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燕
(中共赣州市委党校 科技文史教研室,江西 赣州 341000)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国家逐步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地位和民族尊严大幅度提升。习近平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然而,大国崛起和复兴必然伴随着各类危机。面对极为不平静的国际环境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发展环境,习近平也指出:“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从严治党,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2]这一重要论述,折射出共产党人的高度清醒与高度自觉。站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困境,全国上下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激发奋发向上精神,克服精神懈怠和自我陶醉,在取得的成就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面临的各种困难、风险以及挑战面前,保持昂扬的斗志,完成共产党人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深刻揭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即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忧患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它决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也不是凝固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其内涵形成于所处的社会背景并与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关联互动。我国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表明:忧患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自觉和政治经验,它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时代化内涵,同时,也高度契合每一阶段发展进步的现实需要。从辛亥革命开始,近代中国主要经历了和正在经历建党建国、建设发展、富国安邦、振兴复兴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都面临着迵然各异的机遇和困境,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阶级特色的忧患意识。
在近代中国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凌辱,内忧外患,灾难深重,危在旦夕,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建国伟大征程中所形成的民族存亡、独立自主的忧患意识,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强烈。党执政以后,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要做到“两个务必”,并把中国共产党人执掌政权比作“进京赶考”。他还指出:“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之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要和我们做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3]这是在政权斗争还未取得完全胜利时对于执政安危的忧患。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时期内,由于诸多原因,中国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世界发展水平,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面对西方国家经济和科技高度发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落后的事实,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追问之下所形成的忧党忧国和忧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忧患意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面对苏共亡党亡国、东欧国家剧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资本主义倾向,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步显现的矛盾和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4]这一时期所形成的以人心稳定、社会稳定、国家政权稳定为核心的患忧意识,化解了各种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矛盾和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继续推进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面对能否执好政掌好权、能否解决突出的社会矛盾和问题、能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化解党的执政风险为核心的忧患意识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胡锦涛在建党九十周年讲话中突出强调了忧患意识,不仅号召全党同志要“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更指出:“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5]而且,第一次明确提出当前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他还指出:“我们完全有理由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而自豪,但我们没有丝毫理由因此而自满,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6]
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四大考验”以及“四大危险”,要求全党不要陶醉于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要看到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同时,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底线思维”与胡锦涛同志的忧患意识一脉相承。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党员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意味着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与政治责任感和事业责任感是相统一的。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环境、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笔者认为,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安全是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各项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障。90 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历经风雨,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关键就在于始终存有安而不忘危的忧患意识。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党的执政地位既不是与生俱来的,党的执政安全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新时期,全球一体化步伐加快,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融碰撞,党执政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社会环境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国际形势看:西方国家和平演变中国、分裂中国、遏制中国进入强国行列的想法没有变,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延续,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着威胁与挑战。
从国内看: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明显增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期待指数与满意程度两者之间呈现出相背离趋势等等。
因此,要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的执政安全,就必须时刻保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从容和淡定,才能大胆有效地应对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党的执政地位才能坚如磐石,立于不败之地。
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执政水平必须在实践其政治使命过程当中得到不断地提高。马克思认为,事物发展总是在曲折中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社会发展不可能风平浪静,社会进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可能以直线道路的方式到达最终目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7]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完成执政使命,为人民执政好政掌好权,就必须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汲取世界上一些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努力提高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抵御风险能力。再者,忧患意识本身就意味着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心存风险,敢于担当,执政党才会主动应对挑战,在逆境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说,危机和风险就是提高执政能力及优化执政方式的一剂良药。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和必要前提是推动科学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我国发展所面临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外部和内部对发展的制约日益凸显。要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就要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走出发展困境,党员领导干部就必须时刻存有忧患意识,并把忧患意识化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自觉提高责任感、进取心,用长远的历史眼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深邃的战略眼光去正确地认识形势,在强烈的危机感中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依法执政能力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本领,加快改革的步伐,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智力保证。
同时,只有党员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才能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体要求,克服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有力解决“四风”问题,有效克服“四风”之害,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作风,使党永葆生机活力,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进一步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是新的历史阶段和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党员领导干部要从树立理想信念、开阔眼界视野、锤炼工作作风、培养进取精神和塑造良好心态等五个方面着手,树立和增强忧患意识。
从古至今,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政党,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其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其战胜困难的制胜法宝。否则,它就难以为继、不能长存于世。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正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1.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拧紧了人生的“总开关”,就补足了精神之“钙”,就紧紧抓住了人类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就不会在变化的世事中迷失了方向,丢掉了主张。
