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
(大兴安岭地区地方志办公室 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00)
年鉴编纂的根本任务是不断提高年鉴编纂质量,增强年鉴的服务功能。质量是年鉴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一部精品年鉴,必须把质量放在首位。在近年《大兴安岭年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提高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质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良好的工作机制是确保质量的防线。《大兴安岭年鉴》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规范工作制度的过程,这些制度在实践中对提高年鉴质量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一是月例会制度。每年1月初召开新一卷年鉴启动会,总结上年经验问题,安排布置当年工作;每月月底召开工作通报会,结合编纂的各个环节,通报编写情况,分析并及时解决编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二是责任编辑负责制度。年鉴的责任编辑对分工的稿件全方位负责,从第一道程序的征集稿件到最后程序的统稿校核全程负责,对编纂进度和质量审查全面负责,签订责任状,明确权责、标准,奖惩分明。三是抢进度抓规范保质量制度。每年下发工作目标及分工、完成要求,对全年工作流程、文字编纂、统编、彩页征集、排版、校对、送审、付印、发放等,详细规定责任人员及进度要求、考核标准和奖惩办法,实现质量进度齐抓并举。四是实行组稿形式多样化。每年除下发年鉴征稿通知外,对上年稿件质量不高的,主动对接撰稿人,指出稿件问题,提供改写思路和样本;对存在问题较多并类似的部分单位,集中召开培训会,由责任编辑进行针对性辅导;建立年鉴供稿人QQ群,责任编辑每年在供稿之前便与供稿单位商讨,尽力把供稿单位的年度特色工作反映上来,避免年度雷同,同时将各种年鉴撰稿要求上传到群共享,开展业务交流沟通。五是实行“五校一读”及样书检查制度。采用“五步法”保证校对质量,首先初稿经过单位负责人审核,其次由责任编辑编写校对,第三由总纂集中审稿,第四由编辑部内部交叉互校,第五提交省人民出版社审查,最后经编委会通读审查定稿;印刷前进行样书检查,确保各环节不放松。六是实行流水作业。征稿、组稿、编辑加工、总纂、排版、校对各个环节依次开展,其中征稿、组稿、编辑加工同步开展,整个编纂流程衔接有序,实行目标化管理,责任到人。七是建立年鉴人才库。以《大兴安岭年鉴》入鉴单位为建库范围,按行业分为21个部类建立电子人才库196人,由专人负责管理、联系,稳定年鉴工作队伍,定期开展业务交流,保证工作渠道畅通。
科学的编纂规范是质量的基础。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大兴安岭年鉴》严格以国家标准为依据,保证年鉴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一是坚守国家地方志工作标准。年鉴编纂有很强的专业性,字词、语法、标点符号、数字用法、量和单位、版面格式等具有各种出版规范,必须严格遵守。编辑部编写下发了集所有现行地方志法律法规、编写规范等文件于一书的《地方志读本》,下发到撰稿人员手中,帮助他们在撰写稿件时遵守体例规范,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二是规范年鉴稿件撰写方法。结合多年编纂实践及易出现的问题,编辑部编写了《大兴安岭年鉴行文规范及质量标准》,对条目体、人称、标题、语言行文、基本符号、全称简称和简略语、目录、索引、图表、政治问题、保密问题、封面封底封脊要素及位置等等做出规定,对年鉴撰写的各项内容均作出较细的说明,对一些比较重要语句用法进行示例注解。三是制定年鉴审查验收标准。《大兴安岭年鉴》及所属县区地方综合年鉴均严格按标准和程序对年鉴进行审查验收,实行“一评三审”制度,按照《黑龙江省地方志书审查验收和出版管理办法》要求,做好未出版年鉴的审查验收及出版工作。四是对新问题随时统一标准。在编纂过程中,对国家、省、地标准中未明确的事项,编辑部集体研究讨论后加以细化和明确,制定内部统一意见,保证虽然众手成书,但标准一致。五是坚持精选精编。保证年鉴实用性,严格控制各部类版面数量,增加有效信息含量。精选资料并鉴别考证,选择可信可用可鉴的资料,突出具有全局性、时代性、代表性的资料。条目编写严格按事实准确,要素齐备,语言规范,文字精练等要求操作,避免工作总结、评论文章式的拖沓冗长。
