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志书的文体和文风

2015-08-15 00:46詹跃华
黑龙江史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志书文体事物

詹跃华

(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 江西 南昌 330046)

一、志书的文体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文章因内容、表达方法和功用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文体。现代文体,粗分为公文文体、议论文体、科教文体、文艺文体、新闻文体、史书文体、志书文体等。关于志书的文体,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1985年4月19日颁发的《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和1998年2月10日颁发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明确规定地方志的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可见,新编志书是采用语体文记述事物。

1.语体文

什么是语体文?语体文就是白话文,也是白话文的书面语言。它是运用现代汉语著述的一种文体。历代志书的写作都是使用当时的文体。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民国年间所修的志书,相当一部分使用语体文,废弃了文言文,这是地方志历史上的一大变革。志书使用语体文,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便于普及和运用。新编志书要采用现代汉语写作,除引用历史著作原文使用当时文体,其余应力戒文言文和半文半白、文白夹杂的文体。

2.记述体

什么是记述体?记述体就是用文字记述。它是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和事物的特点及人物的经历,如实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文章体裁。志书的任务是记述,这就决定只能使用记述体,而不能采用其他文体。记述体有六个必要的因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在记述体中,作者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交代清楚这六个因素,否则就不能圆满达到记载和叙述事物、人物的目的。

志书的体裁分为述、记、志、传、图、表、录。述是指概述、简述和无题小序,允许有部分议论;记是指大事记,主要采用编年体,个别用纪事本末体;志是志书的主体,指各部门、各行业的专志,横排纵述;传是指人物传,属于纪传体;图和表若单独使用,应属于说明文体;录是指附录,辑录各种资料,有重要文献,也有诗歌、散文等。在志书中,记述体主要用于记、志、传三种体裁,是非、功过、得失、褒贬、盛衰、成败、经验与教训等要寓于记述之中,用事实说明,不需评论,但指导思想要明确,立场、观点要鲜明。

二、志书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志书具有自己特定的文体,它与其他文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里侧重谈点区别,以便更好地把握志书的属性和特征,避免志书留有文艺作品、议论文、工作总结、教科书、新闻通讯和史书的痕迹。

1.志书文体与文艺文体的区别

文艺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等,允许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故事和人物。文艺作品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人物刻画和景物描写,同时可以运用衬托、渲染、抒情、夸张、想象等多种文艺表现手法,塑造各种艺术形象,从情感上打动和教育读者。

志书是记述事物的历史与现状,以及事物的发展过程。它以真实为生命,绝对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和夸张,也不允许所谓的“合理想象”。它要求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事物,所记事物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以确凿的事实启发读者。

作为高炉原料:钢渣中含有10%~30%的金属铁或铁氧化物,40%~60%的CaO,可作为炼铁熔剂,可以回收钢渣中的铁,节约造渣剂用量,提高利用系数,降低成本[9]。

2.志书文体与议论文体的区别

议论文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它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论点是作者提出的观点,论据是证明观点的理由,论证是用论据来说明论点的过程。议论文的作者可以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用理论、名言、公式、原理等作论据,用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进行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以理服人,启发人们的思想,提高人们的认识。

志书编纂的原则之一是述而不论。志书的观点不能以论证的方式来阐明,也不能以论点的方式明确提出,而是依靠对当地地情的准确记述,用事实说话。编纂人员对客观状况所持的观点和倾向性,应从记述事实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寓褒贬于事实之中。志书是靠大量的、真实的、经得起检验的资料来记实,不能用引证名人言论或科学上的公理、定律等作论据。志书的重点在记,以资料取胜,寓规律于资料之中,而不能夹杂评论和论证。志书应通过大量的确凿事实,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述事物发展的真实过程,让读者得出结论。当然,记述事物可以运用画龙点睛之笔,但要恰到好处。

3.志书文体与公文文体的区别

公文包括命令、指示、批复、通知、公告、通报、总结、报告、决议、计划、会议纪要和法律文书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法定的权威性和约束力。公文有一定的时效性和特定的惯用格式。它用文字联系工作,反映情况,解决问题,内容简明扼要,篇幅短小精悍,操作方便实用。工作总结,属于公文文体的范畴,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工作总结内容大致由三个部分构成:总结的名称、总结的正文、总结的署名和日期。正文部分是总结的主体,一般要说明情况,肯定成绩,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出措施。

