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农牧技术人才培养问题探究——以云南省迪庆州为例

2015-08-15 00:44孙志娟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迪庆农牧业全州

孙志娟

(中共迪庆州委党校 教务科,云南 香格里拉 674400)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横断山脉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腹心地带,总面积23870 平方公里,辖香格里拉市、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和经济开发区三县一区,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迪庆州党委和政府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药则药,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充分发挥地区和民族的优势,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粮食、畜牧业生产水平逐年提高,农牧业生产条件有了极大地改善。2014 年,全州农业产值81249 万元,增长6.3%;牧业产值58510 万元,增长7.4%。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牧业的发展,对农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近些年来,受多方面的影响,迪庆州农牧技术人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较多,已严重影响到农牧业的发展进程。如何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充分挖掘人才潜力,调动人才积极性,培养合格农牧业人才,是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并致力解决的问题。

一、迪庆州农牧技术人才的现状

1.农牧专业技术人才持续增加,但区域分布不合理。2014 年,迪庆全州共有农牧专业技术人员626 人(含工人41 人)。州级所属人员140 人,县级农牧局所属271 人。迪庆州下辖29 个乡镇,农牧技术人员为215 人。全州种植技术人员有304人,其中州级所属为86 人,县级种植技术员131人,乡镇种植技术人员87 人。全州共有畜牧技术人员270 人,其中州级所属人员为35 人,县级所属人员为119 人,乡镇所属人员为116 人。德钦县共有8 个乡镇,畜牧技术人员却仅有3 人,区域分布不合理,导致该区域对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迫切需求亟待解决。农机技术人员全州共有52 人,其中州级所属人员为19 人,县级所属农技人员为21人,乡镇所属农机技术人员为12 人。

2.农牧专业技术人才的文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整体偏低。从迪庆州农牧技术人员从文化程度分析,全州有研究生学历的技术人员10 人,占全州农牧技术人才总数的1.6%;大学本科学历的209人,占全州农牧技术人才总数的33.39%;专科学历的277 人,占全州农牧技术人才总数的44.25%;中专学历的126 人,占全州农牧技术人才总数的20.13%;高中及以下文化的4 人,占全州农牧技术人才总数的0.64%。即是说,全州农牧专业技术人才的文化程度整体偏低。特别是德钦县的115 名技术人员中,研究生学历的为零,本科学历的有33人,占德钦县农牧技术人员总数的28.69%;专科学历的44 人,占德钦县农牧技术人员总数的38.26%;中专学历的35 人,占德钦县农牧技术人员总数的30.43%;高中及以下学历的3 人,占德钦县农牧技术人员总数的2.61%。德钦县农牧技术队伍普遍呈现出文化程度较低、与现代农业推广不相适应的问题,由此延缓了德钦县农牧业快速发展的周期。

3.成立综合技术服务站,加强对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的培训力度。以乡镇农科站的技术人员为主,实行片区负责制,由指定的负责人具体跟进,指导农牧民解决在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加强对农牧民的示范、培训力度。目前带动了一大批种养殖大户、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的技术人员,逐步探索出了解决在编技术人员不能满足广大农牧民需求的新路子。

二、迪庆州农牧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迪庆州农牧技术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推动了迪庆州农牧业的发展,大大缩短了迪庆州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新兴科技需求的增大,迪庆州农牧技术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群众的需求与职能部门人员配备之间的矛盾。随着现代农牧业的发展,传统的种植、养殖、人工耕作的模式已经不能与之相适应。广大农牧民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诸如,农机操作以及维修、烟草栽培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牲畜疾病防治等的需求日益扩大,而职能部门的人员配备仅仅考虑到部门本身的编制需求,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人员配备较少,与迪庆的农牧业发展趋势、农牧民的具体需求不相适应,反映了群众的需求与职能部门人员配备之间的矛盾。

2.农牧技术人才数量偏少,不能满足需求。第一,由于农业部门工作任务重,条件差,生活待遇低,近几年,高层次、高素质的农科院校毕业生多数不愿回本州、县工作,新增技术人才学历层次低,专业对口的少。第二,农牧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州、县市,影响农牧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迪庆州共有农技人员626 人,其中70%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县、州,基层农牧技术推广人才明显不足。就技术力量覆盖而言,迪庆共有29 个乡镇,189 个村民小组,每一名农牧技术人员要指导近500 名农民,农牧技术人才奇缺,与当代农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很不相适应。尤其是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高原特色农业后,如葡萄、药材、食用玫瑰等新农产品的种植、荷兰小母牛、四川简阳大耳朵羊等的养殖、收割机、插秧机等新的农机产品的推广等,都离不开农牧技术人员的指导。

3.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新技术推广难。迪庆州农村主要分散在边远的山地,农民居住的地方分散不集中,信息落后,消息闭塞,为农牧技术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农民群众是农牧技术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牧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牧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第一,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大多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科技、新事物、新品种的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存在一定的难度,农牧技术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第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迪庆州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新型的农作物和现代化的种养殖手段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牧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难以理解,农牧技术推广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科技创新手段滞后,发展后劲不足。

