着人类有关法治的理想追求。法律只有符合人们的文化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才有可能被广大民众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政党法治文化建设应注重制度性文化与观念性文化的结合和互动。另一方面,本土文化与世界文明结合。一国的法治文化总是与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相适应的。中国的政党法治文化首先应参照本土文化和现实国情,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目标;同时,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精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法治理念,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丰富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法治文化。

猜你喜欢
政党法治法律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中国卫生(2015年1期)2015-11-16 01:05:56
让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