志书编纂和使用的周期长,没有统一的通用格式,内容比较复杂,由远及近分类记述,属于长篇大部头,主要用于存史、资政、育人。志书重在记实,写作方法不同于公文,不能写成工作总结。它虽然也要体现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但不能像写工作总结那样,由编纂人员一、二、三、四地总结几条经验,再一、二、三、四地列出几点教训,经验和教训必须寓于对事实的记述之中。

4.志书文体与科教文体的区别

教材、讲义是系统地、完整地向学生传播各类科学知识和科学道理,多以严密的逻辑思维阐解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方法。理性的阐述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教材、讲义这种科教文体的重要特色。

志书可以为广大群众提供乡土教材,是就志书的客观作用来说的,并不意味着要把志书写成教材。志书与教材,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志书也有知识性,但它是体现在资料当中,必要的名词解释、专题说明,一般不入正文,只作脚注或附件。有些专志要突出自己的行业特点,就会涉及一些生产过程、产品内容、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不能写成教材、讲义,也不能写成科普读物,更不能写成说明书或广告词。志书写本行业、本系统进行经营管理和技术革新的情况,反映其历史与现状,必须用事实说明,而不是用原理说话。

5.志书文体与新闻文体的区别

新闻是一种报道性的报刊文体,包括简讯、消息、综合消息、评述性新闻、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等,特点是真实、简短、迅速、活泼,既有政治性,又有新闻性,二者有机结合。新闻的政治性主要是指反映现实,指导工作,为政治服务;新闻性主要是指反映新事新貌,及时传播信息,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学习、工作、生产和生活。新闻在内容结构上,一般由导语、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导语,就是把报道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事实提炼出来,一语道破新闻的主题思想和现实的指导意义,给读者一个总的概念。新闻是为引导舆论,影响社会,起传播媒介作用。新闻报道为了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写作方法可以不拘一格,语言要求生动形象。通讯、特写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可以鼓动,可以写对话和场景,甚至穿插。新闻通讯写人物可以描写外貌、性格、举止、言谈。

志书主要记述事物发展的历史轨迹,存真求实,存史资政,不承担宣传职能。行文要求严谨、朴实、简练,不写套话,平铺直叙。志书写人物,只要求记述其主要事迹。志书在时限上有自己的断限,既记历史,又记现实,不像新闻只记新近发生的事情。

6.志书文体与史书文体的区别

史书在结构上一般采用竖排横写,即按时间发展纵排大篇,每篇横写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史书是述史,作者可以出面评论,可评可议,论从史出,以论带史,史论结合。史书中的史话则是通俗地讲述历史知识,以介绍、叙说史实为主。只要不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可以敷衍、割舍、剪裁,可以穿插一些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名人轶事、民谣谚语,可以用文学手法进行形象的描绘和人物的刻画,可以抒情,也可以议论。要写得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

志书在结构上采用横排竖写,横分门类,纵述事物的发展过程。志书是存史,要求作者把观点和倾向性,寓于事实的记述之中,不需作者出面评论功过是非,必要时最多三言两语,画龙点睛而已。志书不能以论带史、夹叙夹议,也不宜用史话的编写手法。

三、志书的文风

文风,就是文章的风格。文风问题,不是单纯的写作技巧。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作风、精神风貌和文学修养,而且是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的综合反映。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群体,都表现出各自的文风。2008年9月16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的《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第二十七条指出:“行文严谨、朴实、简洁、流畅。”志书是资料性文献,在文风方面,既要严谨、朴实,又要简练、流畅,同时还要讲究文采。这不仅是《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要求,也是志书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赢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

1.严谨

严谨,指志书语言要准确,严密精细,一丝不苟,具有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格的科学态度。志书语言表达要注意语法、修辞、逻辑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语法上,要把话说得通,合乎大众习惯;在修辞上,要把话说得美,不能出现错词、错字和语病;在逻辑上,要把话说得对,说得合乎事理。严谨的语言,来自严谨的工作作风,编纂人员在工作中要处处严肃认真,精益求精,字斟句酌,不失毫厘。对待每个事物的记述,不将就、不凑合、不臆断。古语说:“文如其人”。要做到文风严谨,首先要做到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

