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万州分校,重庆 404000)
1.经济发展主支柱。2013年,万州区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新增外资企业2户,净增内资企业492户、个体工商户7 091户;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72亿元,同比增长15.1%,占GDP的比重达到67.2%。2014年,新发展外资企业22户、内资企业338户、个体工商户11 068户,市场主体达到18.8万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2%,占GDP的比重达到67.5%。非公经济已成为推动万州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逐渐成为万州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2.财税收入主来源。2013年,万州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7.2%;上缴全口径税金35亿元,同比增长19.4%。2014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12%,上缴全口径税金43亿元,同比增长18.6%。民营经济纳税占万州区税收收入的75%以上,成为了该区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3.社会就业主渠道。2013年,万州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新增3.6万人;2014年,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新增2.94万人,民营企业就业人员占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5%以上,占社会就业总人数的70%。民营经济成为了万州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
4.结构调整主动力。2013年,万州区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已达56家。2014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户,新增限额以上商贸服务企业62户,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户。长安跨越、三峡纺织、雷士照明、华歌生物等民营企业全国领先、行业一流。
5.扶弱济困主力军。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以强区富民为己任,自觉实践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理念,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和分水洪灾等自然灾害面前,他们积极捐款捐物,踊跃支援灾区,充分展现了心系国家、情牵人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情怀。
6.维护稳定主角色。在发展企业的同时,许多民营企业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员工,把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劳动安全保护,维护员工的合理诉求和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企业内部的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资源存在瓶颈。资金资源方面,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风险积累高仍然是万州区民营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近几年,在人力资源方面,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虽然有了较大改善,但总体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市场资源方面,虽然民营企业在销售渠道、品牌等市场资源建设方面的意识在逐渐增强,但企业的市场资源仍然很薄弱。
2.结构不够优。从产业结构看,在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仍占主体地位,新兴服务业明显滞后。从行业结构来看,由于受市场准入和自身力量的局限,真正占有较大比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竞争性弱、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如批发零售餐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农林牧渔业等。在科技含量高、资金密度高、市场准入壁垒高、利润率高的行业则数量相对较少。
3.龙头企业不够强。万州区民营龙头企业在精深加工上没有太多突破,产品附加值不高,大部分只进行了简单的一次性粗加工,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的状态,工艺水平、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缺乏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4.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起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与自觉,但大都苦于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的严重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能力进行创新。
5.管理不科学。万州区民营企业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具有开创意识、市场意识,能够把各种有效资源整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其效益,把企业做大、做强的人才,技术人才也严重短缺,束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用地难。相比大型企业、招商引资企业,万州区传统产业、本土中小企业在征地方面得到的照顾较少,土地审批手续较复杂。万州区工业用地指标都集中在经开区,镇乡(街道)几乎没有可使用的用地指标。而经开区作为国家级经开区,对入驻企业的投入产出、税收、规模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这些准入要求将很多寻求发展的实体中小企业挡在了门外。
2.办事难。政策规定有矛盾,有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标准不一、脱离实际,操作起来困难,导致企业在报审过程中不得不造假。政策执行有偏差,在部分行业采购领域,市里面为了促进公平竞争,已经放开了采购范围、扩大了选择面,但万州区有的部门仍然墨守陈规,没有与市里保持一致。办事引导不到位,在办事过程中,“一次性办结制”、“一次性告知”等规定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有的部门工作人员没有做到一次性告知,一次说一点,让企业办事人员常常为一件事情、一个手续跑好几次路,极大地影响办事效率。
3.融资难。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资金缺乏对于所有企业都是难题,而对于民营企业就更为突出。万州区的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的资金是靠自身滚动发展起来的,但规模小、市场空间有限,难以做大。贷款在整个银行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很低,而其他渠道如股票、债券、政府财政支持等,对民营企业的开放程度也较低。融资难仍然是万州区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瓶颈问题,民企融资环境亟须改善。
4.维权难。为了“顾全大局”、“维护稳定”、“天下太平”,有时相关部门会有意无意地想让部分吵闹势力退让,或不公正处理,或久拖不决,导致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平等、及时、有效的保护。不管企业有理无理,多数时候都要“埋单”,息事宁人。
5.公平难。当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外来企业的问题往往能够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并能及时召开专题协调会,让相关问题得到快速的处理和化解,而本土民营企业的问题一般难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大多是靠自身的力量去化解。
6.减负难。民营企业面临的税种多、税率高。我国现行税种有20多种,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例,主要涉及的税种就有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契税等9种之多。在所得税方面,新税法规定小微企业实行20%的低税率,但结果比原来税法18%的税率还高了2个百分点。并且小微企业有行业、应纳税所得额、从业人员和资产总额4个限制条件,民营企业为了适用小型微利企业的税率则必须限制从业人员,这对促进就业不利。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民间资本处于观望、等待状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万州区实际,坚定不移地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激活民间资本,增强社会投资信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闯、勇敢试,坚决破除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环境,依法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改善服务,保障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进一步激发创业活力,支持其做优做强、提高质量、扩大数量,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进一步弘扬重信重义、自强不息的万商精神,推动万州区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1.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对民营企业政策法规的宣传,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20号)文件精神。让中央、地方对民营企业的有利政策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和及时兑现。修改相互矛盾的政策规定,让政策规定更具可操作性。加强政策宣传,对于激活民营企业的政策要广而告之,不能只在体制内、部门间转。
2.优化政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公开审批程序和审批时限,推进“一站式”审批,加快实现集中审批和并联审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网上审批。尽力缩短办证手续工作时限,切实解决办事难问题。持续改进作风,真心扶助企业,给企业宽松、仁厚的政务环境,创新企业服务方式、渠道,切实减轻企业审批负担。加强诚信建设,以政府诚信带动企业诚信、社会诚信。
3.优化市场环境。尽快清理和修订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一致的、影响民间投资活力的政策规定,制定清晰透明、公平公正、操作性强的市场准入规则,拆除所有妨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门”。从思想上消除所有制偏见。
4.优化法治环境。切实转变法治观念,树立市场主体在财产保护上一律平等的理念,加大对民营企业司法保护力度,充分发挥法律援助中心对民营企业的法律援助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支持。加大对侵犯民营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人员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破坏民营企业合法经营案件的查处力度,严惩犯事人员,全力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5.优化社会环境。没有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没有经济社会快速全面发展,就没有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快速丰富和提升。因此,要清除对民营经济的歧视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民营经济服务的理念。增强民营经济就是抓当前稳增长、抓未来添动力的认识,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一项长远的重要战略任务,全力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6.优化内部环境。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随着一些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式管理模式已不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造,由产权主体单一化的独资企业向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转变。聘请职业经理人对企业进行管理和运作,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改变家族管理模式。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7.完善体制机制。为了进一步加强民营经济的调控力度,明确管理责任,建议特别设立民营经济管理办公室,抽调相关部门熟悉万州区民营经济发展的人员为工作人员,聘请专家作为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