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金《寒夜》中曾树生的形象

2015-08-12 00:50王诗梦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出走寒夜社会制度

摘要: 《寒夜》中曾树生有着多种不同的身份,妻子,媳妇,母亲和独立的女性。本文将以这几点作为切入点,具体的分析曾树生的形象。因此可以得出她是个有血有肉的新女性,对于她的出走是可以理解,值得同情的。作品通过曾树生这一形象并不只是表达对知识分子的同情,而是对当时整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控诉。

关键词:曾树生;出走;知识分子;社会制度

1、 为人妻

曾树生与汪文宣是大学同学,两个人通过自由恋爱在一起,最后同居生了一个儿子。在一点上曾树生与自己丈夫的感情基础是非常牢固的,而且同为学教育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就是办家庭式乡村式的教育,这使得两人之间并不缺乏共同语言。单从这里看两人的婚姻本会是非常的幸福。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这一切成为泡沫,在抗战后期的国统区重庆,战场失利,物价飞涨,人心浮动,谣言四起,“陪都”人民整天都在躲警报,喝酒,吵架,死亡…在当时那个环境谈理想谈良知都让人觉得可笑,过好日子的只有那些做黄白(黄金和大米)生意的投机倒把的商人,而知识分子和农民只有艰苦度日。其实不难想象在曾树生的周围,一定早有机会可以使她轻松摆脱这一切过上上流社会的生活,但她并没有选择毅然决然的离开。当家庭陷入困境时,她勇敢地挑起家中的大梁,默默忍受着。然而最后的最后她还是选择了“花瓶”的命运,在痛苦,无奈中离开了汪文宣。但其实这并不完全是她的本意,她是极不愿意离开汪文宣的。在家中她受到婆婆的百般凌辱,但是面对患有严重肺结核的丈夫她还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了一个妻子的义务。即使最后她选择离开,选择“离婚”,但从文中还是可以感受到她对汪文宣的关爱。作为一个妻子,她弃夫离家,这是不能被原谅的,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但她始终有尽到一个妻子应有的责任。这个爱情的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志趣相投,勇敢相爱的两个年轻人自由走到一起,为两人共同的教育理想奋斗着,或许在换一个时代背景时,这会是另一番景象。

二、为人媳

如果说汪文宣是曾树生留下家的唯一理由,那么汪文宣的母亲就是促使她离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汪母是一个知识分子,受过教育,但传统思想却根深蒂固。她早年丧夫,独自一人抚养大儿子,也使得儿子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她容不得他人从她这瓜分儿子的一丝爱,这就为日后她与曾树生发生矛盾埋下隐患。汪文宣深爱着曾树生,离不开曾树生,汪母也是深知这一点,按理来说,为了儿子的幸福,她对曾树生即使有再多的不满为了儿子也应忍受下来。但事实确相反,她总是有意无意挑起她与曾树生的矛盾,甚至巴不得她不要回到这个家。其实,汪母是一个把儿子婚姻推向坟墓的助推器,是一个逼走曾树生的加速器。巴金在谈到这两个女性时,说到“我当然不会赞扬这两个女人。正相反,我用责备的文笔描写她们。但是我自己也承认我的文章里常常露出原谅和同情的调子。”

三、为人母

按照常理来说,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最伟大的,儿子对母亲也应该是最依赖的,但曾树生与汪小宣之间的关系确有反常理。曾经在书上看到说文中之所以没有花过多笔墨写母爱,是因为巴金的早年丧母,导致他内心对母爱的缺失。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只是看到了曾树生对儿子的金钱供养,她花钱送儿子去贵族学校,除了这一点,他们之间似乎没有过多的交集。当曾树生在犹豫是否离开家去兰州时,汪小宣几乎是没有在她的考虑范围,小宣的地位在她心中是低于自己丈夫的,而她也认为这个孩子跟她一点都不亲,自己就像她的后母。是的,曾树生作为一名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交集仅仅如此,如果说曾树生对儿子尽到了抚养义务的话,那仅仅是体现在金钱的供养上,如果从对儿子精神和心理上的关怀上来看,她是一位不称职的母亲。

四、独立的女性

这就是曾树生,一位妻子,一位媳妇,一位母亲。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她是一个人,有着新的观念,独立人格的人!她不是一个正面人物,但也不是一个反面人物,在她身上充满着各种各样复杂的矛盾。这样一个处处充满无可奈何的女性,最后一步步走向“深渊”,她有错吗?有!那她的错可以理解吗?貌似可以!那她这么做又能理所当然吗?当然不能!前面说到曾树生之所以比其他作品中的新女性还要“新”,是因为她真正融入了这个社会,她有着自己独立的经济大权。甚至可以说,从她在家中的经济地位看,她是强者,因为她是家中的经济支柱。但是如果我们从精神地位来看,曾树生是处于弱者的。虽然汪文宣爱着她,但我们发现从后来来看,汪文宣对曾树生的爱是不健康的而唯一可能给家中带来活力的十三岁儿子也是老气横秋,没有活力,和她又几乎没有感情。这样一位母亲的处境谁又懂?

五、结语

巴金写《寒夜》的真正目的不是要批评里面的人物,不是要给予同情,更不是要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探求出路,他仅仅就是要用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控诉这个制度,宣判这个制度的灭忙。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去判断曾树生出走的对与错,因为这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我们应该去控诉的那个制度,那个令人窒息的制度。

参考文献:

[1]巴金.寒夜[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巴金.关于寒夜[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3]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王诗梦(1991—),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出走寒夜社会制度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寒夜》之寒:《寒夜》“家中人”的隔膜问题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微“出走”,给生活一个休整期
不受羁绊的女性