2.朴实

朴实,指志书语言要踏实,不浮夸,不滥用形容词。志书的基本特征是存真求实,以朴实无华为美,只要真实、准确地把事物记述清楚即可。章学诚说:“与其文而失实,何如质以传真也”。语言要做到朴实,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不用宣传词语。志书记述事物是客观公正的,用了宣传词语,就使志书带有感情色彩和倾向性。二是慎用形容词。朴实与严谨是相辅相成的,虚浮的形容词用多了,志书就会失去严谨。三是不能空泛议论。志书表明自己的观点,要用事实来说明,不能空泛议论,把观点寓于记述之中。四是忌用空话、大话和套话。志书是信史,如果使用了空话、大话、套话,就令人难以置信。

3.简练

简练,指志书语言要简洁凝练。志书的语言要像打电报编辞书那样精炼,做到惜墨如金。胡乔木说:“应该要求地方志做到一句也不多,一句也不少。”志书记载的范围广、内容丰富,叙事时要简洁,不拖泥带水,做到该详的详,该略的略,言简意赅,文约事丰。语言简练具体表现在:谋篇布局,层次要简;遣词造句,文字要简;融冶群籍,引文要简。

4.流畅

流畅,指志书语言要流利顺畅。志书每一段话的句子之间过渡要自然,意思要连贯。语言要做到流畅,应注意四个方面:一是每一段文字,都要围绕一个话题、一个中心。二是每一段话要按照各句与中心的关系以及各句之间的关系合理地组织排列。三是句子之间要有语言和语气上的联系。四是增添必要的过渡性语言,避免“跳跃”现象。

5.讲究文采

“严谨、朴实”是志书文风的基本特点,但严谨不等于呆板,朴实也不是粗糙和简单。那些词语干瘪、句式呆板、枯燥无味和老生常谈的文章即使资料翔实,观点正确,结构合理,层次清楚,也不一定受读者欢迎。古往今来,人们十分重视文章的文采。流芳千古的文学作品及历史著作,无不是文采飞扬、生动感人之作。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呕心沥血编写的《史记》,就是一部文采横溢的历史巨著,鲁迅称其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古人早就强调“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管什么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志书要想充分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就必须讲究文采,提高它的可读性。志书讲究文采,并非要求像文学作品那样,运用华丽的词藻,主观的想象以及夸张的手法表现事物和人物;并非要求离开“客观真实”这个前提,去哗众取宠和矫揉造作。而是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表现。如在自然环境、旅游业、文化、人物等篇记述山水风光、旅游产品、文化古迹、人物活动时,可以借助一些古代名人诗词或形象化描写,将它们准确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不仅可以提高志书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对整篇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志书的语言

文风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离开语言,也就无所谓文风。语言是交流思想和信息的媒介,志书要把各地的历史与现状介绍给读者,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正确使用语言,是编纂志书的基本要求,也是编纂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编纂人员有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编纂志书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否则,即使有了丰富的资料,因为文理不通、词不达意,也写不成志书。志书要使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语言力

求准确、鲜明、生动,并具有时代特色。

1.准确

准确,指使用语言要科学、严谨,符合语法规范,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思想内容,不能词不达意,更不能以词害意。语言表达要做到准确,必须在遣词造句时反复推敲,反复琢磨,并着重注意三点:一是符合事实,实事求是。二是合乎语法,合乎逻辑。三是恰如其分地表达思想内容。

2.鲜明

鲜明,指语言表意要明确,使用的词语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在选用词语表达意思时,不能使用“可能”“大概”“也许”“左右”“大约”等不确定的词语,而应用确定性词语表明所持的鲜明态度。

3.生动

生动,指用词造句形象具体,有声有色。语言生动首先体现在语言形象化上,志书可以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将事物的性质和情状,鲜明而具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

4.具有时代特色

随着时代进步,语言也在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必然会出现崭新的、生机勃勃的和富有时代精神的词汇,从而使语言变得更加丰富和鲜活。如第二轮志书中的“旅游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温州模式”“微机”“博客”“酒吧”“网吧”“农民工”“GTP”等,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词汇或“外来词汇”。这些词语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读后使人耳目一新。因此,编纂志书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鲜活词语,以反映时代发展的历史轨迹。

猜你喜欢
志书文体事物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召开特色志书编纂专题会议
美好的事物
另类文体巧谋篇
另一种事物(组诗)
试论地方志书质量与市场的关系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情系志书藏古今
浅谈提高第二轮志书的可读性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