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杨
长期以来,对于外语教学应作为一门工具应用学科,关注其教学的工具性,还是作为一门素质教育学科,关注其教学的人文性这个问题, 可以说学术界的观点各有不同。蔡基刚认为“在一个全球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代,外语教学应尤其重视外语的工具性功能, 即培养大学生用外语作为工具汲取和交流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信息的国际竞争能力”。[1]刘润清认为“教育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尤其是语言教学,语言的本质特征,即工具性”。[2]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学者育,既在英语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关注英语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3]通过对上述观点的理解和研究如沈银珍提出“英语教育要着眼于全人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教育”,我们意识到,以工具性训练定义的外语教育性质不完全正确,外语教学应是一门对人的基本素质的教育。
当今,英语在全球的重要性更是日益增长,日本不仅提出了“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教育目标,更发出了“不懂英语国家就要灭亡的”论调;在印度,英语是国家推荐的三种教育用语之一,独特的英语教学为印度培养国际交往人才带来极大地优势。显而易见,我国要融入世界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全球化体系,学习世界先进国家的科学技术,最直接的就是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 所以蔡基刚教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应遵循“服从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在当前全球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外语教学更应当对其工具性功能引起关注,要培养当代大学生以外语作为工具汲取和交流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信息的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等的融合与发展已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在这种大环境下,英语成为国人必须掌握的语言工具。入学、求职、提升职称和职务、出国留学都要考外语,造成了学习者倍增的壮观场面,而不得不承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出于对英语的热爱而学习英语的不多,相当多的学生努力学习英语是出于人性中功利、实用、实效的一面。
在当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宏观社会环境下,英语作为工具的价值被推向极致,英语水平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砝码。这就注定实用性、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旋律和主基调。
然而,看到大学英语教学工具理论的合理性存在,并不意味着它有理由止步于此,对大学英语教学工具的认识和其育人价值可以同时存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生所在的高等院校是拥有较长学制、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走在时代前列的教学模式、浓厚的文化和学术氛围等优势。
(1)教师本身人文理念及素养的提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首先要关注自己人文情怀与素养的养成。教师不光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掌握一定的语言学知识和语言教学理论,关注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基本原则。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也应尽可能地提供较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氛围,为教师的自我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在英语学科本身国际性的特征下,英语教师更应当以国际性视角,跨越文化障碍,对自身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对英语文化传播发挥主导作用,既要关注英语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国际化视野下人文精神的培养。
(2)氛围浓厚的校园人文环境打造以及通过第二课堂进行主动学习。受到校园环境以及学习时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的开展存在一定的制约性,从而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随之对人文素养教学效果也产生了相应的局限性。通过课外的英语文化的创建和第二课堂的是课堂显性教学之外的一种隐性教学体系,顺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同样发挥着积极的影响。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里清楚的描述了大学英语教学要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因为大学英语课程不但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开拓知识面、学习与感受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除了英语基础知识、语言技能之外,也要涵括人文情感、人文素养和人文理想的培育,这体现了将英语从工具的学习转变成将英语作为素质教育组成部分的思想,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1]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2010(11).
[2]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