2.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90 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30 多年实践发展的根本总结,因此,它是时代化、民族化、中国化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具体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9]我们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出来的正确道路。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3.坚定“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坚信美丽“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联系,实际上就是现阶段中国人的社会主义梦。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结果,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实践检验,就是坚持了“三个自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当前,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依然面临诸多可预料的困难和不可预知的风险: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三个没有变”,目标虽明确,但依然在路上。只有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我们才能在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环境中稳住阵脚,既不误入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陷入封闭僵化的老路,才能离美丽中国梦越来越近。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没有对大势、全局的把握,就不可能尽早地发现隐蔽的风险和发掘可能的机遇。
1.把握理论大势,看清现实环境大势,踩准时间大势。第一,理论大势解决的是以什么为指导、以什么为引领、以什么为方针、以什么为政策的方向性原则问题。党员领导干部的一切思想、理念及行为,都必须在这个框架当中形成和落实。在中国,理论大势就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现实环境大势就是指国家的外交环境、国内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时间表、路线图、总方针,对于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逐步理顺体制机制,营造更优的发展环境。第三,时间大势总体要求就是要在历史长河大势中思考时代重大课题,现阶段就是指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阶段性划分,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个一百年”,就是我们民族复兴的最大时间表。
2.谋划全局,善抓大事。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抓大事、谋全局,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战略问题、全局指导、宏观决策上”,“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10]这些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第一,党员领导干部谋划发展要从全局出发,决不局限于局部,决不脱离于实际。只有这样,各项决策和工作才能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具有实效性。同时,对于风险和隐患的防范,才能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第二,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抓住大事。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重点,就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本末倒置,就能做到有主有次、抓住事务的核心和关键。要达此目标,党员领导干部要有对大事抓住不放的恒心,对新事勇于开拓的闯劲,对难事善于攻坚的决心,对急事当机立断的勇气,确保干一件事情成一件事情,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源头上减少风险和隐患。
1.深入社会,认清形势,保持清醒。有学者曾提出,中国已经进入一个高风险的社会。进入高风险社会有一些重要标志,例如: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中国在最近这十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历次关于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排名中,中国都榜上有名;政府部门公信力以及基层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仍有下降趋势,部分基层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和维护;道德滑坡严重,道德的制约力、影响力、凝聚力正被现代文化所建立的陌生人社会所取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摇摆、异化、消失;主流信仰日益缺失,社会凝聚力、感召力下降。因此,增强忧患意识,党员干部就必须要深入社会,理性分析形势,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2.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广泛调研。增强忧患意识,第一,要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把党员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贯穿到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当中,常怀忧患之思,常怀自警之心。第二,坚持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得不到群众的拥戴,就会失去其生命力。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要解决好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就要端正位置,深入群众当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面对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充分了解,学会换位思考,予以理解,并尽力解决;尊重群众意愿,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穿在思想作风、政策制定、工作落实、政绩考核、发展评价等方方面面,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化作我们的思想源泉和执政资源。第三,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地方发展的引领者、带跑人,只有真正深入社会、联系群众、广泛调研,才能够真正领会到中国古老治国方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哲学意义,才能常怀忧党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常保兴党兴国兴民的干劲。
忧患意识从来都不是一个静态表述,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它不可能凝固为某一种固定模式,而是随时代发展赋予其新的内涵。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壮大历史表明,党在忧患中诞生、忧患中发展、忧患中壮大。中国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是清醒的忧患、自觉的忧患和理性的忧患。这种忧患意识来自对于所处时代的清醒认识,来自于对机遇和挑战的冷静判断,来自于对信念信仰理想的政治自觉和事业的政治追求。面对新形势,胡锦涛同志曾指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11]
1.保持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时代在变化,环境在变化,不同阶段现实矛盾也有新的特征。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就要自觉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要敢于啃骨头、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等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必然会面对巨大的阻力,产生新的社会问题。这些都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树立忧患意识,保持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化危机,抓机遇,促发展。
2.激发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创业动力。忧患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它是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的使命和伟大以及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理性心态。在阶级社会里,忧患意识根源个人的家国意识,根源于中国人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在努力付出的过程中、在为家国创业的过程中,才能形成持久而深沉的忧患意识、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把它转化为履行职责、承担重任、创业奋进的工作动力,凝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在忧患中拼搏,在忧患中进取,在忧患中有为,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实现各项奋斗目标和崇高理想。
3.要立足本职,抢抓机遇,推动发展。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忧患意识落实到本职工作当中,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扎实取得各项工作成绩,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1.警惕逃避心理,实事求是,直面危机。典故“扁鹊见蔡桓公”,反映的是一种逃避危机的心理,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无助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会一味地放纵危机的扩大和蔓延,最终走向无可救药的地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随时可能到来的危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未雨绸缪,实事求是,敢于担当,随时做好应对的准备,才能在危机到来之后应付自如。
2.完善体制机制,勇于创新,化危为机。危机往往出现在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转变阶段,意味着一次新机会的来临。科学完善的制度起着根本性、预防性和保障性作用。第一,要设立社会问题和矛盾的监测机制、预警机制、处置机制。党员领导干部要善于发现可能出现的危机,能够准确判断危机性质,及时找准引发危机的根源,还要在危机发生之前形成应对策略。第二,危机的出现,是过去存在问题的集中爆发。党员领导干部能否既坚持原则,又要打破传统,突破条条框框,创新举措,化危为机,是关键要素。
3.因势利导,遵循规律,降低及化解危机带来的风险。事物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内部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按规律办事,就不会走进迷途,不会搞错方向。危机的产生也有其自身规律,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和利用规律的能力,应对危机时做到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就能降低及化解危机带来的风险。
[1]习近平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29.
[2]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08.
[3]毛泽东选集[M].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317.
[4]胡锦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08.
[5][6]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7—01.
[7][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8.
[8]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7.
[10]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19.
[11]胡锦涛同志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