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佳晖 马佳维 叶 明 李荣群*(通讯作者) 王 悦*(通讯作者)
师承教育模式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医师承由来已久,昔有黄帝问道于天师岐伯,成就了历史上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汉有南阳张仲景,从师于同郡张伯祖,著《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清有苏州叶天士,先后从师十七人,著《温热论》,创卫气营血辨证。这些古代名医都是在跟师学习中不断成长,发展成为一代名医。
当下中医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近60%的课程属于西医范畴,而中医理论知识的课程只占到了30%-40%。丰富的中西医结合知识基础能为以后的行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设想是很好的。可对于中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而言,中医知识是整个知识框架的核心。不合理比例的中西课程的学习,容易导致传统中医知识的丢失,使整个中医学专业过于西化,也不利于学生中医水平的提高和中医文化的传承。传统师承培养管理模式注重中医理论学习,又现时现地跟从名老中医临床学习,有利于弥补学生中医知识匮乏的地方,也有利于培养全面的新型的中医人才。
在我校2014级中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随机选取20名硕士研究生,分为两大组:10名为传统师承组,应用师承教育模式;10名为传统教育组,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模式。
第一阶段:告诉传统师承组的10名研究生本课题大概的流程,提前让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开始诵读温习四大经典,包括《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温病学》等,做好读书笔记,及时做好总结,并有所心得和体会。
第二阶段:安排传统师承组的10名研究生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门诊部进行临床实习,主要形式是跟国家级或省级名老中医抄方、探讨疑难病例等。一共安排5位名老中医,平均每2名学生跟一位名老中医,每次临床实习结束后做好跟师笔记,及时分析总结并有所体悟。
第三阶段:在跟诊学生获得一些临床技能后,让学生预诊病方作比较人,进行四诊合参,然后对疾病做出诊断并给予处方,最后与老师给出的诊断结果和处方进行比较。
第四阶段:将传统师承组和传统教育组的各10名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水平的考核,即进行传统师承硕士研究生培养管理模式的效果评价。
第五阶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得出研究结果,撰写论文。
1、考试评价:准备4份近年的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模拟卷(其中2份作为备份),分别在第一阶段开始前和第三阶段结束后安排两组学生进行一次限时测试,在测试结束后由课题负责人批卷打分,综合比较两组同学的成绩。
2、专家评价:给出一个病案,分别让两组同学进行预诊和分析,并给出处方,让名老中医做出相应评价。
3、自身评价:对参加研究的20名同学进行传统师承培养管理模式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从研究对象自身对该模式做出效果评价。
表2-1 培养前执业医师模拟卷测试结果(n=20)
表2-2 培养后执业医师模拟卷测试结果(n=20)
一个人的理论测试成绩是衡量其行医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结合表1、2,纵向比较培养前后的数据,传统师承组的测试结果产生显著的变化,成绩明显提高;而传统教育组的成绩只有略微波动,属于正常变动范围。单参考表2,横向比较培养后的测试数据,在大量理论学习和一段时间的跟师临床实践后,两组学生的成绩呈现显著差异。传统师承组成绩的平均分、中位数明显均高于传统教育组。20名同学中的最高分也处于传统师承组。
传统教育组(a=10) 传统师承组(b=10)人数(%) 人数(%)优 秀 1(10%) 3(30%)良 好 1(10%) 4(40%)合 格 5(50%) 3(30%)不合格 3(30%) 0(0%)考核结果
该效果评价中,两组同学分别针对同一个病案给出处方,专家依次评出成绩。经统计,传统师承组70%的同学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没有同学出现不合格现象。而传统教育组作为对照组,有30%的同学给出的处方经专家评定没有很大疗效,50%同学的成绩也仅是合格。
1、学生认为该模式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中医理论知识学习能力
表2-4 该模式对中医理论知识学习能力的提高(n=20)
传统师承培养管理模式下,学生在第一阶段要认真温习中医四大经典。经典书籍是中医文化中的瑰宝,更是中医学习者最为宝贵的理论来源。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加强理论学习的教材资料颇为满意,也肯定了其对于自身中医学知识巩固和丰富的重要意义。
2、学生认为该模式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
表2-5 该模式对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n=20)
知识终需用于实践,特别是医学领域,它需要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中医学研究生来说,自身的中医临床实践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在传统师承培养管理模式下,学生在中医门诊部临床实习,跟随国家级或省级名老中医抄方、探讨疑难病例,有机会同专家交流心得,也可以尝试自己开方,和老师的处方进行比较并得以进步。学生们都认为在临床学习过程中获益匪浅,85%的学生认为自己加强了中医临床“四诊”技能,9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身的中医临床辨证水平。
目前,传统的中医跟师模式逐渐被课堂式教育取代。在学校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一对一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当前的中医院校给予的课堂教育,属于一对多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培养。
这是因为对中医研究生而言,课程本身西化知识偏多,中医理论学习的核心地位却未突出。另一方面,研究生在深入学习的研究生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专攻于科研和论文撰写,帮助导师完成课题,却忽略了研读中医经典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去医院或门诊部跟师抄方学习,加强自身的诊疗能力。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培养了研究生较强的科研能力,但不利于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而传统师承培养管理模式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从三大效果评价结果来看,该模式丰富和巩固学生的中医理论知识,尤其在加强其临床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医学研究生本身也对该模式发挥的效能和可行性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可见,师承模式在培养中医学硕士研究生上有其可取之处,可在中医院校进行尝试性实践。
传统师承培养管理模式解决了当前中医传承的瓶颈,提高了中医学生的理论和临床水平,促进了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鉴于本课题研究对象人数较少,存在欠缺之处,有待进一步完善。
[1]车念聪,张净秋,王蕾,等.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融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3,30(1):11.
[2]呼海涛,詹向红,王振亮,等.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培养中医人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3):256.
[3]高彦彬,赵慧玲.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J].世界中医药,2013,8(2):138~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