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策略分析

2015-08-15 00:46倪克垒
黑龙江史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助学贫困生资助

倪克垒

(淮阴工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3)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贫困生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自从国家奖助学金政策的实施以来,受资助的学生数逐年增多,资助能力扩大,资助效果明显。但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资助工作在经济资助与思想育人并举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缺失。因此,努力完善贫困生的资助和育人工作,使困难学生在物质与精神上都能得到帮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现行的主要资助形式

高校大学生资助的主要形式有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初步建立起包括“奖、贷、勤、补、减”的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奖学金是指国家、学校、企业或个人设立的各种形式的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资设立,用于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生活开支,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 元。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勤工助学是指高校成立专门的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校内助教、助研、助管岗位,以后勤服务等岗位,获得经济报酬。“绿色通道”是指对于已录取的贫困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正常学习。然后根据经核实的家庭经济情况,分别采取“不同资助措施,确保“不让任何一个大学生因经济困难而辍学”。

二、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资助资金总量不足,难以全面覆盖

政府投入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在校生人数越来越多,对教育经费的需求越来越大,奖学金、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等标准都偏低,且覆盖面有限。据统计,助学金的贫困生覆盖率不到50%,助学贷款覆盖率不到40%。所有资助项目加起来尚难以支付特困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且覆盖面有限,所占比例不足。大学生均年缴纳费用在5000 元左右,再加上伙食费及其他花费,以现行资助标准是远远不能解决贫困生的困难。此外,地方政府职能也没有积极引导社会企事业单位积极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社会资助力量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2.勤工助学岗位短缺

勤工助学是贫困生获得资助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以补偿学费开支,对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的性格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据统计,美国、日本、英国中有约80%的大学生从事课外打工,日本普通大学生的收入来源中25%是自己的打工收入。但目前,我国高校勤工助学大都局限在校内,还存在着内容单调、资金不足、岗位缺乏等问题。岗位类型主要是保洁、值班等后勤服务岗位,学术专业型岗位较少。

3.局限于经济资助,忽视了育人功能

我国目前实施的贫困生资助方式,主要是帮助解决在校期间的经济问题。对于因经济贫困或家庭背景的原因在学业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少。没有很好地将资助和育人结合起来,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没有形成完善的资助体系。由于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在学习和生活中和非贫困生相比,他们有可能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与弱势心理,如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缺乏自信、自卑等。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可以解决一时的经济问题,但却难以解决他们因贫困而产生的在学习、个人能力、人际关系和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三、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的相关策略

1.加大资助力度,积极推动社会助学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从法律与政策的层面,将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列入社会保障的范畴与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其次,国家和地方财政应根据贫困生的数量逐年增加相应资助的专项经费;最后,多渠道筹措资金。我国贫困生资助的资金来源主要国家财政,社会资助缺乏相关制度所占比例很小。贫困生的帮助与关心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国家和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宣传、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资助贫困生,营造全社会关注、关爱和捐助贫困生的良好氛围。

2.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引导贫困生参与社会实践

勤工助学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生活资助,可以改变学生依赖的思想,培养独立意识,增加社会阅历。高校应拿出更多的资金与精力投入到勤工助学中去,尽可能多的设立勤工助学岗位。首先,除了后勤管理的一些事务性工作外,一些教辅与政辅工作,甚至教师课题的研究工作也可以分担一部分给学生,这样既解决可以经济困难,又能够提升专业能力。其次,学校可以投入资金建立经营性勤工助学基地,给有创业意识的贫困大学生搭建平台。例如,资源回收、二手市场、爱心超市、特色书屋等,。所获得的收入作为助困资金发放给参与经营的勤工俭学学生。另外,学校还要与社区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争取校外的兼职机会,并使之规范化、有序化,与专业相结合,充分培养贫困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适应社会的能力,。

3.重视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

对于贫困生资助的本质在于助人,育人,促进人的发展。在做好贫困生的经济资助的同时,也应重视心理状态,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生存,更要关注其内心世界。高校的心理辅导部门要针对本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和主要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和心理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注重日常的挫折教育、成功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以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强的意识。另外,要加强对贫困生的人文关怀。高校要积极营造“尊重、关爱贫困生”的良好氛围,构建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情感交流,让其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感受到真诚的关爱与充满温情的人性关怀。

[1]姜旭萍.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落实现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5).

[2]李贵平.髙校贫困生资助的发展性对策[J].教育评论,2014(1).

猜你喜欢
助学贫困生资助
他用大爱改变孩子一生命运——周堃于井冈山助学记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巧设新授课助学单激活学生的深度学习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简单助学:照亮困境儿童前进的路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