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高明,陆 叶
(盐城市农业委员会,江苏盐城 224002)
盐城是江苏的农业大市,也是江苏乃至全国超百亿斤产粮大市。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盐城市种植业系统紧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核心,连续多年打胜小麦赤霉病防控、区域性水稻稻瘟病防治硬仗,主动有效应对2013年夏季高温热害、2014年秋季低温阴雨等历史罕见恶劣天气,突出重点狠抓粮食生产,创新实践推广联耕联种,提档升级建设农业园区,有力地推动了种植业生产发展,促进了全市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当前,全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常态。盐城的农业发展正处于调结构、转方式的转型期,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期,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并存期,新一轮农业农村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传统的种植业生产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近期结合调研,对推动盐城种植业工作迈上新台阶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段时期以来,习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春节前后中央和省、市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相继召开,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推动种植业工作迈上新台阶提出了诸多新形势、新追求、新要求。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显,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愈发增加。盐城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盐城是农业大市,农业是盐城大事。这两年,对农业结构调整、联耕联种、粮食生产、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问、亲自抓,研究会办、视察指导次数多、频率高。2015年,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尤其是对联耕联种等更加重视,是农业部门开展工作强有力的组织支撑。
习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指示要 “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强调了现代农业建设 “四个特征”、 “三高要求”和 “三个加快”的重要内涵,更是提出了 “带好头、领好向”和 “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盐城市委书记朱克江在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盐城作为农业主产区,承载着江苏农业的希望和未来,是江苏在全国带好头领好向的重要支撑。因此,带好头、领好向、上台阶是盐城做好种植业工作的必然要求,要推动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在全国带好头,推动联耕联种、农业园区建设等方面迈上新台阶。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减缓,下行压力对农业生产压力加大,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课题,发展绿色农业成为重要追求。盐城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加快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大力发展以绿色环境为前提、绿色生产为基础、绿色产品为标志、绿色生活为追求的绿色农业。新常态下,高举绿色发展旗帜,构建绿色农业特色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必然的追求和方向。
不难发现,推动现代种植业发展,当前仍面临不少问题。极端天气频发多发、病虫害重发趋势明显,威胁丰产丰收;新常态下,粮食涨价增收难度越来越大;园区建设在重大项目、基础设施、产业特色、平台服务、地方投入等方面,与先进地区有明显差距;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专业服务发展不快,劳动力严重短缺,制约现代种植业发展。特别要强调的是,由于重视程度、研究深度、推进力度有差别,各地在联耕联种推进上存在较大不平衡性。上述问题,都是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工作,急需重点研究和着力破解的。
推动现代种植业迈上新台阶,考虑围绕习总书记“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的总要求,高举绿色发展旗帜,主动适应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 “加快四化进程、促进三个提升”,即加快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专业化服务、产业化开发进程,促进生产能力、科技水平、产出效益提升。2015年的具体目标上,粮食每667m2产增1%、总产保持在700万t以上;推广联耕联种20万hm2;全面推进 “一镇一园区”,重点建设和认定30个农业园区。
以提高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推广联耕联种,改善基础装备,切实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2.1.1 优化调整种植结构
按照 “稳粮、缩棉、扩经”和 “上规模、增效益”的基本思路,立足沿海、里下河、淮北和都市农业四大农区,突出优质稻米和专用小麦,加快 “四改”进程,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按照 “调优布局、做强产业”的思路,突出发展粳稻生产,加快实现百亿斤粳稻产能,着力建设全国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围绕做大扶强,积极打造全国知名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基地;坚持市场导向,重点建设专用小麦、沿海啤酒大麦和双低油菜、渠北小杂粮、射阳中药材等一批县域特色产业基地。招引中粮集团等国字头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发展特种稻米、高档稻米,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牵头,大力发展区域公共品牌,努力打响 “盐阜稻米”品牌,切实提高稻米产业附加值。
2.1.2 全面推进联耕联种
坚持 “3+2”工作思路,把握 “尊重规律、群众自愿”基本原则,强化宣传发动和引导,探索建立利益联结,以综合型专业合作社为重点突出实施主体培育,更大力度推广联耕联种,基本实现联耕联种模式稻麦产区全覆盖,着力推动向联耕联管、联耕联营拓展,促进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双提高。以6.67~20hm2的规模种植为重点,积极发展家庭农场、规模大户等多种形式以农民为主体的规模经营。
2.1.3 切实改善基础装备
