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平无战事》表达方式的创新

2015-08-15 00:51:48
新东方 2015年5期
关键词:币制北平影视剧

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自2014年10月开播以来,在北京卫视等连续13天创造了全国卫视晚间黄金档收视第一的纪录,在完成两轮卫视播出后目前正在地方台继续第三轮热播。《北平无战事》以1948年至1949年间国民党币制改革为主线,展示了在时代转折的关键时刻,不同人群丰富而多元的人生历程和精神图谱。日前在京举行的研讨会上,专家认为,该剧在获得高收视率和好口碑的同时,也使中国电视剧创作本身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剧纠正了过度娱乐化的影视创作倾向,用历史题材反映观众对中国当下社会的重要关切,触碰当今时代的脉搏[1]。

任何一部好的历史剧,都离不开对时代的评价与反思,《北平无战事》(以下简称《北》剧)作为一部描写国共内战的巨制,在意识形态的表达和传播上确有不同于以往的创新之处,而这些创新尤其对军旅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有着重要的思考价值,笔者也将视角聚焦于该剧的意识形态表达,浅谈如下。

一、故事主体的转变:从“正面宣扬”到“对立反思”

首先来细数一下剧中七位主要人物的身份,方孟敖为国军王牌飞行员,中共发展的特别党员;曾可达为蒋经国心腹,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少将督查;方步亭为中央银行北平分行行长,币制改革的重要实施者;梁经伦是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国民党“铁血救国会”打入共产党内部的情报人员;谢培东和崔中石为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的地下党员;许铁英是中统系派驻北平警察局长,任务是为了继续贪腐而阻挠币制改革。还有一位便是始终没有露脸,却用电话遥控指挥币制改革,牵动剧中所有人命运的“建丰同志”——蒋经国。再观《北》剧中最重要的剧情线,便是国民政府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蒋经国主持开展的“币制改革”,这条剧情线以民事调配委员的反腐败为切入口,以“孔雀东南飞”计划为阶段性目标,最终串联起了全剧主要人物的恩怨情仇。

从传统的革命内战题材影视剧来说,通常会采用“以我为主”的思路,将我党我军的组织、任务、人物作为剧情的主体,例如《亮剑》中描写李云龙戎马一生,《潜伏》中叙述余则成的敌后斗争。然而在《北》剧中,方孟敖虽然是中共党员,崔中石为党内与方孟敖的联系人,但是却从来未向方指派过一次具体任务。谢培东作为华北地下党高级特工,也是极力游走在国民党各派势力之间周旋,尽量配合国民党的币制改革计划。因此《北》剧在此的创新之处,即故事主体悄然转变,一改过去将我党作为故事叙述的主体,而是选择将对立面的国民党推向镜头中央。

传播学大师霍夫兰在研究传播效果中就提出了“一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差别,是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的两种做法。“一面提示”是仅向说服的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两面提示”是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一面提示”能够对己方观点作集中阐述,简洁易懂,但会使说服对象产生心理抵抗。“两面提示”给人一种“公平”感。过去传统内战题材影视剧单纯从正面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披露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残暴和黑暗,在意识形态表现和传播的效果上固然会更加正面稳妥,但也比较容易陷入“一家之言”的被动局面,甚至让观众产生“夸大其词,不完全符合史实”的误解。而《北》剧恰恰选择了“币制改革”这一段中国观众并不熟悉的历史,站在国民党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币制改革为何在党内阻力重重而夭折,国民党内部的改革派最终也对失利作出了客观的反思:贪腐盛行,民不聊生,人心尽失,扶大厦于将倾岂非一日之事,又岂非蒋经国一人之工。笔者认为,这样将故事主体的转移,是对历史的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比较,更加能够直击人心,引发深思。

二、超越党派之争,紧扣民生主题

《北》剧剧情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围绕币制改革洋洋洒洒拍了53集,而在这53集中全局的戏剧冲突并非围绕了国共之间展开,共产党从头至尾都在暗中支持和配合国民党的币制改革。哪怕是站在谍战剧的角度来看,方孟敖和梁经伦的身份也一早就暴露,蒋经国更是对自己重用方孟敖的行为解释为“用人要疑,疑人也要用,关键是用好”。共产党发现梁经伦特务身份后也一直未揭穿,目的也是让他配合好币制改革,解决国统区民众吃不上饭的问题。于是我们看到,矛盾冲突淡化了党派之争,而是紧紧围绕民生这一主题。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冲突双方变为了以结束物价飞涨,改善民生为目的的改革派与维护既得利益,继续黑暗统治的顽固派。内战的题材中戏剧冲突并没有发生在党派之间,却是发生在改革与守旧之间,这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是十分少见的。

