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文化建设思想论析

2015-08-15 00:44朱宗友王继云苏丽亚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苏俄苏维埃人民出版社

朱宗友 王继云 苏丽亚

(阜阳师范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阜阳 236041)

列宁文化建设思想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学界大多从纵向的纬度对此作了概括和提炼,笔者拟从横向的纬度对列宁文化建设思想进行梳理和归纳,以求教于方家。

一、加强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 只有大力发展文化,苏俄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建成

在列宁看来,苏俄社会主义能否建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建设的进展状况。显而易见的是,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因政治和军事斗争的缘故,和西欧国家相比,依然是一个在经济文化上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这种境遇下,人们普遍关心的焦点问题是苏维埃社会主义能否建成。就此,孟什维克、西欧社会民主党人对俄国十月革命进行猛烈抨击,认为俄国经济文化落后,不具备进行社会革命的条件。因此,即使在俄国建立了社会主义,也只是“早产儿”。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布尔什维克要在经济落后、文化不够发达的俄国建成社会主义,是不可能的,必然走向失败和破产。

针对这种观点,列宁深刻地指出:“我们的敌人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我们在一个文化不够发达的国家里推行社会主义是冒失行为。但是他们错了,我们没有从理论……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1]即是说,孟什维克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认为只有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里才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从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建成社会主义。但是,俄国革命没有像孟什维克们所主张的那样,而是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即先进行革命夺取政权,而后在这个政权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列宁这一思想表明,“无产阶级在文化落后的国家掌握政权的可行性以及在掌握政权后强调文化建设对建成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2]鉴于此,列宁特别强调指出:“要使整个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3]即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和技术教育,以此来推动整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

(二)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

按照列宁的设想,“苏维埃政权是一种比在西欧各国所形成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要高得多的民主形式;这是真正的民主,劳动者、工人可以而且应当统治非劳动者,统治社会上的剥削阶层,工人、士兵、农民和铁路员工没有地主、资本家,自己也能够当家做主。”[4]“我们把资产阶级文化所创造的、被用来欺骗人民和维护资本家的一切东西夺了过来,以满足工人和农民的政治需要。”[5]

然而,在俄国,由于当家做主的工人农民文化的落后,他们既不能亲自参加国家管理,又不能以主人的身份进行有力的监督,这样,也就迫使苏维埃政权不得不起用旧政权的工作人员。这种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落后文化之间的巨大反差,也就难以发挥苏维埃政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功能,广大人民群众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也无从实现。对此,列宁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深深知道,俄国文化不发达是什么意思,它对苏维埃政权有什么影响;苏维埃政权在原则上实行了高得无比的无产阶级民主,对全世界作出实行这种民主的榜样,可是这种文化上的落后却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制度复活。”[6]正是由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受文化水平的制约,“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治”。[7]

基于此,列宁认为,要从巩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高度看待和重视文化建设。“要使整个苏维埃建设获得成功,就必须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阶段。”[8]所以,列宁再三强调,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到更为重要的位置。

(三) 文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必要条件

1.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管理水平,发展壮大苏维埃经济。国内战争造成的创伤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至使苏维埃俄国的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因此,如何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以便恢复和发展经济,就成为苏维埃政府最紧要的任务。为此,除采取特殊的经济政策外,必须着力推进文化建设,必须“进行长期的工作来教育群众和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9]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大量有文化素养的劳动者、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巩固苏维埃经济,发展壮大苏维埃经济。因为在列宁看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2.强化教育,普及文化,实现苏俄电气化。拥有发达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是苏俄成为真正文明国家的前提条件。基于此,列宁认为,要恢复和发展苏俄经济,就必须拥有体现现代先进技术的大工业,而电力就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成就。因此,努力实现苏俄电气化成了头等重要的大事。“电气化是我们面临的所有伟大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10]“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11]要大力发展电气化,客观上要提高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知识,才能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因为电气化本身就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体现。因此,列宁清醒地认识到:“不识字的人实现不了电气化,而且仅仅识字还不够。只懂得什么是电还不够,还应该懂得怎样在技术上把电应用到工农业上去,应用到工农业的各个部门中去。”[12]要实现这一任务,“就需要有更高的文化和教育”。[13]