4.农牧技术人才学用脱钩,难以真正发挥作用。第一,用人机制不科学,学用脱节问题较为突出。专业技术人员进不到对口单位工作,非专业人员却时常占编;农牧业推广部门普遍存在人才能进不能出,大量非专业人才占据农技推广岗位;专业技术人才缺乏钻研业务的动力和为农服务的活力。第二,基层农牧业服务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现象,导致农牧业技术推广工作开展困难。一些拥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士,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能力,真正能为迪庆州农牧业的振兴献计献策者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特别是对现代农牧业发展、高新农业技术的应用、农业产业化建设等,能力更是欠缺。由于新的农牧专业技术人才没有得到补充,现有的年轻的专业技术人才又不能及时脱颖而出,出现了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第三,基层农牧技术推广部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差,社会地位低,靠吃财政饭,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发挥不了应有的推动作用。

5.培训体制机制不完善,需求数量小、地区分散,培训安排难度较大。2014 年,迪庆州农牧局到村社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4 期,多采用室内讲授、田间指导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但培训范围较小,未能对周边村社起到辐射作用。同时,培训没有完善的体制机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基本上都是请到哪方面的专家,则临时安排到哪个村镇进行培训,没有形成一定的连续性和长期性,效果难以保证。

三、加强迪庆州农牧技术人才培养的对策

1.强化培训的针对性,满足各民族群众的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在实施培训前,要对农民进行调研,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开展分类型、分层次、分领域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从而增强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迪庆州的维西县、德钦县和香格里拉市,自然禀赋、气候和产业结构相异较大,各县市对人才和培训的需求各不相同。根据迪庆州农牧局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办公室2014 年对全州农牧民培训需求的调研报告显示,维西县对中药材种植员、蔬菜园艺工的需求量较大;德钦县则对畜禽养殖技术员的需求量更大些;香格里拉市对病虫害专业防治人员、农机技术维修人员的需求量加大。2014 年底,迪庆州农牧局农村劳动力培训办公室对各乡镇前来参加培训的农牧民的问卷调研显示,农牧民对培训和技术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机操作、病虫害防治、牲畜疾病防治等方面。很明显,农民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与自己所在乡镇或村社的主导产业密切相关。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在进行技术培训时,要根据当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户的需求进行,方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2.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育乡土人才。椐有关部门统计,到2014 年底,迪庆州共有已经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68 户,涵盖种植、养殖、畜牧、农机技术等各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的收入。从迪庆州农村的实际出发,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全力支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种养殖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促进迪庆州农民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切实解决好“谁来种”的问题,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增强农民致富的积极性。二是有利于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党员的带头作用,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三是通过对社员的示范指导、培训带动,利用社员扩大覆盖面。第二,重视培育和用好乡土人才。健全乡土人才评聘机制,将农村中的“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土专家”、“田秀才”等人才吸纳进来,壮大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引领周边群众致富,通过全方位开发人才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壮大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培训方式。迪庆州及维西县、德钦县和香格里拉市有关职能部门,要根椐广大农牧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一成不变的室内讲授培训方式,加大“请进来,送出去”培训的力度。第一,送出去培训。通过到发达地区培训和参观考察,开阔广大农牧民和农技人员的视野,更新思维定势,为促进迪庆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第二,请进来。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和发达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功人士到迪庆州授课,现场指导,可以尽快提高专业人员专业水平、政策水平和责任意识,提高广大农牧民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加强内部交流。迪庆州及维西县、德钦县和香格里拉市有关职能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有计划地开展县、乡镇、村之间的经验交流、参观学习、观摩考评等活动,相互借鉴,有效提高农技人员和广大农牧民的实践和运用能力。例如,2010 年—2014 年,迪庆州农牧局先后派出种养殖大户、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大学生村官等到四川绵阳、广西百色进行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调整专业技术人才结构,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第一,做好专业调整。迪庆州有关职能部门要在深入调研,摸清专业技术人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业务需要和可能,及时对专业技术人才结构进行调整,力求做到专业对口。第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招收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满足迪庆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第三,要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把农牧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推向市场。第四,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同时,积极鼓励县直部门的农业技术人才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到乡村组具体指导工作。第五,要健全岗位责任制。要根据工作需要,对不同职称、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进行明确分工,明确岗位,明确责任,明确目标,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调动全体农牧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迪庆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5.建立完善相关体制机制,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培训。第一,建立县、乡人才结对联系制度或互动交流机制。第二,打破现有的“40 人以上需求”才进行培训的模式,集合本州内有相同需求的农户长期进行技术指导。第三,建立完善的培训体制机制,确保农牧技术指导的长期性和连续性。第四,加强农民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开展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定期评定农民技术职称;出台相关政策,每年给予农民技术人才一定的补助,鼓励农民成为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猜你喜欢
迪庆农牧业全州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古代诗歌对全州的文学书写
云南迪庆 留住美丽乡愁,绘就雪域高原的“诗和远方”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泸西县总工会:全州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会议在泸西召开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农业主要税收收入
黑龙江绿友农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