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娟
提倡素质教育,就应该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演“独角戏”、搞“一言堂”。过去那种把课堂变成教师演“独角戏”、搞“一言堂”的陈旧教风应该放置一边了。也许,以前我们都遇到过如下尴尬的局面:讲台上教师成了“孤家寡人”,谆谆教学,口干舌燥;台下学生恹恹欲睡,随声附和。教师备课可谓周到之至,辛苦之至,讲解时则滔滔不绝,广征博引,看似花费的时间、精力不少,然而收效却甚微。致使部分教者错误地认为学生呆板、求知欲不强。这种认识当然无据可论,是站不住脚跟的。我们说上述教学其弊端关键一点是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参与意识”对学生学习非常重要,对学习语文更为重要。众所周知,光听不练是很难学到真正本领的。所以为了打破僵化、呆板的课堂气氛,不致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每位施教者在课堂上切莫忽视学生的参与意识,要积极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
事实上也是如此。凡课堂上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积极性就高,课堂学习气氛就浓,“教”和“学”的过程就显得轻松愉悦。课堂上也省去了教师许多空洞的、煞费心力的讲解,效果反而更好。笔者在提高学生参与意识方面做过一些大胆的实践和探索。
如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让学生体会“我”的玩趣,上课前笔者让学生各自讲一些童年趣事,这一下可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有的讲下河摸鱼,有的谈巧计偷瓜,有的说秋游马陵山……真是五花八门,乐趣横生。因为大多是同学的亲身体会,所以讲得绘声绘色、眉飞色舞,而且有几个学生说得很有条理性。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为领悟新知识找到了钥匙,真可谓一功多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最后一课》《羚羊木雕》等课文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导入。
再如以前教《孔乙己》一课,在学生如何才能领悟和把握孔乙己心理活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笔者采用了让学生演课本剧的教法。笔者先让学生仔细研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认真地揣摩、领悟、把握人物的神情、动作。随后问学生谁愿自告奋勇上台表演,结果许多同学纷纷举手。笔者叫了一个平时较活泼的同学上台表演,这位同学演得惟妙惟肖,同学们都为他鼓掌。问及对表演有何看法时,大家争先恐后地说起来:“我觉得×××的表演,是经过对文章认真思考判断后而演出的……”这样通过“演”和“评”,学生把握了人物形象和小说的主旨。学生喜欢演课本剧,我们要多创造一些这样的机会。学习小说类的课文可以想法让学生演课本剧,学习《威尼斯商人》这个戏剧单元更要让学生去“演”,这样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
另外,在其他课文的处理上笔者也特别注重把更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自己“退居二线”,当好幕后导演的角色。尽量让这些富有生气的孩子们大胆地去想、去说、去演……教师只要适时稍作点拨引导,起个顺水搭桥的作用就行了。这样做充分唤起了学生的学习自主、自创、自立意识,使得课堂蓬勃而有生机。课堂上笔者更多的语言是:“×××,这件事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的理解是什么?”遇到某生答题“卡壳”时,笔者马上追问周围同学,直至说到满意答案为止,绝不容许一个同学回答时,其他人充当旁观者,力求每个同学的思维机器都要运转。还有,为了引起学生更高的参与欲和求知欲,笔者多次把竞赛抢答记分等形式引入课堂,效果很好。通过这些授课形式,运用学生的发散思维,使每个问题都得到更全面、更系统地解决,而且在学生的发言中经常出现连笔者也意想不到的答案,真正做到了使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有了一个深度和广度的探索,对自己的教学受益匪浅。
以上所举,都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当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树立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决非仅限于笔者所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在课堂上真正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小主人”的快乐,那么任何做法都是可以尝试的。
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这是由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的。素质教育,首先要力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所以,我们应当放弃过去那种只求升学率而把目光只对准“苗子”的错误做法。一些教师为升学而教学,为“幸运儿”而教学,让大部分同学“坐冷板凳”,成了课堂的旁观者而置之不闻不问,难怪课堂会变成一潭死水,不起丝毫涟漪。所以注重学生参与意识应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表现、参与的机会,在不断锻炼中提高他们语文素质和能力。这样课堂才会勃勃而有生气。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没有学生的参与,语文课堂将是一潭死水。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也只有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语文教学才能提高质量。参与意识所引发出的积极思维和对问题的深度、广度的认识正是广大教师在课堂上所求之不得的。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参与中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自立精神,这难道不是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所要努力追求的方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