积极争取并整合实施国家和省高标准粮田建设、基本农田建设、优质粮产业基地、旱改水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旱改水”和高产农田标准化,提高农田旱涝保收能力。突出农机农艺结合,着力控减直播稻、寄种麦,重点推广机插秧和小麦浅旋耕精量、半精量机条播,切实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以规模基地、农场、园区等为载体,建立苗情监测、数据采集、自动控制等信息应用平台,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领域的示范应用。
深入开展绿色增产行动,加快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深化高产增效创建、每667m2产吨粮县市创建、周年高产模式创建等三项创建,建设良田沃土,普及良种良法,实现种子播种量、农药喷施量、化肥使用量各减10%的目标,努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
2.2.1 突出开展绿色增产行动
按照 “增产增效并重、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生产生态协调”的要求,坚持绿色生态发展,主动顺应联耕联种、秸秆还田发展趋势,以 “四主推”为重点,突出推进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总结、示范、推广一批绿色、高产、增效集成技术模式。强化县级农业部门品种布局主体地位,推进县域品种利用布局规划,加大品种退出力度,按照一个作物一个县 (市、区)一个品种当家、两个品种辅助的思路,科学合理选择主推品种。坚持良种良法配套,积极推广稻茬小麦机条播、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稻麦油机械化播栽、秸秆还田配套管理等高产高效技术。贯彻 “绿色植保、公共植保”理念,集成推广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相结合的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推广生态种植模式,积极发展绿色、有机稻米,推动 “粮仓”带头转型。
2.2.2 突出抓好高产增效创建
突出高产田攻关、万亩片示范、整建制推进等三大重点,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逐步实现高产创建村有百亩田、镇有千亩方、县有万亩片,力保 “吨粮市”创建成果,力争以县为单位全部实现稻麦每667m2产吨粮目标。
2.2.3 突出抓好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
全面启动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把好补充耕地的质量关;切实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准确把握全市耕地质量变化动态;突出开展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等,提升耕地内在质量和持续生产能力;改变施肥方式,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建设高标准粮田,建立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的应用,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逐步实现宣传到所有农户、应用到主要作物、覆盖到全部耕地。
着眼于解决 “谁来种地” “怎样种地”,大力扶持发展职业农民、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2.3.1 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为重点加快培育新型生产主体
围绕 “有人务农、能人务农、职业务农”目标,突出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和专业合作社成员等新型主体,按照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加快培育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2.3.2 以专业化合作社为重点加快发展专业化服务
以 “提升发展质量、拓展服务功能、增强组织带动”为重点,大力发展商品化集中育秧、农机收种作业、植保统防统治、生产资料统供、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各类专业化服务,确保镇镇建有商品化育供秧基地、村村建有专业化植保防治组织和机防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力争专业化服务覆盖率年增10%。
2.3.3 以 “在30个乡镇新建农业园区”为重点加快突破园区建设
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工程,以提升功能、扩大示范为要点,重点组织开展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年活动,加快基础配套、平台建设和服务提升;推进在30个镇新建农业园区,确保乡镇园区建设和示范取得突破。按季度开展园区建设动态监测,积极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园区为载体建立农事体验馆、采摘园、农耕文化馆、农家乐餐饮、农产品销售店,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拓展农业产业功能。
农业工作,尤其是种植业工作面对的是广大农民,做好服务指导是基本职责。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员、调研员、宣传员、指导员和督查员,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依法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农服务效能。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各类惠农政策,实施好高产增效创建、现代种业发展、现代农业园区、耕地质量保护、重大病虫防治等支农项目,真正做到落实到位、惠及农民、促进发展。按照项目管理职能,加强项目实施监管。
实施县域种子市场秩序评价,建设种子质量全程可追溯管理系统,加快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子市场体系。深入开展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加大农药产品市场监督抽查,启动部级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整治滥用高毒禁用农药行为。
开展县级农情调度平台建设,完善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指挥平台等系统,围绕重要农时季节,切实做好苗情、墒情、虫情等农情调度,强化生产指导、推动措施落实。按照灾前防、灾来抗、灾后救的基本思路,加强突发性应急事件应对,不断完善预测预报、应急响应、抗灾指导和灾情处置工作机制。
深入践行首席专家指点、农技人员蹲点、业务团队建点 “三点”工作法和农时、农事、农活、农情、农保“五农”工作法,大力推进站长自种攻关田和扎根田野行动,组织发动农技人员走向基层、走进农户、走入田野,重点挂钩规模基地和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服务指导面上农业生产,确保做到政策落实到位、农情把握到位、技术要点到位、发动指导到位、防灾减灾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