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萍,王洪远△,黄学平
(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1.输血科;2.外一科 646000)
血管瘤是先天性皮肤良性肿瘤[1]。治疗的方法很多,有手术和激光等[2],但发生在新生儿的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PLT)减少及全身紫癜等特征的症候群称为Kasabach-Merritt综合征,亦称K-M综合征[3]。因新生儿体形小,皮肤娇嫩,自身抵抗力弱,加上巨大血管瘤深在,血流丰富,容易引起大出血,治疗起来具有很大的难度,且难以彻底根治。现将本院2012年收治的1例新生儿巨大血管瘤伴PLT减少综合征的临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患儿为39周孕行剖腹产产下的1例体质量3330g的新生儿,女,出生后评分好。于2012年4月13日出生后20min入本院新生儿科,入院查体体温36.7℃,心率133次/min,呼吸53次/min。见右胸右肩部有一10cm×12cm×13cm大小,质硬,张力高的紫色包块,身体其他部位有散在出血点,根据临床特征及相关的实验检查,初步诊断:(1)挤压综合征;(2)血管瘤待排。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血常规WBC 15.85×109/L,RBC 1.86×1012/L,Hb 133g/L,PLT 8×109/L(手工计数7×109/L);ABO血型为B型,RhD血型为阳性;PT 19.4s(参考值9.3~12.9s),APTT 67.1s(参考值20~40s),FIB 0.369g/L(参考值2~4g/L),TT 30.2s(参考值14~21s);尿常规隐血++,红细胞779.20/μL(参考值0~25/μL);粪便常规隐血阴性,镜检红细胞阴性。产妇各方面基本正常,自述在怀孕期间反复牙龈出血、肿胀,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为“小三阳”。
根据患儿的临床体征及实验室的检查结果,PLT计数极低及采血部位止血时间延长等,临床给予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和激素的药物治疗,联合多次小剂量的PLT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悬浮红细胞输注,输注后复查血常规的治疗方案,具体输注血液品种、输注量、输注时间及输注后PLT计数结果见表1。
表1 输注血液品种、输注量、输注时间及输注后PLT计数结果
经过5d时间给患儿输注PLT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来提高PLT计数和改善凝血功能,治疗至4月17日时,PLT计数仍为13×109/L,呈进行性下降的趋势,采血部位的止血时间依然明显延长,右肩部的肿块仅缩小约0.5cm,治疗效果欠佳。在4月17日下午医院组织了由新生儿科、输血科、超声科、重症医学科、小儿外科、中心血站等多学科的联合会诊,在会诊讨论时,根据患儿的临床病情,已使用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后,排除挤压综合征,考虑为新生儿巨大血管瘤或免疫性PLT减少症。决定暂不行多次少量输注PLT悬液的支持疗法。因患儿母亲为乙型肝炎“小三阳”患者,故放弃了中国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相关专家建议,用患儿母亲的单采PLT通过生理盐水低速洗涤后输注给患儿的治疗方案,采取换血的治疗方案,因患儿血型为B型RhD阳性,直接用B型RhD阳性新鲜全血换血,同时采用压迫治疗来逐步阻断血肿的血供。采集患儿的血液到省血研所作相关的PLT抗原、PLT抗体检查,排除免疫性PLT减少综合征。
4月17日晚执行换血治疗。通过用全血进行换血的治疗后,患儿PLT上升到了151×109/L。但18日上午PLT又下降到了39×109/L,外送到省血研所做的相关检查结果均为阴性,排除了新生儿同种免疫性PLT减少症,诊断为新生儿巨大血管瘤伴PLT减少综合征。在随后的治疗中,主要是采用药物治疗和压迫治疗来根除血管瘤,继续输注小剂量PLT和新鲜冰冻血浆来提高PLT计数,补充凝血因子,改善患儿凝血功能。
经过近40d的治疗,患儿的血管瘤逐渐减小并消退,PLT计数逐渐升高,身体各项指标达到正常,康复出院。出院后对患儿继续随访了3个月,身体状况良好,健康活泼。
婴儿血管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高达10%,早产儿20%会发生婴儿血管瘤[4]。但对其发生、发展存在着许多争议,其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良性肿瘤,具有特征性的增生期、稳定期和消退期表现[5]。新生儿巨大血管瘤伴PLT减少综合征,是小儿血管瘤的严重并发症,多在新生儿及小婴儿期发病,通常见于6个月内的婴儿,其特点是巨大血管瘤、PLT减少和消耗性凝血障碍。患儿的主要死亡的原因是出血,其次是消耗性凝血障碍[6]。PLT减少的原因与血管瘤的存在密切相关。其病因机制目前认为是PLT流经血管瘤迂回曲折的毛细血管时,PLT滞留于瘤体内及合并DIC,PLT消耗过多及遗传免疫因素致PLT破坏增加和巨细胞生成障碍等所致[7]。同时纤维蛋白原的消耗和凝血因子Ⅴ、Ⅷ的改变使凝血机制异常[8]。K-M 综合征患儿多采用综合治疗[9]。首先是采取压迫或手术的方法阻断血管瘤的血供,使瘤体因缺血而逐渐减小直至消失。采用药物治疗及配合输血以提高外周PLT计数,纠正PLT减少和改善凝血功能。
本案例患儿经过5dPLT悬液和新鲜冰冻血浆的输注治疗后,PLT计数及凝血功能未得到明显改善,是因为巨大血管瘤的瘤体没有减小,甚至有出血倾向,使外周血流经瘤体时PLT破坏过多,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在此情况下医院及时组织多学科的会诊,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已采用的治疗方案无效等因素,作出科学评估、判断,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治疗。首先采用压迫止血的手段逐渐阻断瘤体的血供,达到使瘤体因缺血而逐渐缩小的目的,同时继续使用药物加输血治疗方法提高外周血中PLT计数,补充凝血因子,防止出血,最终这1例罕见的新生儿巨大血管瘤伴PLT减少综合征患儿能够治愈出院,并且在其后的生活中能够健康成长。
经过本案例也说明输血科要与临床科室密切配合,在给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要从患者的实际病情出发,把握好血液输注的原则。输血后由经治医师及时评估输血治疗效果,对于未达到输血治疗效果的,要查找原因消除影响因素,多学科合作,采取联合治疗的方法,积极治疗原发病,最终取得有效的治疗效果。
[1]边冬梅,王宇,段宝玲,等.臀部巨大血管瘤切除术的手术配合[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1021-1022.
[2]杨丽华,王斌,李超芹,等.α-2b干扰素成功治疗婴儿巨大血管瘤5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6):576-579.
[3]周少毅.Kasabach-Merritt综合征治疗研究新进展[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2,33(12):948-950.
[4]唐妮娜,张堂德,邱贤文.婴儿血管瘤的药物治疗[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2):167-169.
[5]张靖,邓细河,王洪涛,等.经导管动脉栓塞治疗婴儿颌面部巨大血管瘤[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9,30(6):345-348.
[6]雷红召,董长宪,马玉春,等.尿素与甲泼尼龙联合治疗四肢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22(5):357-359.
[7]何雯,张瑛,徐静,等.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例报告[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08,13(5):236.
[8]肖敏.新生儿巨大血管瘤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例[J].罕少疾病杂志,2005,12(2):封三.
[9]盛玉.5例新生儿K-M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8):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