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改在师与生

2015-08-12 09:14孙玉红程媛刘玲龚北芳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孙玉红 程媛 刘玲 龚北芳

摘要:新型教育改革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促进我国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前提。新课改的前提条件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样也是重要的内容和任务。新课改需要一张椅子,让教师和学生都坐下来,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实现课堂民主,师生有效运动形成师生互相激发,互相尊重的融洽场景,形成科学的师生观。

关键词:师生交往;民主课堂;师生互信

从2001年新课改这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改革席卷60万所学校、两亿学生、千万教师的那一刻,注定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型思潮的改革,也注定一个新教育时代的正在慢慢到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提升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建立科学的师生观,依然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

1、 新型师与生

在了解新课改的过程当中,发现新课改强调的是“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一切教学行为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而展开,提倡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根据形态各异的学习环境因地制宜。而这种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深入了新课改的全面改革,在教育的整合过程中,师生关系自然成为了影响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

(一)情感交流的师生

传统师生观的理解认为:作为老师就要满腹经纶、博学众长,无所不通;作为学生就是点头称是、全盘接受,无需置疑。而就新课改来讲,新型的师生观是课堂上贯彻民主、平等、开放、互动的思想;课堂下师生关系是相处融洽的朋友,教师们则是引导学生步入“正确学习生活轨道”的忘年之交,要求师生关系建立在其良好的情感关系之上。

(二)平等交往的师生

良好的情感关系又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这种关系是淡如水的君子之交,也是相互关爱的朋友。作为教师,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自身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教师与学生即应该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位置,要用真情实意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树立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和震慑力,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要多多关心鼓励,激发他们的潜力,切实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们的良苦用心。

2、 新课改背景下师、生、课堂

(一)总体要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教师非主控而主导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最为直接的因素,是培养学生学习和生活能力的主要行为者。然而随着教育教学途径的多样化和获得知识方法的拓展,教师在教学的主控作用要调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渐渐从专业传授知识的作用向指导学生学习、教授学习方法转变。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为学生们展现一名集博学、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为一身的人民教师形象,提高教师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达到优化师生关系的目的。

2.教学非灌输而灌溉

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新课改的深入开展提倡教学的以人为本,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开展教学,逐渐实现教有所学,学有所长。

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和社会见闻组织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辩论,使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养成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而此时教师的作用则在于解决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学习一方面的知识内容使得学生们可以举一反三。如此一来,学生不会因课程枯燥而放弃学习,教师不因学生怠惰而恼怒,师生关系便不会像传统模式那样死板,硬性的教与学逐渐转化成求学与指教,在一定程度上融洽了师生共同感情,填补了师生交往的鸿沟。

(二)师生关系:交往中的共同进步体

教学本质的定位应该是交往,正如新课改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就教学而言,交往则是主动参与、互相沟通;就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敞开心扉去接纳知识,这便是学生渴求新事物、探索未知领域和自我认识上升发展的趋势。

1.课改前师生的矛盾

部分师生关系不融洽的原因主要在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不平等。教師居高临下授课,“一览学生小”,课堂气氛紧张压抑,课本上枯燥乏味的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完全任其摆布,造成了学生对教师和教学的抵触情绪。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两个心理:一是从感觉上升到思维从而达到知识的运用的步骤,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二是由感受而来的,上升到情绪和性格或行为过程,这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项都不称其为真正合理的学习过程。

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是当前学生厌学主要原因。教师应通过对特定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给学生机会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问题,渐渐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尽情体验教学过程中的乐趣。

2.课改后师生的追求

教师“因材施教”

在融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发扬学生优点、引导学生弥补生活和学习上的不足之处,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目标。

师生情感互信

信任是情感建立的重要一步,在反复磨合中情感碰撞和冲击,才能形成久长的理解和宝贵的信任。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通过不断的情感积累和信任,逐步使师生关系在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统一的教学目标。

学习潜能隐现

教师们利用科学的思维逻辑和新课改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走正确的学习路线,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氛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自然凸现出来,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新型教学模式从“启发”逐渐提升为“引导”,从而达到“点拨”的最终目的。学生随风潜入中春风化雨。

(三)民主的课堂

民主的课堂,是构建新课改前提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民主课堂基本要求

民主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自由、平等、多元、宽容、妥协、协商、和平等观念浸透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体现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古往今来的教育大家们都强调了教育“民主”之关键所在。韩愈《师说》有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其阐释了师生之间可相互学习,平等的理念,这互相平等的沟通即为民主。

2.民主课堂氛围的表现形式

我认为民主的课堂气氛应该是充满关爱的、尊重个性的、追求自由的、体现平等的、重视法制、提倡宽容、激发创造的课堂模式。民主课堂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教师的传授功能更好服务学生的学习,从而体现出新课改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也许有人会问: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师生关系平等民主了,学生就不会对老师的教育言听计从了,这岂不有悖于常理?我个人认为:以前的教师高高在上,张口金科玉律,学生正襟危坐,仰视洗耳恭听,惟师是道,惟师是尊,是为“师道尊严”。这是师生对“尊师重道”的错误理解,也是造成一些学校里“师生关系”沦佚的罪魁祸首。

三、尊师重道的现代化解读

有人又会问:如果师生地位对等了,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岂不丧失力度?其实所谓的平等、民主,是在人格、权利上的民主平等,而非是师生关系逆转,双方应享有人格上同等的地位和共同的权力,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才是真正爱护学生。同时教师也不能因害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名衔而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义务的地位没有改变,而通过新课改恰好可以将师生关系提升到一个民主和谐融洽的平台上发展。

在教育改革时代的感召下,新课改不仅重新定义了师生关系,也为我们社会人才建設和道德发展提供了参考。荀子的《大略篇》有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贵师而重传,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传。贱师而轻传,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古时教师亦为国之兴衰的重要因素,在当代其影响也毫不削弱。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直接决定未来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直接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在新课改的感召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才可铸建融洽的教学氛围,而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便如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需要现代化人才,而这些都取决于我国的教育基石奠基,国运兴衰系教育于一身。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知己知“生”,才能在时代的“教学战”中师生齐头并进、百战不殆!

作者简介:孙玉红(1981-),女,汉族,黑龙江肇东人,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