二、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长期性、继承性和人民性

(一) 文化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持续推进

1.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列宁日益认识到文化建设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制约,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刻不容缓。但是,列宁也清醒地认识到,文化建设与政治、军事革命不同,其进程要缓慢得多,花费的时间会更多一些。因此,列宁告诫大家:“在文化问题上,急躁冒进是有害的。我们许多年轻的著作家和共产党员应该牢牢记住这一点。”[14]列宁指出:“文化任务的完成不可能像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那样迅速。应当懂得,现在前进的条件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在危机尖锐化时期,几个星期就可以取得政治上的胜利。在战争中,几个月就可以取得胜利,但是在文化方面,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从问题的性质看,这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我们应该使自己适应这个较长的时期,据此规划我们的工作,发扬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始终如一的精神。”[15]

2.物质基础非常薄弱和传统文化积弊深重是文化建设具有长期性的根本原因。第一,文化建设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但是,在当时的苏俄物质基础非常薄弱,而要夯实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任务。第二,俄国的传统文化积弊深重,影响广泛至深,消除其对人们的影响需要时日。列宁对俄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弊及其带来的严重影响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刻的揭示。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列宁指出:“旧社会依据的原则是:不是你掠夺别人,就是别人掠夺你;不是你给别人做工,就是别人给你做工;你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可见,凡是在这个社会里教养出来的人,可以说,从吃母亲奶的时候起就接受了这种心理、习惯和观点——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或者是小私有者、小职员、小官吏、知识分子,总之,是一个只关心自己而不顾别人的人。”[16]

(二) 要继承、学习和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优秀文化成果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7]这就是说,人们总是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也只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造历史的活动。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和妥善利用俄罗斯传统文化遗产,有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列宁文化理论的重要内容。正如有学者所说:“人类文化发展继承性的思想是其理论的基本论点。”[18]

当时,无产阶级文化派主张建立纯而又纯的无产阶级文化,为此,要与过去的文化截然分开。他们把“无产阶级协会”说成是“无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艺术的实验室”。他们声言:“创造新的无产阶级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基本目标”,认为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只有靠无产阶级自己的力量,靠无产阶级出身的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等等才能得到解决。”[19]这种虚无主义地对待文化遗产,在当时是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反映了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情绪。列宁对这种虚无主义和全盘否定的态度提出了严肃批评。他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20]在这里,列宁清楚地说明了无产阶级文化同过去人类历史上业已存在的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继承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际上,也就否定了无产阶级文化本身。列宁认为,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21]

(三) 文化建设要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

1.文化建设首先要回答的是文化到底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可以说,不同的阶级阶层,由于经济地位和所处环境的差异,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回答。在列宁看来,文化应该为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服务。“我们要运用全部国家机构,使学校、社会教育、实际训练都在共产党员领导下为无产者、为工人、为劳动农民服务。”[22]

2.文化建设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人民群众创造和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群众为精神财富(文化) 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还参与精神财富(文化) 的创建。第一,为精神财富(文化) 创建提供素材。比如,有许多成功的文学作品所反映的都是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他们是“剧中人”。第二,不少精神财富(文化)本身就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他们又成了“剧作者”。因此,文化建设的成果也必须由人民群众来分享。列宁指出:“我们的工人和农民……有权利享受真正的、伟大的艺术。……他们是文化的土壤。”[23]苏维埃政权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权,他们是这个政权的主人,毫无疑问,文化建设要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苏维埃政权在历史上第一次不仅从各方面为受资本主义压迫的群众的组织提供方便,而且使这种组织成为自下而上、由地方到中央的整个国家机构的持久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24]