创新是年鉴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不在年鉴探索创新上下功夫,就不会有市场,也不可能提升年鉴品位,《大兴安岭年鉴》始终坚持不懈,努力创新,常编常新,充满活力。一是框架设计稳中求新。在整体框架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力求突出年度特点,注意将地委、行署的中心工作及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作为主要内容。例如:2012年卷彩页打破原来以各个单位分别纪实的结构,结合全区重点工作建立了生态文明、项目建设、林下经济、民生改善等特色板块,选取优秀图片从各个角度集中展现主题。二是体现林区特色。《大兴安岭年鉴》努力发掘有大兴安岭林区特色的内容,避免千鉴一面的情况出现。森林保护是林区的主要任务,单立“生态建设”类目,并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分目,全面反映实施森林保护的各项工作;单立“林业经济”部类,全面反映林产工业精深加工发展全貌;2012年卷增加了“北极木业”、“绰纳河自然保护区”分目。三是内容推陈出新。注重反映改革发展中的新事物、新问题、新举措,每年根据特点增加新元素,增加有时代特色的栏目和选题,提高年鉴为社会服务的效能。在保证固定选题连续性以外,增加可变性条目的数量和图片。2013年卷增加了“招商引资”、“国林旅游公司”等特色内容,2014年卷增加中国平安保险等新生事物。四是表现形式完美。灵活多样的形式可以更好地表现内容。在编纂中采用各种图形、表格、图片来反映有价值的信息,使其与文字相得益彰。在编排形式上更显丰富和多变,使层次更加分明,消除阅读的视觉疲劳。增加了索引,使检索功能更加丰富。五是强化个性特色。按照美观、实用、准确原则,不断优化整体设计,改进版面格式,注重细节设计,加强印刷、装帧等环节的科学管理,强化《大兴安岭年鉴》的个性和特色。彩页和正文均插配照片,图文并茂,采用铜版纸全彩印刷,提高阅读舒适性。同时,全书做成数据光盘,方便读者使用。
撰稿人员的业务水平,是年鉴质量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兴安岭年鉴》立足精品年鉴,拓展学习、培训方式,全力提高撰稿人员业务水平。一是举办年鉴业务培训班。2012年,聘请全省地方志三位专家到本地讲课,传授年鉴学的基本知识、基本规范和编写方法等专业知识;2013年举办年鉴业务培训班,由《大兴安岭年鉴》副主编、责任编辑结合编写实际讲授年鉴条目的编写、地方综合年鉴的框架设计等,操作性、适用性很强;2014年,组织中坚力量到省参加业务培训,回来后对撰稿人进行传授。二是召开审稿会。每年举行1~2次审稿会,审稿会参会人员一般是文字水平好、熟悉年鉴写作和行业情况的责任编辑,针对分配审稿的任务,与供稿人进行交流、讲解,以会带训。对于新的供稿人,通过主动上门、个别交流等方法,加强业务指导,提供“年鉴思路”开展撰写。三是坚持业务学习会制度。在每周一次的党支部学习中增加年鉴业务的学习频次,加强行业规范、国家标准等内容的集中学习,讨论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同时学习全国优秀城市年鉴的做法和经验。四是提高责任编辑能力。年鉴主编和编辑团队除了要业务精通外,应重点提高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编校过程中,通过召开责任编辑交流会,沟通稿件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提高工作水平。《大兴安岭年鉴》每一位责任编辑都注意搜集信息,自撰稿件,主动从电视、党报、官网报刊、工作简报、总结上获取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掌握资料,最终编辑成条目,极大的丰富和完善某些部类缺失的资料。五是合理配备责任编辑。《大兴安岭年鉴》原有专职人员3名,经过人事调整,目前有7名专职人员(全部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分别担任责任编辑,所负责的稿件部类固定,平时注重积累自己所编部分的信息收集,能够更全面地熟悉地方情况、行业发展情况,以明确选题重点、亮点,做到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