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剧中梁经伦也在币制改革即将失败之际对许铁英说:“国民政府因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不得不推行币制改革的时候,共产党已经在他们的解放区推行了土地改革,一亿三千万的人民分到了土地,变成了共产党的坚决拥护者……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是先总理创办同盟会时就提出的纲领,早年改组国民党更是写进了党章,几十年过去了在国统区,占中国面积三分之二的农村,不到百分之十的人占据着百分之九十的土地,三亿农民没有饭吃。城市的资产掌握在百分之一的人手里,上千万的居民居然要靠美国的救济粮活着……”梁经伦的这番论述,恰恰就是对《北》剧民生主题的总结,币制改革因民生而起,国民党的失败因民生而终,执政党的理念千差万别,但是唯有民生是考核执政能力的硬标准。《北》剧避开了高谈阔论政见之别,不再描写你死我活的政党之争,而是将共产党与国民党改革派高度统一到了民生问题。这样的创新,并不会让人感到主题空洞高冷,相反还激发了普通观众的共鸣。相对于政治理念,民生问题更能刺破上层建筑的表皮,直达社会最广大阶级的利益诉求,照顾到了观影人群的整体文化水平,既贴近了历史,也贴近了观众,在意识形态表达上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三、不同的文化信仰,共同的家国情怀

与其说《北》剧是取胜在剧情和表演,倒不如说是取胜在文化。剧中出现了大量各式各样的文化符号,大到曾可达告诉梁经伦“少读一些萨特的书,多看看《曾文正公全集》”,小到方步亭太太旗袍下婀娜多姿的中国式性感。剧中人物对话更是引经据典,贯通中外,俨然是一部乱世中的文化大观。谢培东、崔中石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们身上透露着新时代的解放区文化;曾可达将《曾文正公全集》奉为人生宝典,信奉“忠孝礼义廉耻”的儒家思想;梁经伦留学美国,接受西方教育,热爱自由平等,天性中他便是无党无派;方孟敖南征北战、爱憎分明,他没有受过党的系统教育,骨子中却流淌着中世纪骑士一般不屈孤傲的血液;方步亭是晚清留洋的精英,回国后又身居要职,饱含士绅阶层的贵族气质。故事在这样一群不同人生背景、文化信仰的人之间展开,自然便产生了激烈的文化碰撞,又或者说《北》剧人物在文化上的精彩强于在剧情上的精彩。

尽管如此,在他们身上,观众却能看到一样共同的东西——家国情怀。方孟敖违抗军令,不执行轰炸开封任务,并不是源于地下党的指令,而是他不舍得误伤无辜的同胞,不忍心毁坏开封古城;曾可达官至少将,一边在币制改革前线奋战,一边还要供养在赣南老家务农的父兄;梁经伦忍受着双面间谍的“无间道”,在爱情与事业的苦难抉择中完成了币制改革论证报告。这一切都说明,无论他们热爱什么文化,信仰什么主义,在家国的问题上,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这在以往的革命题材影视剧中是少见的,不同的文化信仰不再是绝对的对立,“主义之争”也不再超脱于人情人性之外,各种文化流派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它们都是时代画卷上不可磨灭的一笔。剧末,方孟敖驾机带领父兄、家人等离开北平飞往台北,方步亭凌空最后俯瞰北平城,特写一轮明月映照夜空,也是全剧“故国回首明月中”情怀的印证。在这场历史的纷争中,无论是留在北平的人,还是飞往台北的人,留在心头的或许是一辈子也解不开的家国情。笔者认为,这样的意识形态表达,既从文化上全面提升了该剧的高度,又从人情人性中挖掘出了爱国主义的情操,可谓是真正的由浅入深、雅俗共赏。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军旅题材影视剧过于模式化,人物形象过于高大全,这些反映在作品的意识形态表达上就显得较为呆板僵化,不能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艺术品位和文艺批判诉求。《北》剧意识形态表现的创新之处对当今军旅题材影视剧创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许晓青,璩静.《北平无战事》三轮热播的启示[EB/OL].新华网.

猜你喜欢
币制北平影视剧
北平的秋
试论明代广西铸洪武通宝钱
十路大军进北平
河北画报(2020年3期)2020-06-24 06:03:50
十路大军进北平
河北画报(2020年5期)2020-06-10 01:50:20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26 00:54:38
浅析简册《建武三年居延都尉吏奉例》
敦煌研究(2018年5期)2018-12-20 12:19:24
想北平
学生天地(2017年7期)2017-05-17 05:49:14
英国币制改革后的硬币发行大事记
中国钱币(2016年4期)2016-05-17 06:11:56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人间(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