三、苏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与方式

(一) 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

1.为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列宁指出,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全部经验表明:这个事业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承认党的领导作用问题,在讨论工作和组织建设的时候,决不能忽视这一点。”[25]他还从十月革命以降苏维埃取得的成就来进一步阐明这一观点。“三年来,苏维埃俄国抗击世界帝国主义进攻的全部斗争,是与党认识到自己的任务是帮助无产阶级起到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作用这一点分不开的,无产阶级起不到这种作用,就无法打垮资本主义。”[26]

2.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是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的必然要求。列宁提出:“从原则上说,对于应该有共产党的领导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任何怀疑。”[27]革命胜利后,反映时代变革的文化艺术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说明,新生活激发了艺术家们的创造热情。同时,也出现“每一个艺术家和每一个希望成为艺术家的人,都能够有权利按照他的理想来自由创作,不论那理想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现象。可以看出,文化艺术领域出现自由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针对这种情况,为保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列宁提出在文化艺术领域要加强党的领导。“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决不可以无所作为,听任混乱随意扩散开来。我们还必须有意识地努力去领导这一发展,去形成和决定它的结果。”[28]

(二) 坚持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战略

列宁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把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作为拉动苏俄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而且能够结合苏俄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实际,将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环节,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战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是,它们又都相互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29]

列宁将苏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看成是紧密联系的有机体。政治上的统治地位,为工人阶级接触文化提供了机会,但如果不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要使他们参与政治生活、参与社会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建设等,都将是一句空话。国家发展经济要求懂技术、素质高的工作人员,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列宁曾指出,政治、经济的变革为文化变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他说:“我们没有从理论(一切书呆子的理论) 所规定的那一端开始,我们的政治和社会变革成了我们目前正面临的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30]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列宁更加深刻地体认到落后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和消极影响。苏维埃政权的建立,意味着生产资料和国家政权都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这说明“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经济和政治手段足够了”。但是,“我们所缺少的主要东西就是文化,就是管理的本领。……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31]

(三) 坚持利用与培养相结合,切实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1.要充分利用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来的专家、知识分子为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基于苏俄特殊的国情,在文化队伍建设上,列宁主张要把从资本主义社会走过来的旧专家、旧知识分子充分利用起来,为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众多受过教育、有知识的各行各业的专家。而已经掌握政权的苏俄无产阶级,并不拥有足够数量的这类专家。因此,摆在苏俄无产阶级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将旧专家、旧知识分子吸引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利用起来。列宁正确地认识到,资产阶级出身的专家并非就是资产阶级。他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为资产阶级服务,在无产阶级社会里,他们也会为无产阶级服务。

2.苏俄要培养和建立自己的文化工作者队伍。要培养、建立自己的文化工作者队伍,第一,利用现有资源,着力对旧专家、旧知识分子进行教育改造,促使他们转变立场,将他们吸引到苏俄无产阶级这边来,为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第二,无产阶级政党从工人和农民中训练和培养自己的新人,使之成为文化工作者。在苏俄文化队伍建设上,列宁主张利用资产阶级专家为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强调要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从而体现运用和培养相结合的文化建设原则和方式。

[1][15][25][27]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5、268、173、174.

[2]俞敏、李小姗.列宁后期重要著作与理论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9.

[3][8][10][13]列宁全集:第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6、176、169、176.

[4]列宁全集:第3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0.

[5]列宁全集:第3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5.

[6][9][24]列宁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66、727、722.

[7][11][16][22][26][30]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90、364、291、125、304、773-774.

[12][20][21]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3、281、281.

[14]列宁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78.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

[18][俄]M·P·泽齐娜等著.刘文飞、苏玲译:俄罗斯文化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78.

[19]列宁全集:第6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63.

[23][28]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38、434.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32.

[31]列宁全集:第4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3.

猜你喜欢
苏俄苏维埃人民出版社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八——苏俄石油工业国有化博弈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川陕苏维埃铜币伪品现状分析
抉择
人民出版社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和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